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2月5日,在首批(2019年度)遴选建设104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的基础上,教育部按相关工作程序确定并公布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名单,拔尖计划2.0两批共遴选199个基地。自2009年拔尖计划1.0实施以来,拔尖计划历经十二年,从1.0发展至2.0,不管是入选高校、实施学科范围还是培养方式都有了较大变化,因此本文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探究拔尖计划在十余年间的发展变化。
一、基础学科拔尖计划背景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是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出台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原则的过程当中,教育部门对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了筹备,已经选择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南大等19所大学的数、理、化、计算机、生5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力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社会、家庭、学校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从而营造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和政策机制。 2018年,教育部会同科技部等六部门在前期十年探索的基础上启动实施拔尖计划2.0,坚持“拓围、增量、提质、创新”总体思路,拟在基础理科、基础文科、基础医科领域建设一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着力培养未来杰出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医学科学家,为把我国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奠定人才基础。 在此前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就2020年度名单答记者问中表明,稳步推进拔尖计划2.0,体现在“三个全面”:2018年9月,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协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对拔尖计划2.0进行了全面部署;2019年4月,教育部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对实施拔尖计划2.0进行了全面动员;2019年8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2019—2021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发布基地建设规划,并于2019—2020年遴选建设了两批共199个基地,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推动计划全面实施。 二、拔尖计划所涉及学科范围的变化及特点 珠峰计划,即拔尖计划1.0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5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从目前已入选的19所高校来看,除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外,入选者无一不是在这5个学科中至少拥有一个2007年公布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985工程”高校。(兰州大学的“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有机化学”两个二级学科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西安交通大学的一级学科“生物医学工程”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生理学”、“计算数学”两个二级学科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实施范围从拔尖计划1.0的纯理拓展到大理、大文、大医,包括数学、物理学、力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基础医学、基础药学、中药学等20个类别。 从拔尖计划2.0培养基地的学科占比情况来看,生物科学、物理学、数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各占比超过10%,与拔尖计划1.0率先试点的五个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基本吻合。然而,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哲学、历史学等文科以及基础医学、基础药学、中药学等医学门类的加入,将基础理科、医科、文科引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中,进一步强调了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特点探索分类育人与多元育人的重要性。
三、拔尖计划的入选高校变化及特点
自2009年开始的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民间俗称“珠峰计划”),即拔尖计划1.0,首批入围“珠峰计划”的高校共有11所,分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最终全国入选国家“珠峰计划”的19所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其中,首批入选的11所试点高校均为“985工程”高校,同时也是我国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而2019年度与2020年度所入选的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所属高校数量高达60所,这既包括了综合性院校、理工见长院校,也包括了师范、财经、医药、农林等行业特色鲜明的院校,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中东西部院校也都有覆盖,部分高校首次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据统计,将199个基地的所属高校进行汇总排序,可以发现北京大学以13个培养基地位列高校第一,南京大学拥有12个培养基地,位列第二,复旦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均拥有10个基地,共同位列第三。本文罗列了拥有超过1个基地的高校,可以发现这些高校均为我国“双一流“大学。 表1:拔尖计划2.0各高校拥有基地数
分别看2019年与2020年的拔尖计划2.0入选高校,仅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的培养基地数目较为稳定,而更多高校在两年培养基地的入选数量上是有较大差异的。虽然拔尖计划2.0完全覆盖了拔尖计划1.0的高校,但是如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虽不属于拔尖计划1.0,但仍表现抢眼,也是得益于拔尖计划2.0实施范围学科类别的大幅增加。
教育部负责人指出,拔尖计划2.0入选院校类型呈现多样化,包括综合、理工、师范、财经、医药、农林等多种类型鼓励高校分类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入选高校涵盖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体现了“唯水平不唯身份”。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李奇教授也表示,“入选高校的多元化,缓解了发展性与公平性之间的矛盾。”
四、重点高校拔尖计划人才培养方式的变化
拔尖计划1.0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5个基础学科开始试验,每年动态选拔特别优秀的学生,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新培养方式,构筑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专门通道,国家设立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聘请一流师资,包括聘用有关学科国外高水平教师、国内一流教师授课和担任导师;提供奖学金、国际交流、科研训练等经费;营造一流学术环境与氛围等,努力使受该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拔尖计划2.0则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选拔、培养、评选这三个关键环节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选,通过入校后二次选拔、高考“强基计划”、高中“英才计划”等渠道选鉴对基础学科有志向、有志愿、有志趣的拔尖学生,让异“才”纷呈、脱颖而出。培,探索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改革。书院制重在创设环境,注重“浸润”“熏陶”“养成”“感染”“培育”,推动实现学生快成才、多成才、成大才,成才率高、成大才率高,让学生不跑偏、不走极端;导师制重在言传身教,吸引理念新、能力强、肯投入的名师、大师参与拔尖计划,引导学生的学术成长和人生成长,激发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学分制重在制度设计,以学分积累作为学生毕业标准,支持拔尖学生自主构建培养方案,实施弹性学制允许提前毕业、探索荣誉学位增强挑战性和荣誉感,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制度安排。评,坚持长周期、过程性、科学性评价,完善学生自我评价和导师、学校、社会、行业评价等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机制。
1
北京大学
2009年,北京大学作为第一批启动试点院校开始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和环境科学等6个具有传统优势的理工科为试点,大力开展基础学科优秀人才创新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拔尖计划1.0”的延伸,2019年北京大学“未名学者计划”在教育部确定的17个基础学科范围内,申报了7个学科作为未名学者基地,分别是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基础医学和中国语言文学。每个基地都将设置一名首席教授和由首席顾问教授、校内指导教授和校(国)外指导教授组成的三人专家指导组,以进一步提升科研管理水平,明确责任执行。2020年该计划又拓展了历史、哲学、地球物理、大气科学、地理科学、力学等6个类别。
北大表示,在拔尖学生的培育工作中将始终遵循人才成长的教育规律,为“未名学者计划”学生提供开展学术研究(Research),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和条件(Internationalization),开设适合拔尖学生成长的各类课程(Course),营造适合他们成长的优良环境(Environment)——这样的培养模式被称为北京大学RICE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2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发布理科提升计划,公布的《关于持续深化改革,提升理科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为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清华理科提升计划将聚焦三大重点:聚焦学科前沿,突出学术原创,鼓励交叉合作。
清华大学公布的理科提升计划核心为“涵养学术生态,提升学科质量”(简称“双E”计划)。该计划旨在以引领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核心使命,加快建设有利于原始创新和交叉融合的理学学科体系,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构建具有清华风格的世界一流理科。
清华大学响应拔尖计划2.0所推出的理科提升计划更像是对拔尖计划1.0的延续,因此在2019年清华大学所入选的6个培养基地所属学科:数学、物理、力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均属于理科,而2020年仅入选了一个培养基地,且为哲学,应是对理科提升计划在进行调整。
3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新生进校后可以参加人才培养特色班的二次选拔,新生一入校就可以参加7个拔尖计划(大理科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天文)的二次选拔,获得专业调整的机会。拔尖计划有着整体超过80%,部分达到100%的国内外高校深造率。随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实施,未来南大新生将有更加多元的选择。二次选拔中还有4个交叉创新实验班,即计算机与金融工程实验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工程管理学院合办)、地球系统科学与环境实验班(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大气科学学院、环境学院合办)、生物演化与环境国际班(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传媒实验班(南京大学、省委宣传部)。除此之外,全校学生大二还可参加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的驻院项目选拔,成为“青年研修者”。
南京大学的拔尖计划2.0是在新生入校的二次选拔后进行培养,并且南京大学的拔尖计划普遍通过高校合作、院系合作、研究所合作等方式进行学生的多元培养。
4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在拔尖计划1,0阶段所布局的“望道计划”主要分为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探索优秀学生的选拔机制,实行动态进出机制和自由选择专业机制,最终将最优秀的学生通过该计划地培养,脱颖而出;第二阶段,为优秀本科学生构建学习平台,通过聘请国际一流专家学者,采用最新进的教材,以及小班化的研讨与探究,使这些学生具备该领域深厚的理论知识以及思考和学习能力;第三阶段,为优秀本科学生参与某专业领域前沿研究搭建平台,形成从学校到院系直至实验室完整的、系统的学术研究培养体系;第四阶段,为优秀本科生的搭建国际化教育平台,通过聘请国际一流学者来校教学以及选派学生到国际一流学校进行交流,使学生具备国际视野;第五阶段,在结束本科阶段学习之后,优秀学生将被选送到国际一流的研究小组进一步深造,使他们能在最优异环境下,培养成为一流科学家。
复旦大学于2015年实施“本科荣誉项目”,进一步探索拔尖人才的特质、成长规律、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形成了重视知识、能力、兴趣、勇气四要素,高度开放、高度挑战、动态管理的拔尖学生培养体系。
在2021年,复旦大学依托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开设了“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药学等十大学科开设课程。为实现周末先修学堂课程与大学本科课程有效衔接联动,学生在周末先修学堂学习课程并通过相应考核获得的学分,在学生进入复旦后,可置换相应通识课程学分。将为高中生们提供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创新教育机会,培养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前置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5 北京师范大学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促进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北京师范大学从2010级本科生开始,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成立励耘学院。而2019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所建立的一系列“励耘计划”的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也是在励耘学院的框架下进行拓展与延续。
实施导师指导下的开放式“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个性化、本研衔接”拔尖学生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完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实施学分制和导师制,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培养,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拓展学生的国际化维度,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5: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