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Y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VYN

博文

【科研之路】学术界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的论文版面费

已有 5766 次阅读 2015-12-22 10:4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黑暗下的交易

国际科技论文被视为一国科研实力的象征。然而,今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社撤销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8月,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撤回旗下10本学术期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绝大部分来自中国。10月,拥有《柳叶刀》《细胞》等知名学术期刊的出版巨头爱思唯尔撤销旗下5种杂志中的9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

中国论文为何被撤?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随着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被撤论文作者单位进行的调查,一条代写、代投、伪造同行评审的国际论文“一条龙”服务灰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这是国际论文,其实只是冰山一角。

国内情况:论文经济和论文产业的事实存在

在国家级、省部级刊物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是职称评定的“硬杠”。一些人为评职称花钱发表论文,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互联网线上线下,也已形成颇具规模的“金钱换版面”一条龙产业。

所谓存在就是合理的。目前,在国内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上下游产业链清晰的巨大市场。专业写手负责编写论文,网站中介充当掮客,期刊编辑部里应外合,产业链顶端的文化公司融合了写手、中介、编辑部各个环节,成为这一产业中的巨无霸。

有机构调查,如今,发论文收版面费,已经成为人们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愈演愈烈的论文收费之风已经“刮”起庞大的“论文经济”和“论文产业”。有人测算,我国论文市场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

是不是国外期刊就是清水一池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说国内是暗处的交易,那国外很多期刊就是公开的阳谋了!

明目张胆的捞金

随着sci期刊和外文文章要求的火热,国外学术出版商瞄准了国内的巨大市场,打着开放存取的旗号,开始大肆征收版面费。看看下文可以让你清晰的看到实际的情况,而且文中讲的很有可能远远小于实际,sigh!

下面来自林贤祖的文章

“近十几年来,国际学术界,出版界自发开始一场名为“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的大变革运动。“开放存取”有别于传统的付费订阅的出版模式,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采用开放出版资源,数据库,让所有用户免费下载传播的出版模式。比起传统模式,这种新型的出版模式有许多明显的优势,使得投稿,出版,传播更为便捷。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国际上有上千个开放存取出版社诞生!许多传统的学术出版业巨头,比如Nature, Springer也开始拿出部分期刊实行开放存取。

但是,目前绝大部分开放存取出版商都采取作者付费(版面费)的模式,这恰恰迎合了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印度,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和非洲国家)发表论文的巨大需求,从而产生一个巨大的利润(论文版面费)空间,几乎所有大型的开放存取出版商一开始就罔顾学术水准而追逐暴利!甚至连Nature出版集团, Science 集团,Elsevier集团等老牌学术出版商也加入这场捞金运动!

下面以国际上最大的三家开发存取出版社Plos出版集团,  Hindawi  出版社,BioMed Central出版社为例,来说说国际上,开放存取出版的现状!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办好哪怕一个学术期刊都是相当不容易的。首先创办者要有很深的学术背景学术人脉,才有可能召集一批相当有学术影响力的编委,这本身都是很困难的。但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召到稿源就更加困难了,这往往采取约稿的方式,另一方面不得不降低录用门槛。所以刚创办的学术期刊都要经历稿荒的困境。等到若干年后期刊有了一定名声了有了稳定的稿源后才可以慢慢地提高录用门槛。如果一个学术期刊能用二十年的时间成为一个比较受学术界认可的期刊那就算非常成功了。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学术和商业结合的出版模式很困难,学术可以等二十年,而商业却要求立刻得到利润。

BioMed Central,2000年创立,到现在才15年时间,居然有277个期刊,Hindawi,1996年创立,到现在才19年时间,居然有四百多个期刊!如此疯狂扩张,从学术角度看,简直是胡闹,瞎搞!还有Plos出版集团最大的期刊 Plos one ,一年发表3万多篇论文,甚至明文规定只有没有学术道德问题,来搞不拒。你指望这样的期刊能有什么水平?Plos 虽然自诩是非营利的,但有证据表明并不是这样的,而且牵涉不少学术道德问题(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5/319476.shtm)。

目前Plos one和Hindawi  出版社已经被国内许多学者签名抵制了(http://blog.sina.com.cn/s/blog_c239c35e0102vg51.html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5582-655957.html)。

赤裸裸的论文版面费暴利

以Plos,  Hindawi ,BioMed Central为代表的国际出版商打着开放存取的名义(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垃圾文章,根本没人去看),直接瞄准中国和其他亚非市场,在中国和亚非国家设置办事处,铺天盖地的拉壮丁式的群发邮件征集所谓的“期刊编委”,许多中国人热衷于“国际学术期刊编委”的身份,纷纷自愿为这些出版商效力,尤其是Hindawi出版社,几乎每个国内高校都有人在里面担任期刊编委。此外,这些出版商还和许多论文代写代发,论文语言润色中介机构和学术掮客合作,甚至一条龙服务,十分周到!

由于今年初我曾发起签名抵制 Hindawi  出版社,所以有做过统计,得到的结果是中国人一年在 Hindawi  出版社消耗的版面费(科研经费报销)可以高达一亿人民币。BioMed Central出版社更黑,平均每篇论文的版面费是Hindawi的两三倍。至于Plos one ,虽然每篇论文版面费1490美元,但这个巨无霸期刊一年发表3万篇论文,除去减免的版面费,估计单单这个巨无霸期刊一年收的版面费就可以高达2亿人民币!这其中中国人的论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中国,一个“学者”在plos one 上发表几十篇论文已经是新常态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出版商的运营成本: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这些出版商都是采用网络运营模式,绝大部分期刊没有纸质版,所有的运作,投稿审稿录用都是靠电子邮件完成的,编委和审稿人是免费服务的,我实在想不出它需要什么成本!

在如此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传统老牌的学术出版集团也纷纷加入了捞金的行列!比如Nature出版集团近年来刚刚创办的几个开放存取期刊,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Scientific Reports和 nature communication。Scientific Reports和Plos one 一样是来搞不拒的烂期刊,但每篇论文版面费高达一万人民币,每年发表的数量不断攀升,现在一年有将近一万篇了,也是一个巨无霸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 更夸张,一篇论文版面费高达3万多元,也是接近来搞不拒。这些期刊完全是依仗《nature》的招牌,挂羊头卖狗肉,著名生物学家饶毅就曾经呼吁抨击过(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044.shtm)。 许多人向这些期刊交钱发文章后,利用《nature》的招牌,在国内大肆吹嘘“重要结果发表在nature子刊”,这些号称nature子刊的期刊,其实中国人编委和中国人文章占有相当的比例,比如Scientific Reports上中国人的文章已经占将近4成,估计2015年中国人单单在Scientific Reports上发文而缴纳的版面费奖就可以高达几千万之多。

许多大型出版商纷纷效仿PLOS ONE和Scientific Reports的敛财式的运营模式,推出一个个巨无霸期刊:比如Hindawi的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Springer的SpringerPlus。。。。。。这些期刊上,中国人的文章成堆成堆的出现。。。。。。。对于那些急于毕业,评职称的高校师生,这些捞金的期刊简直就是救命稻草!!

以上所举的出版社只占国外出版业的一小部分,如果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国外出版社,保守估计中国学术界每年向国外“进贡”高达数十亿元版面费!”

小结

1、基本认识:国外期刊也是鱼目混珠,高水平期刊我们要承认,但还有更多纯粹是商业驱动的期刊,捞金期刊

2、国内的评价机制的不合理以及不健全是导致这种畸形现象的主要原因。各种压力逼着科研人去做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所以如果不真正的改革,很难从根本上消除这一现象;

3、国家对中文科技期刊建设应重视起来,这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据报道我国每年产出数百万篇学术论文,9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投向了国外期刊。

4、正确认识这一问题,也不应抹杀我国学术水平的真正提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7月8日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显示中国的SCI论文(进入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的论文)数量已经达到21.3万篇,中国高被引论文(同年度同学科领域中被引频次排名位于全球前1%的论文)也突破1.2万篇,占全球总量的10.4%,仅次于美、英、德,排在全球第4位。

参考资料:

1、学术界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的论文版面费,惊心触目,微信公众号《学术周刊》(微信号:xueshuzhoukan);作者:林贤祖

2、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50710/845660.shtml,参考信息网

3、http://theory.southcn.com/c/node_213211.htm ,南方网

4、http://www.tj.xinhuanet.com/tt/jcdd/2015-11/13/c_1117129751.htm ,新华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8131-945063.html

上一篇:【科研之路】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为什么低?
下一篇:【科研之路】“未来科学奖”的设立到中国科研模式的重构
收藏 IP: 114.242.249.*| 热度|

2 孙颉 xiaoxiao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