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不是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syandmltcdj

博文

08届本科答辩有感!——写于2008

已有 2431 次阅读 2012-5-5 00:31 |个人分类:教学心得|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毕业答辩, 本科

今次回宜宾,去答辩现场转了转,感触颇多!

首先说好的一方面,本届的学生自学能力很好,在学院没有开始AutoCAD的情况下,大部分做设计的同学都自学了这个软件,并且画出了质量较高的图纸,我心中还是很欣慰,也很欣赏。可以看出,很多同学都下了不少功夫,从图纸到说明书都能看出这一点。

但是我却感到这远远不够,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认为首先是CAD软件也好,手工制图也好,都只是一个工具,都能够说明问题,多掌握一个软件一个技术固然很好,但是并不能舍本逐末,软件也只是用来更好的更方便的说明问题,并不能因此使得我们对事物本身有更多的理解。因此,很多同学在学习CAD软件的同时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而是人云亦云,图纸上的大多地方并不知道是为什么,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这是很危险的,也是我感触最深的地方。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感触,也是最让人担心的!我本来是去耍一下,顺便问了几个问题,但是就是这几个貌似很简单的问题却反映出很多同学对自己所画东西的不熟悉和不了解。举例来说:我问到工作压力、设计压力和水压试验压力几个压力的区别,很多同学在图纸上反映出的工作压力就是设计压力,而水压试验压力则有的很高,有的很低,貌似和工作压力、设计压力毫无关联,其实这在我们平时的设备设计课上已经学过,我们在这儿只是拿来用一下,设计压力一般是工作压力的1.05-1.10倍,而水压试验则又在设计压力的基础上提高25%,这是对所设计设备安全性的保证,就像这次汶川地震中的建筑,尤其是化工厂建筑,我们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安全性,防震李氏7级或者烈度10级,但是在设计时则要加上一个裕量,也就是上面提到的1.05-1.10和提高25%,其实都是很简单的,并不因为是CAD绘制或者手工绘制而发生改变!同样在设计温度和工作温度上也存在同样问题,很多人的设备都是存在温度梯度的,并不是一个恒温的,而是在某一个范围内操作,比如工作温度30-40度或者30-80度。如果工作温度是30-40度时,设计温度也要向外扩张5-10%,那么实际的设计温度则变成了27-44度,这儿的温差由10度变成了17度,还算是普通的设计;如果工作温度是30-80度,那么扩张后设计温度变为27-88度,温度范围从50度变为61度,不管是50度还是61度温差都超过了30度,就要考虑膨胀,需要在设备上加膨胀节,不然温度变化大,设备突然的膨胀就会造成危险,最有可能的就是设备报废,厉害的话还有可能设备爆炸,这就是我们作为设计者的大忌了!

如果我们作为设计者在学习的时候都没有好好把握,我们还期望我们在以后能够把握得住?那汶川地震中的倒塌也就无法避免了,虽然今年因为地震我们的论文整个过程都受到了影响,答辩也不例外,但是一些基本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把握,不然真的是很令人担心的!

再者有一些地方,而且是小地方,我们认为并不重要的,其实却影响巨大,比如设备的重量计算,很多人感觉这有什么用呢?其实恰恰是这个重量才是我们后续设计,尤其是安全防震以及抗风压设计的关键,如果没有设备重量,那么在设备总重里面就无法体现,设备重量加上设备里面的物料重量就是载荷,也就像这次地震中的学校一样,设计者一定要考虑单位平米上的载荷,不然就是胡乱设计了,谁听说过设计师不考虑载荷,设计出的设备只能空着放在那里,那就真真的可笑了!这个重量还有一个用途就是进行经济核算,只要我们知道所用材质的价格,比如使用的都是碳钢,碳钢价格在3000/吨,设备自重3吨,那么材料的价格大概为9000元,然后在价格上乘以2,也就差不多是设备的造价了,一般不会超过这个价格,如果超过,那就只能说明里面有猫腻!这也是设计者的一个常识!

虽然在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质疑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必要性,但是我认为还是很必要的,不然我们学的知识都是一个孤立的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更谈不上和社会接轨,如果不做论文或者设计就毕业,我们只能说高校生产出来的不是合格的人才,还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其实说完了毕业论文环节的必要性,我们完全可以进行自检,只要我们把我们写在论文和图纸上的所有内容都能够知道其内在的原因就可以了,也并无什么神奇的,更没有什么可怕的,这儿说可怕是很多同学是怕我去的,我一直说不要怕,我只是希望大家都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借助答辩再次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水平,不然在以后的工作中很难有大的建树,我一直说我希望我的学生在以后5年内知识可用,5年后能够通过自学把握学科的变化,而这个自学能力是在别人不断的质疑中获取和提高的,那么在学校里面必须得到足够的培养和锻炼,抑或是质疑!

当然还有一些同学做了实验,写了论文。很多人都没有办法进行自检。我在这儿也多说几句,实验研究的自检其实更为简单一些,首先是对实验路线的论证,必须合理,不能随便确定,更不能希望边做实验边提高,当然可以有一个预研性的东西,然后在预研结果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也可以总结前人的观点基础上进行论证;然后是所选实验参数的合理性,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温度、体积、压力、浓度、混合情况都考虑,其实很有可能的是其中的两个因素是互为影响的,比如温度和压力、体积和温度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用一个变量来代表的,并不需要都考虑进去,最多就是考虑压力和温度;最后是参数水平的考虑,比如考虑了4个温度水平,大多数的生物实验是考虑4度、12度、28度、37度和42度,这里的考虑是很有技巧的,4度是常温,一般没有反应;37度是生物体体温;42度是发烧的温度,也就是生物体失活的温度;28度是生物体生长较快的温度;而12度则有可能是生物体开始成长的温度,当然还有可能是11度或者13度,28度也有可能是2726或者是2930度,这就需要对水平进行设计考虑。化工中很多是考虑10度、20度、30度、40度,是一个等温增长的;很多人做出的结果是10度最好或者是40度最好,那就问题来了,10度和40度都是一个边界值,那么有没有可能是9.5度或者41度更好呢?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就必须进行参数水平的重新考虑,并不能直接说10度和40度最好!

很多问题其实都很简单,而且定性把握很好把握,我们一定切忌不要只顾了定量把握而最终忘了定性的把握,那样就真的舍本而逐末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多同学可能是这样的,但是这就要在答辩过程中接受其他老师专家的质疑,然后思考自己的东西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也就是自检了,其实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这其实是我们以后工作的基本素质,一定不要小看了这种能力的培养。

我经历过很多学生向我咨询他们的实验设计,我看了他们过去的实验设计,大多存在一个问题在做无用功!我说了以后,他们才恍然大悟,有的甚至是过去的几年都做了无用功,这也让他们心中很是感慨,如果自己在学校时能够认真了解这些内容就好了!因此,我也一直建议大家一定要重视答辩,一定要把答辩的过程看作是另一个起点,而非专家学者在为难大家!如果真有人出来做出了有效的建设性的为难意见,那还真要好好谢谢人家才好,要知道它山之石是可以攻玉的!

最后希望我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学习,厚积而薄发,为自己也为母校争气争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3055-567200.html

上一篇:高考十年!——写于2008
下一篇:儿童安全是国家未来!—送走灾难的五月,写在2008六一前夜
收藏 IP: 222.209.15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