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智库数据】科睿唯安如何筛选交叉领域高被引科学家? 精选

已有 5122 次阅读 2018-12-26 21:2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智库数据】科睿唯安如何筛选交叉领域高被引科学家?



2018年11月27日,科睿唯安发布了2018年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HCR)名单,全球来自21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跨学科领域的6078位科学家入选,其中跨学科领域科学家有2020人。该榜单最大的亮点之一是首次将跨领域学科影响力纳入评选体系。


科学研究中很多前沿领域研究往往是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因此今年榜单中增加交叉领域高被引学者名单,同时也有利于突破传统学科类别的障碍,表彰在跨学科前沿领域中作出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


1.设置交叉领域背后的原因

科睿唯安自2014年首次引入“高被引学者”这一评价系统来收到了多方建议。很多人说由于筛选方法的限制,这套方法仅仅选出了拥有在ESI学科体系下的单一学科内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多的研究者。对于在多个学科有高被引论文,但在单一领域不足以达标的学者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科睿唯安今年对该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新增“交叉领域”高被引学者。

“交叉学科”改变了传统学科领域的定义,也重新定义了“斜杠科学家”。例如一个免疫学领域的科学家同时也会认为自己是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一个化学家可能是材料科学家,甚至也可能是工程师。由此看来,增加交叉领域评价指标有利于突破传统学科类别的人为壁垒,同时也使“高被引学者名单”保持时代性和相关性。


2.如何筛选交叉领域学者?


为了筛选具有交叉领域影响力的学者,科睿唯安采用“高被引论文”和“被引频次”两个指标。同时,根据每个领域所需的阈值不同,例如临床医学领域的论文单位分数小于农业科学领域论文单位分数,因而是按级别计数对“高被引论文”进行标准化操作。“被引频次”也以类似的方式处理。如果学者的论文数量单位分数总数与引用频次的单位分数总数之和大于等于1,那么该学者个人影响力就相当于所筛选的学者中涉及至少一个或多个ESI学科范围领域的影响力,因此该学者就被筛选为交叉领域中的高被引学者。


第一步:计算跨领域学科高被引学者多学科领域影响力总分。例如,假设有一个叫Joseph Savant的研究者(如下表),在2006- 2016年期间,在四个ESI领域发表了15篇高被引论文。在第6个领域,他有7篇论文,且筛选的阈值为8,则Savant获得0.875的分值(或7/8)。第14领域的3篇论文,筛选的阈值为6,则该项分值为0.5。那么他的跨领域论文条目的分数是各个领域的论文分值之和即1.67。该学者在所有领域总分大于或等于1,表明他获得了与单一ESI学科领域中所筛选的学者有同等的影响力。

表1:计算交叉领域学者方法案例

1.jpg

第二步:选择跨领域学科高被引学者的第二个指标是其某个领域的论文被引用频次要排在前1%。同样,不同领域的引文数量类似于对“高被引论文”处理的方式,因为学科领域不同,其赋值权重也不一样。在上面的例子中,Savant教授作为一名有影响力的跨领域学者,获得的引用次数是所要求的5倍多,Savant教授在满足“高被引论文”和“被引频次”两个标准都满足后,才可以入选榜单中的跨领域学者。


3.哪些学科领域最容易产生交叉?

今年的榜单中并未公布交叉领域学者具体学科交叉情况,而官网公布报告中年列举了24位交叉领域学者在学科交叉的具体情况。其中,14位学者有化学领域背景,14位学者有材料科学背景,13名学者有物理学背景。从学科角度来看,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也最容易形成跨领域研究。此外,临床医学、生物分子和药学领域交叉也比较多。


表2:官网列举了24位交叉领域学者在学科交叉的具体情况

2.jpg



4.交叉领域“高被引学者”在国家分布前二十概况


从“高被引学者”在国家分布情况来看,美国的高被引学者为2639人,占比43.3%,跨学科领域的学者有820人,双双高居榜首。中国大陆高被引学者排名第三,共482人,占比7.9%,跨学科领域高被引学者数量排名第二,共206人。英国高被引学者排名第二共546人,占9.0%,跨学科领域高被引学者数量排名第三,176人。中国香港有51名高被引学者,19名跨学科领域的学者入选。


3.png

图1:“高被引学者”排名在前20位的国家

作者 | 张鹏,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1153684.html

上一篇:【智库数据】从高被引学者看中美学科发展差距
下一篇:【智库数据】从ESI学科排行榜看各省学科建设情况——结合各省双一流建设经费投入分析
收藏 IP: 112.64.79.*| 热度|

6 黄永义 朱伯靖 王启云 武夷山 汤茂林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