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zcljz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hzcljz

博文

尕海则岔保护区核心区牧民搬迁调研与思考

已有 1824 次阅读 2018-9-30 11:57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尕海则岔保护区核心区牧民搬迁调研与思考

母金荣  李俊臻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甘南,747200

摘  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自然保护区建设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甘肃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甘南州森林、湿地、草地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的30%以上,是全省生态建设的主战场。本文以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为例,对核心区移民等工作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依法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加快核心区移民搬迁进程、尽快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增加湿地保护的融资渠道、建立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积极申报湿地自然保护区等6条进一步搞好自然保护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 自然保护区 核心区 移民 调研 建议

1 研究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甘肃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我省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建设“三屏障四区域”的生态新战略,其中“三屏障”就是构建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为重点的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以“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为重点的长江上游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和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区为重点的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

为了切实搞好生态建设,甘南州提出了生态立州战略和建成长江黄河上游国家级青藏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战略任务。我们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 研究目的

根据中共甘南州委办公室《关于做好2013年全州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为了全面做好2013年全州调研工作,为州委、州政府领导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和科学依据,我们就自然保护工作特别是核心区移民工作进行了调研。

3 研究时间

5月10日至7月31日为调研时间,课题组成员收集国家、甘肃省和甘南州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调研保护区基本情况、自然资源保护的主要作法、经验和成就,存在的问题。

8月1日至20日为撰写调研报告时间。课题组成员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提出进一步搞好自然保护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4 研究方法

4.1 深入保护站调研

课题组于7月5日至15日分别到尕海、则岔、石林3个保护站进行调研,在深入山头地块进行巡查的基础上,召开全站职工参加的座谈会,由职工群众反映自然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4.2深入核心区调研

由于尕海则岔保护区是由1982年成立的以湿地为主的尕海保护区和1992年成立的以森林为主的则岔保护区合并晋升的,所以有两个核心区。尕海核心区位于尕海湖区湿地中,居住尕海乡秀娃村第2、4组220户共1056个牧民。则岔核心区位于热乌克合(十八道湾)森林中,居住拉仁关乡玛日则岔村138户村共758个牧民。牧民的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的栖息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生活在尕海湖畔的牧民对湖区水鸟的繁殖影响比较大。

5 基本情况

5.1 甘南州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

甘南州森林、湿地、草地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州、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1982年就成立了尕海候鸟保护区,此后又新建和晋升了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首曲省级自然保护区、多儿省级自然保护区、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青藏高原土著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等8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125hm2,约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8%,远高于全国的11.4%和全省的23%。甘南自然保护区建设体系的不断完善,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一些典型的生态系统得以保护和发展,森林、湿地和草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的作用不断增强,野生动物的种类和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为保护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对沿江(河)上百座水电站和引洮工程长期、稳定、安全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甘南州是全省生态建设名副其实的主战场。

5.2 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

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碌曲县境内,保护区范围包括尕海乡、拉仁关乡、郎木寺镇的全部和西仓乡的贡去乎村。保护区总面积247431 hm2,其中林业用地41993 hm2,湿地57846 hm2,草场139862 hm2,其它7730 hm2。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其中核心区39095公顷、缓冲区81157公顷、实验区127179公顷。由于地处西南峡谷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各种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繁衍场所,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青藏高原东部生物资源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保护区内既有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资源,又有被誉为地球之肺的森林资源,还有曾经被誉为亚洲第一草场的草地资源。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以珍稀野生动物黑颈鹤、黑鹳、灰鹤、大天鹅及雁鸭类为主的候鸟及其栖息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林麝、梅花鹿、蓝马鸡等珍稀野生动物及紫果云杉、星叶草、桃儿七、红花绿绒蒿等珍稀植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以金雕、胡兀鹫、黑耳鸢、高山兀鹫等草原野生动植物及山莨菪、羽叶点地梅、冬虫夏草、垂穗披碱草等珍稀野生植物和优质牧草组成的高山草甸生态系统,是我国少见的集森林和野生动物型、高原湿地型、高原草甸型三重功能为一体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尤其尕海湿地属于我国特有的高原湿地类型,于2011年9月成功申报国际重要湿地,成为全国第41块、甘肃省首块国际重要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全球意义。

6 尕海则岔保护区主要作法和经验

6.1 湿地保护卓有成效

近年来,通过采取筑坝引水、核心区围栏育草、禁牧休牧等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尕海湖区周边60%以上已经干涸的山泉恢复出水,尕海湖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的480公顷恢复到现在的2170公顷,为原来的4.5倍,在全球湿地普遍萎缩的情况下,尕海湿地呈恢复性增加,受到国际湿地专家汉斯教授研究成果的映证和高度评价。截止目前,通过调查和监测发现的鸟类分布新记录有69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鹳从2004年的不足10只增加到目前的319只,数量之多实属罕见。成群的雁鸭类、棕头鸥等近百种鸟类在这里产卵、育雏,特别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成群在这里栖息、越夏繁殖,尕海湿地成为黑颈鹤的重要繁殖地之一。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尕海湿地水草丰茂、水生生物丰富,成为鸟类的乐园。

6.2 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与保护站、护林队、护林责任人层层签订了管护合同,确保辖区内12.7万亩的天然林和44.7万亩公益林管护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有效地遏制了林业有害生物的扩展蔓延,使损失降到了最低点。森林公安干警和护林队的定期巡护,使毁林、盗伐偷运等违法犯罪案件逐年下降,维护了保护区生态安全和自然资源安全.

在认真分析本区森林防火形势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相关制度,积极争取防火设施和器材。加强对防火知识的组织培训,定期举办防火知识培训班,开展经常性的灭火演练,努力形成一批防火知识丰富、工作能力高效、责任意识到位的骨干分子队伍。采取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营造浓厚的森林防火安全氛围,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实现了连续五年无火灾。

6.3 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完成了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动植物资源综合调查、湿地资源调查和泥炭地调查工作,使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基础资料得到补充和更新,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在国际泥炭会议,全国和省级林业学术大会上发表论文20多篇,编制了《尕海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十一五”规划》、《森林防火“十一五”规划》等中长期规划,协助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完成保护区二期工程、甘肃尕海湿地保护工程等多个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设计,为保护区发展和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丰富了保护区的科研、科普文献。

7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7.1 核心区移民搬迁工作滞后

通过深入有关乡、村调研,尕海乡秀娃村居住在保护区核心区的第2、4组220户牧民中,目前已经完成搬迁50户,需要继续搬迁的牧民170户,搬迁地点仍为尕海三叉路口。拉仁关乡玛日则岔村138户村共758个牧民目前尚未搬迁。

7.2 保护区科研、监测和宣教工作滞后

除了日常巡护工作外,搞好资源调查与监测、科研、宣教以及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技术工作也是保护区重要的职责。由于本区地处高原,工作和生活条件恶劣,专业技术人员都不愿意来保护区工作,造成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科研、监测和宣教工作滞后。保护区现有员工绝大部分不是学习生态保护方面的人员,在参加保护区工作前也未接触过生态保护工作,所以整体业务素质不高,需要进行系统的专业技术素质培训。

7.3 湿地保护工作缺乏资金支持

    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退化湿地恢复、湿地科学研究和湿地资源保护都需要资金支持,而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有限,急需通过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融资手段进行融资。

8 对策建议及措施

8.1 依法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

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自然湿地的监管,扭转湿地减少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要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占用天然湿地的活动,凡是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以及位于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禁止开垦占用或随意改变用途。要依法做好湿地的登记、确权、发证工作,建立湿地资源档案,为保护管理提供依据。

8.2 加快核心区移民搬迁进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有关规定,按照甘肃省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尽快尕海则把仍然生活在保护区核心区的尕海乡秀娃村第2、4组170户牧民搬迁到尕海三叉路口,将拉仁关乡玛日则岔村138户牧民搬迁到保护区核心区以外,并在搬迁新村生活、生产及文化、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支持。

8.3 尽快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建议国家尽快建立湿地、草地生态补偿机制,以便弥补保护管理资金的不足,真正做到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减少因过度放牧对湿地草场的压力,恢复湿地草地植被,充分发挥湿地特别是泥炭地的水源涵养和固定碳汇功能。

湿地补偿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沼泽化草甸是甘南州最主要的湿地类型,也是重要的草场,补偿的目的是真正把牛羊的数量降下来,这就要科学计算不同湿地草场的载畜量;补偿工作一定要细,不同的湿地类型要有不同的补偿标准;补偿的受益者是湿地管理部门和湿地草场的承包者,不能简单的进行逐级平分;补偿标准应该合理,太低了起不到保护湿地的作用,建议参考国家森林生态补偿的标准;补偿前应进行详细的调查,县、乡政府和湿地主管部门、畜牧部门要搞好配合;草原监理部门要搞好实际载畜量监督,对没有按照规定控制湿地草场载畜量的坚决不能补偿。

8.4 增加湿地保护的融资渠道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不断增加湿地保护的公共财政投入。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湿地保护区可在立足保护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对湿地资源开展适度有序、科学合理的利用活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施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及湿地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特点、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探索在优先保护的前提下,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增强发展的活力。要学习借鉴德国保护地可持续旅游的经验,推广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认证制度,促进湿地景观旅游的健康发展。在湿地保护管理中,只有实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战略性湿地管理模式,建立保护管理与利益相关者良好的双向互动机制,才能够高效地、全方位地开展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8.5 建立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湿地生态系统比较复杂,湿地生态效益多种多样,通过建立野外定位研究站,才能取得可靠的一手资料,为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定位站建设要整合各方科研技术力量,充分结合已有的科研和监测基础,并确保定位研究站长效运转。

8.6 积极申报湿地自然保护区

据初步调查,夏河县科才、桑科、甘加3乡境内湿地面积63619 hm2;合作市佐盖多玛、佐盖曼玛两乡境内湿地面积32736 hm2,两地湿地可达96355 hm2,占全州的18.1%。为了进一步搞好湿地资源保护,建议对这两个湿地集中分布区进行本底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夏河桑科和合作佐盖多玛湿地保护区。

参考文献与资料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9月2日

《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总体方案》

甘肃省林业厅.甘肃省湿地资源调查报告.2012年:43—91.

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局.甘肃尕海湿地资源保护纪事.甘肃林业.2013年,(2):22—24.

王文浩.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价值分析.人民黄河.2009年,(12):62—63.

    

    本文曾在有关会议上发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654-1137972.html

上一篇:关于开展野生蓝马鸡驯养繁殖的建议
下一篇:甘肃首曲湿地——黑颈鹤的天堂
收藏 IP: 117.157.16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1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