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已有 5240 次阅读 2019-1-30 09:2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本内容由【SME科技故事】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如果微博上突然爆出女儿指控父亲奸杀少女,并加上满满的细节。

那么,用舆论的力量将父亲送进监狱,也算是迟到的正义。

而上个世纪的美国,类似的案件就真实上演过。

但是它的结局十分离奇,却又令人细思恐极......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已为人母的艾琳·富兰克林正在照顾两个孩子。

恍惚间,她的脑海里开始闪现了自己童年时的场景。

她看见了一个男子正在拿石头,砸向自己最好的朋友苏珊。

如此血腥的画面,使她一下子扑通地坐在地上。

可这并没有阻止她的大脑浮现出更多可怕的画面。

她发现这个正在施害的男子居然是自己的父亲乔治·富兰克林。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不断回想起了苏珊死之前被父亲猥亵的细节。

而艾琳突然被唤醒的记忆,也掀开了一起尘封已久的谋杀案。

20年前,才刚上小学四年级的苏珊突然离奇失踪。

几个月后,她的尸体被发现在一个水库附近的山谷中生锈的床垫上。

验尸报告证实,她生前遭受过性侵,并且多处骨头碎裂。

法医猜测凶器极可能是山里随处可见的石头。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当时该案件轰动一时,媒体对它进行大肆报道,引发了各界的关注。

苦于警方一直没能找到凶手,以至于它成为了长达20年的悬案。

反复闪现的细节使艾琳坚信,这起案件的凶手正是自己的父亲、

为了还苏珊一个公道,她对自己的父亲乔治·富兰克林提出了诉讼。

就这样,51岁的父亲以杀人犯的身份坐在了被告席。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乔治·富兰克林

在法庭中,艾琳用颤抖的声音向大家讲述自己所想起的全过程。

1969年9月22日,也就是苏珊突然失踪的那一天。

艾琳记得,当天早上她请求父亲乔治·富兰克林搭载苏珊一起上学。

可父亲却驶向了水库旁边的山丘,并将车停在了树木繁茂的地区。

她和苏珊下车玩耍一番后,又各自回到了车里。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艾琳

可没过一会,她就看见了父亲开始对苏珊进行猥亵。

不光是压在她的身上,还不断拉扯苏珊的衣服。

年幼无知的艾琳瞬间被吓傻了,低头不知该如何是好。

等她抬起头时,她发现父亲已经拿着石头,站在哭泣的苏珊身后。

还没等她反应过来,她就听到石头撞击脑袋的声音。

同时还伴随着一阵惨烈的尖叫声,直到苏珊死去。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说到这里,艾琳满脸恐惧,脸色变得异常苍白。

坐在被告席的父亲表现出一脸无辜,但艾琳还是继续讲述着。

等苏珊死后,父亲抓住她并威胁说这是她的错。

原因是如果不是她要求苏珊上车,就不会发生这一切。

要是她将这些事告诉其他人,父亲便会杀了她。

之后,父亲还从车上拿出铁锹或铲子进行挖掘,将苏珊的尸体处理了。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讲完之后,陪审团无不同情这两个女孩遭遇,而艾琳也泣不成声了。

看到这里,大家不免疑惑,为什么艾琳会在20年后才想起这件事?

对此,当时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是:当你在成长遭受过痛苦的经历时,你的大脑和身体可能会通过压制记忆来应对。

心理学上,他们将这种记忆称为“被压抑的记忆”。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一旦被唤醒的话,就会不断闪现出各种曾被遗忘的细节。

更重要的是,艾琳所想起的细节很是详实。

它们基本上与当初的媒体报道一样。比如说案发周围有三条狭窄呈锯齿状的树木、苏珊的穿着等等。

如今在谋杀案件中,一定要有血迹,精液涂抹,凶器等物证才能定罪。

可这一次,艾琳所述说的证词使舆论一边倒,陪审团也破例对其定了罪。

尽管艾琳的父亲一再拒绝认罪,但当事人的亲眼所见不算最有利的证据吗?

更何况有谁会无辜翻出二十年前的悬案来冤枉自己的生父?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因此,乔治•富兰克林于1990年11月29日被判处一级谋杀罪。

他是有史以来首位因为“被压抑的记忆”而被判入狱的人。

当然,他从未放弃上诉,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清白。

直到被关押了6年后,法院才判定无罪,并将他释放。

因为警方在重新调查案件,才发现艾琳的记忆有很多可疑之处。

比方说她的口供每次都不太一样,甚至有时还会出现矛盾。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更重要的是经证实,艾琳记起这件事前,曾进行过多次心理催眠治疗。

原来上个世纪80年代,一种叫“记忆恢复治疗法”的心理疗法横空出世。

这种疗法坚信,成年人的许多心理问题都可能是由童年时期经历的,却又被遗忘性侵经历引起的,施虐者大多是父亲。

而心理治疗师则会借助各种特殊的技巧,帮助病人找回被压抑了的记忆。

他们宣称只要把这些记忆恢复并宣泄出来,病症就会消失。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可现实是,类似于小时候父亲给女儿洗澡的事情,容易被心理治疗师用催眠、解梦、视觉化等方式挖掘、塑造成被父亲性侵的记忆。

从1985到2000年,美国就有超过800起由记忆恢复疗法“被父亲性侵犯”的案件。

这其中有的被判刑,有的被无罪释放。但结果都导致家庭就破碎,无辜的父亲背上猥亵儿童的骂名。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当时有一位叫伊丽莎白·洛夫斯特(Elizabeth Loftus)的认知心理学家,就一直在为这些蒙冤的“犯人”奔走。

她认为这些被唤醒的回忆未必可信,进行了“商场迷失”的实验。

它直观地让人认识到,记忆是可以被植入的。

1995年洛夫斯特找来了24位志愿者,并为他们准备了4件受试者幼时经历的事件。

其中三则是由他们的家人提供的真实经历,而剩下一则便是由洛夫斯特完全捏造的商场迷路经历。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经过几次访谈洗脑后,竟有超过25%的受试者将那个完全捏造的迷路记忆,当成真实的记忆。

他们中有超过50%的人还为之添加了许多自己虚构的细节,并与洛夫斯特侃侃而谈。

实际上,人们经常会错误地回忆出从未经历的事情或者回忆出的事情与真实情况不符。

而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错误记忆。

几乎每个人的大脑都可能产生错误记忆,尤其是年代久远的记忆。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那么,人们究竟为什么会产生错误记忆呢?

在刻板印象中,人们常常把记忆形容为就像是在重播录影带,每次回忆只是找到相应时间点的某个段落。

但其实,记忆更像是信息编码的过程,并且只记录一些碎片。

之后再将归类后的命名储存在大脑里;与之相应地,回忆就是一个信息解码的过程。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而在信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因其是一个重新演绎的过程。

当这些记忆碎片不连贯的时候,人们会按照自己的逻辑和信念来填补。

靠着我们大脑自带的脑补能力,就产生了错误的记忆。

有人还是会疑惑,既然艾琳的记忆根本不存在,那些丰富的细节又来自哪里?

其实不难推测出,这应该是源自于当初媒体铺天盖地对苏珊遇害的报道。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上文提到在她描述的细节与报道的谋杀事实基本上都能吻合。

事实上,如果苏珊真的是当事人的话,可能还记不住那么多细节。

因为如果我们对记忆没有预期的话,很多信息可能都不会存到我们的大脑。

这也无法形成比较长久稳定的记忆了。

比如心理学上有个经典的实验,那就是让你观看传球视频。

你要完成的任务是统计传球的次数,相当于是你预期要记住的东西。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在这过程中,就很少有人能注意到穿过的大猩猩,尽管它很显眼。

所以,没有预期的时候,就算信息再明显也可能没注意到。

而没有预料到谋杀的艾琳,想记住如此详实的案件细节还是很困难的。

那么,是不是有了预期之后,我们认真记忆就能记得相当清楚呢?

事实也并非如此。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学上的倒U曲线来类比理解。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简单理解,就是当一个人处于轻度兴奋(压力)时,能把工作做得最好。

当一个人一点儿兴奋都没有时,也就没有做好工作的动力了;

相应地,当一个人处于极度兴奋时,反倒可能会使他完不成本该完成的工作。

类似地,倒U法则也适用于我们的预期记忆之中。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越用力想记住一些东西,却往往适得其反。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当我们有所预期又或是兴奋时,我们的记忆专注范围通常变得更窄,更集中。

我们记住关键资讯的能力会越来越好,反倒是其他无关紧要的细节会记不起来。

像作为当事人的艾琳能记住周围很小的细节,是超乎寻常的。

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她当初带着轻微恐惧的心理看那些报道,并尽可能地将它记在脑海里了。

但由于记忆提取出错,她便误认为那些都是她亲身经历的、是她所看到的。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认真记住也会出错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更令人不解。

那就是很多人一起发生错误记忆,也被称为曼德拉效应。

该效应源自于人们对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上世纪80年代死于狱中的误解。

2013年曼德拉去世的新闻公布后,世界各地的人发现自己对曼德拉的记忆出现了混乱。

有数万人坚决表示自己记得曼德拉早就死在了狱中,且在新闻中看过他的葬礼和他遗孀的演讲。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甚至很多素不相识的人回忆称自己曾看过纪念曼德拉的电影,尽管这部影片从未拍摄过。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同时产生错误记忆呢?

目前心理学家认为,驱动曼德拉效应极有可能的是心理暗示。

也就是说,人倾向于相信别人所说的是正确的。

一旦有错误信息出现,就很有可能误导了既有记忆的真实性。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被女儿亲口指认奸杀的父亲,反转无罪后还成了科学公案

一些曼德拉效应

又或是是当人们常常受到诱导提问的影响,会重组自己的记忆内容。

就比如艾琳将自己看到的报道替换到自己的父亲身上了。

她确实也道出了满满的细节,但全是虚假的。

这也意味着,我们连自己的记忆都可能会说谎了。

所以,每当事情发生时,就算别人说得再详实,也不要忘了自己冷静思考。

*参考资料

Daughter's Words Bring 1969 Slaying Conviction Special to The New York TimesDEC. 1, 1990

New Twist In Memory Murder Case / Daughter `recalls' 2 more slayings

Ken Hoover, Chronicle Peninsula Bureau Published 4:00 am PST, Thursday, February 22, 1996

inverted U curve.Wikipedia.on 25 January 2019, at 00:15 (UT

顾凡及.法庭上的脑科学[J].自然论坛.2015.4.22

黄永明.人类为什么容易产生虚假记忆[J].教师博览.2013.12

一席演讲:陈辉,人的记忆为什么会出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59845.html

上一篇:日本银行悬疑劫案:人质自觉喝下毒药,“凶手”疑被冤判死刑
下一篇:难以逃脱的孤岛诅咒,为什么岛屿动物总是最奇葩的?
收藏 IP: 113.111.91.*| 热度|

2 马德义 文克玲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