lix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x

博文

【学术沙龙】耕地污染 - 学习笔记

已有 4764 次阅读 2014-5-16 15:4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学术沙龙

听了一场报告,公开的,但材料找起来也难。把体会记记:

 

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 GB 15618—2008 代替GB15618-1995HJ/T25-1999

200-□□-□□发布 200-□□-□□实施

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好像还在讨论阶段。原计划应该是200□年发布的。这样也好,讨论充分一些。感觉网友们在这儿讨论的很多问题,这个新标准实际上都提到了。例如污染物由10 项增加到76 项,有机污染物增加较多。重金属与其他无机物污染增为16项:总镉、总汞、总砷、总铅、总铬、六价铬、总铜、总镍、总锌、总硒、总钴、总钒、总锑、稀土总量、氟化物、氰化物等。注意网友们讨论较多的铬,增为总铬、六价铬两项。氰化物单独成为一项,是否就能从有机氮里区分出三聚氰胺?又如,各地土壤环境背景值资料、敏感人群对污染物的每日允许摄入剂量或可接受风险水平、暴露风险受体、暴露途径、迁移转化和各项参数的模型计算都提到了,但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各地怎么掌握,怎么审核,好像没怎么规定。反而是土壤污染分析测试方法规定得比较死。这样,科普:改变以元素代替化合物的毒性评价模式! 评论[31]王晓明博主说的:……三聚氰胺不是标准问题,是分析方法问题,标准是蛋白质含量,但分析方法用开氏定氮法所以测得是氮含量。答案就比较清楚了,尽管标准是蛋白质含量,但分析方法用开氏定氮法为标准,那么牛奶制品厂商当然没有积极性花钱去研发或配备能区分蛋白质和三聚氰胺的设备哪。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三鹿老奶奶多少也只是撞到枪口上了。个人感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博文 改变以元素代替化合物的毒性评价模式!评论 [47]陈有鑑  说得好:【……国外的标准地位不高,仅用标准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论文不多;国外的标准用处不大,很多时候仅仅是个参考,通常会把不同标准同时列出,让读者或用户能够自主。如果不用标准,国外环境保护部门又是如何执法?我所知道的情况是:更多地依靠监测手段,而不是环保审批。企业不去管监测指标,只管把自己的环境保护措施做好,也不会心存侥幸心理:土壤或水质标准没有xx指标,或者说环境监测机构没有可以检测xx指标的仪器,企业就可以放心地排放。事实上,长三角的消炎水就是世上最严环保执法的漏网之鱼。】网友们议论较多的砷化合物未听到提及。

 

2)关丽1,刘湘南2,镉污染胁迫下水稻生理生态表征高光谱识别模型,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2): 488-4931.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北京1008712. 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在苏州、长春等地区选择具有不同污染特征的水稻样地若干块,2008 6 月至9 月,在水稻生长季节的多个关键时期,运用美国ASD 公司AgriSpec^TM 便携式地物波谱仪测量水稻冠层及土壤高光谱数据,工作波段350~2 500 nm,光谱采样间隔10 nm。运用Konica Minolta 公司生产的SPAD-502叶绿素仪进行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同步采集土壤样本、水稻植株样本进行实验室化验分析,得到土壤表层(0~10 cm)镉元素含量、叶片镉元素含量、植株水分含量、叶面积指数等实验数据。对冠层高光谱数据进行处理,从原始测量数据中选择一些特定波段和一组光谱特征参数,选用的波段从447 nm 925 nm932 nm 1 296 nm,没有考虑在1 400 nm1 900 nm间隔中那些强烈被大气水汽吸收的波段,选用的光谱特征参数如表1 所示,它们对叶绿素含量、叶子水分和细胞结构及叶面积指数存在潜在的敏感性。为了分析镉污染胁迫对作物生长状态的影响,应用相关关系法[7]分别提取对受的水稻叶绿素含量、叶子水分、细胞结构和叶面积指数敏感的波段和光谱特征参数,以便建立水稻镉污染胁迫特征遥感识别模型。】

 

结果相当漂亮,【通过研究受镉胁迫的水稻冠层光谱与其生化组分的关系来研究水稻镉污染胁迫的遥感监测机制,着重分析受镉胁迫的水稻叶绿素、水分、细胞结构和叶面积指数等敏感因子的表征及其在高光谱遥感指数上的响应规律,揭示水稻镉污染胁迫的遥感信息机理,建立水稻镉污染胁迫遥感识别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镉质量分数胁迫在光谱指数特征空间上分布位置不同,通过建立多个特征光谱指数特征空间模型来提取稳定的镉污染胁迫特征。因此,可以根据该遥感识别模型应用高光谱遥感数据判定土壤镉胁迫程度,并进行镉胁迫大面积动态监测。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改进传统遥感数据统计分类的精度及局限性,为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大面积监测土壤镉胁迫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技术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84-794992.html

上一篇:【正能量】垃圾场
下一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收藏 IP: 123.122.8.*| 热度|

7 王桂颖 陈楷翰 徐红梅 廖晓琳 ybtr3929 miracle1 zhouxingro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