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培养问题的若干讨论
王德华老师在博文“中国科学院的博士水平为什么这么差?”中挖了个大坑,半真半假地列举了影响中科学院博士生水平的一些“问题”,吸引了众人的“围观”。今天借东风也来凑凑热闹,以外行的身份说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培养的问题,算是给赵编补交“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的征文作业。其实,写征文是一件得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唱颂歌,没什么实际价值,数落缺点,又很容易得罪人。而且还会有人站出来说,你自己水平怎么样,够不够资格谈论别人?事实上,诺贝尔奖的评选被一帮二流、甚至三流水准的科学家操控,但并不妨碍他(她)们评出一流的成果来。所以,在我看来,要求评论者达到被评论者的水平才有资格对被评论者作评论绝对是个十足的伪逻辑。要评论家来做被评论对象的工作,他(她)多半达不到被评论者的工作水平,但这并不妨碍他(她)们作出大致客观、大致准确的评论。本文主要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属一家之言,不要过分当真,如有不对、不敬之处,还请见谅。
(一)在人才培养的宏观环境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大学是个大熔炉,恰恰正是这样的熔炉造就了相对自由、开放的氛围,正是这种自由、开放的氛围才造就了中科院所不具备的大学特质。中科院的研究生培养还没有自己独特、鲜明的培养文化。中科院设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在培养文化上模仿大学,让研究生经历一段与大学类似的宏观培养环境,以克服自己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先天不足。不过,很遗憾,与大学相比,科学院研究生院(大学)实际营造出来的是集中营式的闭塞、凝滞的环境,根本无法与大学开放式的氛围相提并论。建议中科院按地域将研究生院打散,和当地985或211大学组成联合研究生院,这样或许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研究生的招收被错误定位于人力资源供给
科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不及大学合理、完善。国家出钱、给招生指标,目的是培养研究生,而不是提供廉价的科研人力资源。不少导师明确宣称不招收博士生(只要硕博连读),从中可以看出很多人并不是按照研究生培养来思考问题,而是从好用、好使的人力资源角度来思考问题(当然,某些大学里也存在这种现象,但这种现象的始作俑者应该来自中科院)。研究生不是高IF文章生产流水线上的廉价劳动力,不应该搞缺乏人性化的过度push,一个研究生的成长过程需要投入巨大的指导资源。从导师到老板称呼的转变,从侧面反应出研究生的招收被错误定位于人力资源供给。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思想与培养机制首先要解决好,研究生是用来培养的,不是单纯用来做人力资源使的。做研究所需的人力资源完全可以通过大量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非正式编制的技术员来解决。一个人才的培养过程是需要花费巨大精力的,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没有大学合理、完善的前提下,不能一味地责怪教育部保守,对中科院不放开研究生的招收指标(教育部对高校也在限制招生指标)。
(三)研究生培养没有突出自己的特点与优势
中科院是专职的科研单位,其特点与优势就是研究水平高。当然,国内很多行业,凡是自诩为国家队的,水平往往都不是最高的。对于很多学科,中科院是否真的能挤掉高校而成为国家研究水平的代表很难说。这里讨论的前提是中科院的研究水平比高校要高。科学院培养研究生要么与高校看齐,要么突出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形成高校所不具备的独特、先进的培养文化。中科院的特点与优势就是研究水平比高校高,如何将这个特点、优势与研究生培养结合起来?从全国百篇或其他一些可以横向比较的评比来看,中科院培养的研究生是否真的绝对比高校培养的研究生水平高?还有,科学院研究生院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制订了哪些具体政策与有效措施来体现、保障研究水平比高校高的特点与优势?
就提这几条,毕竟有些话只能系统内的人说,系统外的人不宜说,就此打住,得罪人的话就不多说了。最后补充一下,本文仅为补交征文作业,权当左眼进、右眼出,对于内容无须过分当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