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智库数据】中国医学类学科对高校“粗放式”贡献——以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8年的ESI数据为例 精选

已有 4960 次阅读 2018-11-25 23:2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拥有一流的医学院,几乎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医学学科不仅可以带来科研经费的快速增长、学科实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快速提升,还可以极大地提高高校的社会声誉。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发力医学无疑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医学对一所大学究竟有多大的影响,能为学校产生多少贡献?每年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研究项目的科研经费已经足以显示医学对于高校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的重要程度,因此本文仅从论文角度简析医学学科对于高校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性。

高校与论文数据库的选取

高校的选取采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与第四轮学科评估医学门类高校“交集”的方式,即出现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护理学9个一级学科前70%中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计19所(由于北京协和与清华大学的特殊关系,本文将清华统计在内)。

论文数据选取的是ESI2018年6期的数据。ESI尽管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它的底层数据库WoS可以很好地评价与人类有关的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学科,也可以在中等程度上评价与医学和公共卫生有关的社会科学。

ESI中与医学相关度较高的学科领域包括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免疫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微生物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7个学科。

19所高校ESI医学类学科的表现

我们下载了19所高校在2018年6期的ESI数据,并将各校与医学类相关的7个学科领域的文献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发现:

发文方面:1、医学类学科领域的发文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ESI发文的“重头”。中山大学ESI 发文的47%来自于医学类学科,复旦大学的这一比例为45%,医学类学科的发文几乎占据了两所学校的“半壁江山”;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三校的医学类ESI发文也占到总发文三成以上;北京大学等8所高校这一比例维持在20%-30%;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的ESI医学类发文所占比例在15%以下。

2、从发展趋势来看,医学类学科领域的ESI发文所占比例整体上略有上升。除了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6所高校外,其余13所高校医学类学科领域的ESI发文所占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浮。

被引方面:1、与发文的情况基本一致,医学类学科领域的被引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ESI总被引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山大学45%的ESI总被引来自于医学类学科,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分别为42%和40%;中南大学、四川大学的医学类学科ESI被引占比也达到了38%;北京大学等8所高校的ESI被引占比在20%-30%,吉林大学等6所高校为5%-11%。

2、从发展趋势来看,医学类学科领域的ESI被引所占比例整体上“有升有降,升多降少”。中山大学等13所高校在医学类学科领域的ESI被引占比近1年来有1%-8%的上浮,中南大学等5所高校基本保持稳定,华中科技大学有1%的下滑。

高被引文献方面(以2018年11月数据为例):19所高校医学类高被引文献所占比例远不如发文和总被引占比。四川大学医学类高被引文献所占比例最高,尚不及1/3;复旦大学等4所高校这一比例在20%-30%,其余高校均在20%以下。

进一步比较19所高校在ESI医学类发文占比、总被引占比和高被引文献占比三方面的情况(以2018年11月数据为例),会发现:19所高校在这三方面比例的一致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1、19所高校的医学类发文占比和总被引占比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复旦大学、郑州大学和吉林大学的医学类总被引占比要相对明显的落后于发文占比,上海交大、中南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则恰好相反。

2、19所高校的医学类发文占比和高被引文献占比存在较大差异,除了几所医学类发文占比较小的高校外,几乎所有高校的医学类高被引文献占比都明显低于发文占比,只有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的医学类高被引文献占比与发文占比之间的差距不足5%。

综上,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医学类学科的学术贡献目前仍是以学术产出为主。在某种程度上,医学类学科仍然是在通过“文海战术”这种“粗放式”的方式为学校提供学术影响力高影响力论文或许更应该成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该关注的角度。

本文所有数据均为人工下载和整理,如有错误或遗漏,敬请指正。

附件一  


19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医学类学科ESI发文占比、总被引占比和高被引文献占比情况统计表


1.jpg


作者 | 于鲁江,同济大学发展规划部规划专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1148235.html

上一篇:【一周要闻】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下一篇:【智库数据】中国高校医学类学科的论文贡献被“高估”了吗?
收藏 IP: 139.227.148.*| 热度|

3 孙杨 黄永义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