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那些你以为虚构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学创造的事实

已有 2979 次阅读 2018-10-4 23:1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在海地的一个乡村里,一位叫安吉丽娜的女子像往常一样在街上闲逛。

突然间,她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尖叫声,惊慌失措地瘫坐在地上。

当眼前的这个男人上前亲昵地叫出她的小名后,她颤抖的身子又赶忙后退了几步。

周围的人听到尖叫声后,便好奇地聚集到了女子的身边。

这时,他们中有些人同样吓得大叫,还捂住了自己的嘴巴;有些人惊恐地睁大眼睛,表示不敢相信,还有一些人则一脸迷惑不解,不知发生了什么。

等了好一会儿,大家才缓过神来,安吉丽娜也起身向那个男人走去。

询问了几个问题,两人满含泪花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了。

原来这个突然出现的男人,是安吉丽娜已经死亡离世了18年的哥哥。

早在1962年,她的哥哥纳西斯就突然得了重病,不久就被医生宣告死亡。

妹妹安吉莉娜还亲自签署了死亡证明,并在众人的见证下举办了葬礼,将哥哥埋起来了。

可这个对于她小时候的事情都能答对的大活人又确实是自己的哥哥。

这让安吉莉娜及众人非常惊恐,这当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死了18年后重新复活了?

根据纳西斯的自述,他记得当时在医院发生的所有事情。

他亲口听到了医生对他宣告死亡,只是那时他根本无法动弹。

更可怕的是,当他被放进棺木时,他的意识还十分清楚。

他还指着身上的一处伤疤,说那是钉棺材时弄伤的。

而在家人离开墓地不久,他就被当地的一个巫师给挖了出来。

这位巫师施展了一下法术之后,就解除了他的全身僵硬。

之后,巫师将其带往了一座偏僻的种植园,使其成为任人操纵的奴隶。

被奴役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巫师的离奇死亡才让纳西斯重获自由。

虽说逃离了控制,但纳西斯一直认为当初突然死亡是他兄弟下药所致。

就算海地很近,他也只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兄弟死亡才敢回家。

而当地的医院翻出了当年的死亡记录后,随后也确认了这位流浪汉正是十多年前死亡的那个男人。

这桩奇闻在1980年一经爆出后,立马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尽管外界也曾怀疑过可能是纳西斯以及家人虚构的,但海地僵尸的传说却一直都在流传。

事实上,纳西斯并不是海地第一个拥有这种僵尸经验的人。

当地盛传许多民间僵尸传说,甚至传遍了全世界。早期的僵尸电影都是从海地得到的灵感。

而这一次引起了加拿大人类学教授伟德·戴维斯(Wade Davis)极大的兴趣。他立即前往海地考察,试图找出海地僵尸出现的原因。

当地人认为,僵尸是通过巫师的巫术(而非毒物或药物)制造出来的。

但经过四处寻访后,戴维斯则认为巫师在仪式中使用了动植物风干磨碎的复合药剂。

他费尽一番周折后,收集了八份僵尸药剂的样本,并从中分离出了下列成分:

河豚毒素、海蟾蜍、雨蛙(多米骨雨蛙)、人体遗骸等物质。

其中,戴维斯认为河豚毒素是导致海地僵尸频频出现最主要的原因。

河豚毒素是自然界中最强的非蛋白类神经毒素之一。

它不仅存在于各种豚科鱼中,还广泛分布于各种高、低等生物。

近年来,科学家就从河豚鱼、蟾蜍、金色青蛙、蝾螈、水蜥、扁状蠕虫、贝壳类、海藻、微藻等水生生物和微生物中分离鉴定了20余种河豚毒素的类似物。

作为一种神经毒素,它能选择性地阻断钠离子透过神经元细胞膜,并阻断了神经系统的兴奋传导,使机体发生神经性麻痹。

中毒者则出现肢体瘫痪,呼吸麻痹,血压下降等症状,严重的直接因呼吸中枢深度麻痹窒息死亡。

然而,中毒者的意识却能一直相当清晰,主要是因为河豚毒素无法穿过血脑屏障。

我们人体内在血液与脑组织存在一种特殊屏障,被称为血脑屏障。

它是由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构成,其功能是保护整个脑组织。

除了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等人体必需品,绝大多数物质都是无法透过这层屏障。

这道屏障给予了我们大脑无限的保护,使中枢神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只是当疾病发生在脑组织时,血脑屏障也成了影响治疗的障碍:

比如脑肿瘤、脑部感染、癫痫、阿兹海默,精神分裂等等。

很多理论上对这些疾病有效的药物,都会被血脑屏障阻挡而无法发挥作用。

当然,河豚毒素也是没有办法通过这一屏障的。

美国FDA报告认为河豚毒数的中毒者临死前的那一刻意识还是清醒的。

因此,戴维斯认为巫师是通过下毒的方式令人假死,葬礼过后再将受害者从坟墓里挖出, 使其苏醒而成为僵尸。

问题来了,恐怖电影中的假死、诈尸状态在现实中真的存在吗?

答案是有的,假死其实是活得相当微弱。

当人的呼吸、循环和脑功能受到高度的抑制,生命活动会处于极度微弱的状态。

那么,此时用一般常规的临床检查方法,比如测试脉搏心跳、查看呼吸等等是很难发现生命体征的。

就像纳西斯从外表上看起来已经死亡了,但其实还在进行微弱的生命活动。

这种情况在法医学中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假死常发生于触电、高温损伤、酒精中毒、麻醉药中毒、溺水、颅脑损伤等情况。

由于心脏活动微弱,难以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也不用说形成脉搏了。

这是为什么假死者在接受抢救时容易被误认为死亡的重要原因。

在戴维斯看来,家人将假死者埋葬之后,巫师再将其从坟墓中挖出。

一旦药效的效力消退后,受害人会相信自己是一具复活的僵尸。

此外,一些巫师也有描述僵尸药剂中包含了有称为“僵尸黄瓜”的曼陀罗。

曼陀罗能引起发烧、幻觉和健忘,使受害人更易相信自己真的发生了变化。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戴维斯将一些样本带回美国,并在老鼠和恒河猴剃光毛发的皮肤上进行实验。

结果发现这些动物都会昏睡,继而不能移动,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复活了。

曼陀罗

在这之后,戴维斯随即写了若干本关于海地僵尸的书。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蛇与彩虹》,其在后来被拍摄成了恐怖电影。

该书籍一经推出,就立即在欧洲地区畅销,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正当人们以为海地僵尸之谜揭开时,科学界却一再质疑戴维斯的发现。

从理论上讲,这些毒素也需要在理想状态下使人变得僵尸。

但在现实中似乎很难寻找理想的效果,比如毒素太少只能起到短暂的效果,太多则会立马将受害者杀死。

科学界则认为他夸大其词,所发现的毒素剂量也似乎不能将人变成僵尸状态。

至于戴维斯的动物实验,则有人质疑其是否在接受测试的药剂中添加了其他物质。

另一方面,就算通过精准用量使其假死成功,但要确保其能复活也并非易事。

确实,假死者如果能在短时间内被人抢救,大多还能恢复正常的生命体征。

历史上有案例记载,有人曾从几近致命的河豚毒素中毒后恢复过来。

但一旦像纳西斯被错误当作尸体处理,往往会因呼吸循环衰竭和器官功能障碍而最终走向死亡。

通常而言,在呼吸和心跳非常微弱时,机体内会发生缺血、缺氧,二氧化碳和酸性代谢产物潴留等症状,对组织器官产生毒害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人体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会发生紊乱,生命难以维持很长的时间。

这对于占人体耗氧量近20%的脑组织来说,缺氧是十分致命的。

大概只要短短6分钟,就将产生不可逆转的脑组织死亡,无法挽救。

所以,巫师能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假死者从坟墓里营救出来,又成了一大疑问了。

而另一些研究者则怀疑僵尸可进行所谓的奴隶劳动是否真实。

毕竟将人变成僵尸状态,脑部功能就会受到损坏,变得不协调。

除此之外,有人认为僵尸的出现并不能带来任何经济效益。

海地是西半球最穷的国家之一,并不缺廉价的劳动力进行种植工作。

如果巫师要使用僵尸作为奴隶,并不能获得过多的好处。

更重要的是,目前为止还未发现充满僵尸的种植园。

这些质疑尚未有人能解答,只能期待着未来更科学的研究来解答了。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僵尸文化也成为了一种广泛流传的次文化。

它不仅出现在书籍、游戏和大银幕中, 还渗入到了人类的现实生活里。

僵尸酒吧、僵尸扮演游戏、僵尸长跑比赛等在世界各地都层出不穷。

这或许也以新的方式彰显了对这一未知领域的恐惧和求知欲。

只是恰好在这些恐怖绝望的气息中,我们更能触碰到人类原本应有的人性。

*参考资料

Zombie.Wikipedia.9 June 2018, at 05:16 (UTC)

Tetrodotoxin.Wikipedia. on 25 September 2018

American Scientist Interviews: Wade Davis on Zombies, Folk Poisons, and Haitian Culture." American Scientist 75.4 (1987): 412–14. Print.

Historical review on chemical and medical studies of globefish toxin before World War II]". Yakushigaku Zasshi. 29 (3): 428–34.

Tobler, M. (2005) Feigning death in the Central American cichlid Parachromis friedrichsthalii.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66: 877-881

225515l210dtdk6gdt1khk.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38895.html

上一篇:FBI特工差点当上黑帮大佬,350斤胖子演绎传奇卧底人生
下一篇:鲸头鹳:进了牢笼学会了讨好
收藏 IP: 14.152.9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