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先别抱怨垃圾分类难,看看垃圾围城有多可怕吧

已有 4235 次阅读 2019-7-8 21:40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本内容由【SME科技故事】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先别抱怨垃圾分类难,看看垃圾围城有多可怕吧



SME科技故事出品

微信ID:SMELab

最近上海的垃圾分类闹得全国沸沸扬扬。

严格的实施过程让上海居民叫苦不迭,进而引发了无数段子与吐槽。

全国将有46个城市加速推行垃圾分类的消息更是激起全民调侃。

垃圾分类确实不容易,但在抱怨之前,不如先看看可怕的垃圾围城。


先别抱怨垃圾分类难,看看垃圾围城有多可怕吧



在美国阿拉巴马州,有一个帕里什小镇。

这个小镇只有区区5.4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居住着982位居民。*

偏远的帕里什小镇最引以为傲的,也许就是远离繁华都市的鸟语花香。

然而从去年2月的某一天开始,几十辆从纽约驶来的铁皮火车打破了帕里什的静谧,毁灭了原本的清新。

*注:来源于美国人口普查局2010年的普查数据。


先别抱怨垃圾分类难,看看垃圾围城有多可怕吧



在小镇附近有一个火车车站。

这几十辆火车搭载着252节载货车厢停靠在这个车站已经将近两个月了。

而令人感到窒息的,是车厢中散发出阵阵恶臭,向四处飘散,直涌进小镇。

原来这组列车装载的全是来自纽约市的人类粪便!

它们本应该开往距离小镇32公里的一个垃圾填埋场,当时只是短暂停留。


先别抱怨垃圾分类难,看看垃圾围城有多可怕吧

粪便列车


但这次停留并不短暂,连续两个月的臭味袭击可把帕里什小镇居民熏得够呛。

空气中弥漫着腐臭味,随着温度日渐升高,气味更加浓烈。

这股挥之不去的气味把人们逼得躲在家里紧闭门窗,连空气都不敢大口吸入。

火车站对面的一个棒球场,因为臭味熏天而取消了一次棒球联赛。

最终在政府出面协调下,一列列满载粪便的列车才驶离帕里什小镇。


先别抱怨垃圾分类难,看看垃圾围城有多可怕吧

愤怒的居民指责身后“屎”车


其实这次粪熏帕里什事件也并非偶然。

由于纽约市内没有处理粪便的设施,所以大量的排泄物只能运出纽约处理。

它们将“搭乘”火车,通过铁道运输到南方地价较低的农村地区进行掩埋。

其实早从2017年开始,帕里什附近的这个垃圾填埋场成了纽约粪便的一处新归宿。

不仅如此,帕里什小镇所在的阿拉巴马州也是目前全美各地的主要垃圾倾倒处。


先别抱怨垃圾分类难,看看垃圾围城有多可怕吧

帕里什小镇牌匾


垃圾是城市发展背后的副产物,也通常被视为百无一用的废弃品。

如今全球每年产生的城市垃圾就达到了20亿吨,大概可以填满80万个奥林匹克标准游泳池。

直到面临垃圾围城的窘境,成为拖累城市发展的负担,人们才努力攻破这道垃圾铸成的城墙。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伴随生产出现的垃圾也并不平均。

只占了世界人口16%的高收入国家,就制造了全球34%的垃圾。于是在这些国家,垃圾问题也就更为严峻。


先别抱怨垃圾分类难,看看垃圾围城有多可怕吧

(图源:Dan Kitwood - Getty Images)


而美国可谓是“垃圾大国”了,美国人产生的垃圾是全球平均数的三倍之多。

它虽然垃圾回收技术并不逊色,但美国却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唯一一个垃圾制造超过垃圾回收的国家。

于是它也想方设法处理多余的城市垃圾。

其中一个举措就是让垃圾远渡重洋,以极低的价格卖到一些亚洲国家,这形成了一桩跨国“洋垃圾”大生意。

中国,就是其中一个接收大户。


先别抱怨垃圾分类难,看看垃圾围城有多可怕吧

美国电子垃圾流向图(图源:KCTS9)


为何美国人嗤之以鼻的垃圾,反而许多发展中国家趋之若鹜?

其实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垃圾处理也是一笔不小的利润。

例如中国接收的美国垃圾,主要是电子垃圾,通过回收其中的零件,再转而翻新使用。

劳动力富足的优势使垃圾处理得以大规模完成,广阔的市场也让回收垃圾有用武之地。


先别抱怨垃圾分类难,看看垃圾围城有多可怕吧



而不止美国,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也把中国当成了垃圾回收站。

英国同样严重依赖于中国,三年前向中国出口的塑料废品就达到了全国出口额的近2/3。

“塑料大国”的形象就此树立起来。

两年前的中国俨然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垃圾进口国之一,接收了全球56%的垃圾。

先别抱怨垃圾分类难,看看垃圾围城有多可怕吧


但对于这些西方国家来说好景不长。

从2018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实施“洋垃圾”禁令,不再接收远道而来的洋垃圾。

一纸禁令让各国垃圾“爆仓”,重新陷入垃圾困局,接下来的垃圾又该怎么办?

虽然断了中国这一条垃圾搬运后路,但其他一些东南亚国家却早已准备好当接盘侠。


先别抱怨垃圾分类难,看看垃圾围城有多可怕吧



此前两年间,马来西亚、土耳其、印尼等国已然配备好处理厂,接纳发达国家的塑料固体废物。

美国一半的塑料垃圾转运到了泰国。

然而把越来越多的垃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也不是长久之计。

眼看口岸堆满了漂洋过海而来的洋垃圾,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也纷纷禁止进口垃圾。

解决垃圾围城的关键,还是落在垃圾分类与处理技术上。

做好了垃圾分类,才能分门别类地分别采用相应技术处理。


先别抱怨垃圾分类难,看看垃圾围城有多可怕吧



美国深受“垃圾围城”之害,对于垃圾处理的问题自然也不敢掉以轻心。

别看美国是全球著名的垃圾制造大国,其实人家的垃圾分类做得并不差。

要怪只能怪科技太发达,人们产生的垃圾太多了。

美国普遍通过收取垃圾费的方式约束国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先别抱怨垃圾分类难,看看垃圾围城有多可怕吧



在美国生活,不仅购物花销大,就连每家每户扔垃圾也要缴纳垃圾费。

而且根据垃圾费的收取直接取决于垃圾量有多少。

每个月扔的垃圾越多,垃圾费也就越高。

这也就相当于居民为自身产生的垃圾贡献了部分处理成本。

而为了促进居民自主进行分类,垃圾费还会根据分类程度的高低按比例打折。


先别抱怨垃圾分类难,看看垃圾围城有多可怕吧



垃圾直接与金钱利益挂钩的规定,可算强制让人们做好了垃圾分类。

除此之外,以美国废物管理公司为首的几个垃圾处理巨头公司,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固废处置全产业链。

在资本的驱动下,这类公司不仅单凭回收处理垃圾取得年入145亿美元的收入,也极大缓解了全美垃圾问题。


先别抱怨垃圾分类难,看看垃圾围城有多可怕吧



同样以强制、收费著称完成垃圾分类的国家,还有英国和日本。

英国也需要缴纳垃圾费,而且每家每户中都配备有至少三种颜色的垃圾桶,代表着不同的类别。

这垃圾桶可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上面标注着各家的门牌号。

每周有人上门特定颜色的垃圾,而每次回收桶的颜色都是不同的。

如果桶里有着不属于这一类的垃圾,那么这桶垃圾只能不幸地被拒收,等待几周后才能被清理了。


先别抱怨垃圾分类难,看看垃圾围城有多可怕吧

德国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与英国类似


日本也大多是回收日回收垃圾,只有指定的时间才能扔垃圾。

于是在日本的一些街道上,几乎难以见到一个垃圾桶。

在东京一些地区,对于大件垃圾,则需要先在便利店购买垃圾处理券,才会有人上门回收。

而多样、丰富的宣传教育,也是日本垃圾分类普及度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先别抱怨垃圾分类难,看看垃圾围城有多可怕吧



瑞典算是垃圾处理程度比较高的一个国家。

他们用一代人的时间达到了全民分类的地步,对于一些类别的垃圾还设置了专门回收管道。

例如一些住宅区的厨房水槽下面就安装有餐厨垃圾粉碎机,回收管道直接连接地下的垃圾处理系统,直接传送到指定收集处。

而购物也和回收直接挂钩,在部分超市门口回收瓶罐后,可以获得超市的现金抵扣券。

这其实是购买商品时,商品价格已经涵盖了回收押金,只有合理回收才能取回押金。


先别抱怨垃圾分类难,看看垃圾围城有多可怕吧



相比之下,我国严苛的垃圾分类来得还算晚了些。

从“洋垃圾”禁令到垃圾分类的实施,中国也正逐步着手于垃圾处理。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老话说了数十年,也许从现在开始,中国人的垃圾才逐渐被放回正确的地方。


*参考资料

AJWillingham. Why trainloads of other people's poo have been rotting in anSlabama town for months[J]. CNN, 2018.04.04.

Brad Plumer.China doesn't even want to buy our garbage anymore[J]. The Washington Post,2013.05.09.

亚洲国家不收“洋垃圾” 全球废料大国自食其果[J]. BBC, 2019.07.05.

刘梅. 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v.32;No.242(10):98-101.

逍遥客. 火到国外的“垃圾分类”,看看这些国家与“垃圾”的故事[J]. 东方网, 2019.03.01.

盘点国外如何垃圾分类 日本最严格的 英国普及高[Video]. 鲸视频, 2019.07.0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88666.html

上一篇:房价高居不下?日本虎杖:在英国我可以让它暴跌80%
下一篇:用炸药治心脏病,究竟是谁想出来的?
收藏 IP: 47.91.254.*| 热度|

7 尤明庆 代恒伟 韩玉芬 杨正瓴 张骥 孙颉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