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最荒唐的修宪理由,想给邻国送座山庆生

已有 3508 次阅读 2018-12-23 23:3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本内容由【SME科技故事】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小的时候,只要是谈及地理知识,总会提起各国的最高峰。

作为中国小朋友,大可以自豪地喊出“珠穆朗玛峰是我们国家的最高峰,有8844米高!”


但如果你生在芬兰,你可能就会有点搞不清状况,别人问起你只能怯怯地回答:“我们国家没有最高峰,只有1324米的最高坡。”

 

山坡上的这堵石块已经是芬兰境内的最高点山坡上的这堵石块已经是芬兰境内的最高点


对,偌大的北欧雪国,全国最高处竟然是坡,连山峰都不是。

原因是这座山的山峰,被划入了邻国挪威的国土,仅仅数百米之隔。


可挪威境内从不缺雄壮的高峰,这座1324米的小山头在2600多米的挪威最高峰面前就是个矮子。


可以说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去年是芬兰独立的第100周年,百年国庆可谓隆重。

多年的亲密邻居挪威自然也有所表示,一份显赫的生日礼物是必不可少的。


但什么礼物才能大方得体又彰显诚意呢?

这时挪威有人提议,不如就把两国临界的哈尔蒂山送给芬兰吧!

这样就能给芬兰创造一个新的最高峰记录了。

 


哈尔蒂山矗立在芬兰和挪威之间,巍然把两国分隔开来。

这道天然的屏障看似完美地充当了国界上的地理阻隔。


但具体的分界线却落在了一个很尴尬的位置。

分界线刚好在顶峰600多米开外,靠近山峰的一侧分给了挪威,另一侧分给了芬兰。

 

地图上挪威与芬兰的分界线地图上挪威与芬兰的分界线


本来这也没什么大碍,毕竟也只是高出几百米的一个小山头嘛。


哈尔蒂山顶峰海拔1365米。

而在山峦重重的挪威国内,最高峰格利特峰的海拔有2469米之高。


哈尔蒂山在挪威的高峰排名榜上已经排到了200名之后。


 

但这事放在芬兰国境内可就是影响全国最高海拔的大事了。

因为芬兰境没有一座高山,海拔最高的点就落在了哈尔蒂山1324米的山坡上。


国境线尴尬地限制了这一个数值,区区41米已经是芬兰高不可攀的距离。

 


这种问题要是出在一些“性情暴躁”的国家之间,指不定又会引发一场旷日持久的激战。


幸好两国情谊深远,没有对这顶高峰进行争夺。

所以百年来都维持了和平与爱的外交关系,甚至没什么人在意这件事。


除了一位退休的地球物理学家,比约恩·哈森。

 

比约恩·哈森比约恩·哈森


平时朋友、情侣之间挑选生日礼物已经可以入选生活十大难题之一了。

有些人绞尽脑汁地想创意礼物,却偏偏不得人心。


这回挪威送山作为贺礼的想法是浪漫十足了。

而它的提出者哈森却是个似乎与浪漫绝缘的理科生。

 


哈森在退休前曾担任挪威地球物理学会的主席。

他还是北欧大地测量委员会的成员,也就常常翻山越岭丈量土地。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哈森在给哈尔蒂山做测绘时就发现了这个有趣的事实。


在进行测绘的哈森在进行测绘的哈森


挪威和芬兰之间的国界线落在哈尔蒂山的山坡上。

山峰距离芬兰边界只有区区620米左右。


从地球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国界线是不符合逻辑的。

而只要把边界线往北移150米、向东移200米,就可以让山峰落在芬兰国境内。


于是他心里萌生了挪国界线送山的想法。

 


2015年7月,正值芬兰两年后就要迎来百年国庆,哈森心中送山的信念不断加强,终于付诸行动了。

他给挪威外交部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这个埋藏多年的念头。


他兴致昂扬地说明,只需要割让0.015平方公里的国土,也就是大概两个足球场的面积,就可以送出哈尔蒂山。

 

送出后也能避免滑雪时一不小心就踩过界送出后也能避免滑雪时一不小心就踩过界


荒山野林的土地用处也不大,况且这个山头也不会影响挪威的高海拔记录。

这还能做个人情,增强两国之间的亲密联系,何乐而不为?


一个叫松德·雷隆德的人听说了这个浪漫的贺礼构思,也被震撼和感动得不行。


他把这个活动发在了脸书上,事情迅速经由互联网疯狂传播和发酵。

没过多久就获得了17000个点赞,而评论区更是呈现一边倒的兴奋和支持。

 


挪威人对此表示热烈赞成,这份友谊之礼足够彰显了本国的慷慨大方。

而芬兰人民更是对此欢欣鼓舞,从此有了一座真正的高峰,可谓挣足了面子。


然而,这场底层民众的集体高潮可做不了主。

真正做决策的还是政府。

 


这个提议让两国人民开心地一塌糊涂,甚至全世界网民也都在等着“挪芬CP”的结局。

但是从政治立场的角度考虑,舆论不能影响决策的方向,就连地球物理学也难以站住脚跟。


国家之间的外交可不是男女朋友之间送礼物一般儿戏。

经过漫长的等待,人们最终等来的却是一封冰冷的拒绝回信。

 


首相索尔伯格给挪威方面的边境城市市长写了一封回信。

信中说明这个想法虽然意义深远,但却遗憾地违背了宪法。

因为宪法的第一条就规定了,挪威是“一个自由、独立、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王国”。

这也就意味着,浪漫的送山计划泡汤了。


挪威总理声明,不能送出哈尔蒂山挪威总理声明,不能送出哈尔蒂山

 

割舍领土送高峰,这份带有浓烈浪漫主义色彩的周年贺礼最终没能送成。

一场政治区域划分与自然地理分界之间的博弈也画上了不太美满的句号。


挪威和芬兰之间的这条国界线,怎么就尴尬地分在了山坡上?

一堆石块定下的分界线,其实从18世纪50年代就被划分了下来。

 


按照中国人的思维,山川湖泊就是天然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清晰地把郝大的国土分为南方和北方,各种有趣的文化差异也由此产生。


实际上,我们习以为常的这种国界划分方式并不是全世界都受用。

比如中国和美国的区域划分就分别具有两种鲜明的特色。

 

秦岭秦岭


中国的版图没有规律可循,各个省份都个性张扬地张牙舞爪。


有人调侃,广东人爱吃这个特点,从版图上的鸡腿形状就能看出来。

还有恐龙形状的黑龙江,哑铃形状的甘肃,湖南则像一位男士的头颅,内蒙古在东西方向上延绵不断……


在学习地理的时候,各有特点的省份形状也成了独特的记忆点。

 


而美国的版图就相对规矩地多。

方方正正的各个区域,像规整的拼图一样拼凑出一个国家的疆域。


不同的区域划分方式在现代看来也许有些摸不着头脑。

但追根溯源,这也是复杂历史背景影响的结果。

 

美国区域划分美国区域划分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经历着改朝换代的战争冲突。

打仗的地形战略也成了尤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像高山、河流这一类天然的阻隔被巧妙地利用起来。


一个城市只有以这样的屏障包围环绕,才更利于避免遭到敌人的突袭,以维持城邦的安全和稳定。

所以这也是英勇骁战的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

 

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护城河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护城河


而在美国短暂的两百多年历史中,战争冲突的年代已经自然逝去了。

他们不再需要自然的屏障来阻隔敌人。

反而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规整的区域划分方式更利于进行地方的普查统计。


欧洲则与美国的发展形态比较相似。

所以也有了中国人看来难以理解的各种奇葩国界线。

 

美国与墨西哥分界线美国与墨西哥分界线


自从18世纪初期,一场俄罗斯与北欧的战役之后,俄罗斯就占领了芬兰。


出于对邻国瑞典、挪威的侵占野心,俄罗斯对其自然是能瓜分就不会手下留情。

几个北欧国家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为俄罗斯的扩张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1917年12月6日,芬兰正式脱离俄罗斯的统治,独立成为一个国家。

但当时定下的国界线也已经难以重构,基本就形成了现代的国域边境。

于是历史战争造成的问题,也给当下和平时代留了一道无法解决的难题。



原本是出于对芬兰的同情而送出的高峰没能送成。

这样一闹,恐怕全世界都知道芬兰没有高山的事实了。


但两国上演这样一出国际双簧,也让两国的情谊和有趣的国界线划分炒作了一番。

或许这也是挪威给芬兰赠送了一份扬名世界的贺礼吧。

 

*参考资料

Alister Doyle, Larry King. Norway dashes Finland'shopes of mountain pesk as a gift[J]. REUTERS, 2016.10.15.

David Leveille. Some Norwegians want to give Finland afun gift: A mountain[J]. PRI, 2015.12.22.

孙若空. 挪威有人想让国家送座山峰给芬兰庆生[J]. 好奇心日报, 2015.12.21.

黄璜, 叶裕民. 美国和加拿大都市区的划分及我国的借鉴[J]. 现代城市研究, 2004, 19(12):40-50.


225515l210dtdk6gdt1khk.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53207.html

上一篇:非洲湖泊杀人事件:1746名村民一夜暴毙,景象犹如地狱
下一篇:真正的吃货,要给自己的嗜臭找一个科学的借口
收藏 IP: 58.62.165.*| 热度|

6 王从彦 楚振宇 刘建彬 左宋林 李东风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4: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