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智库数据】高校在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量质齐升”

已有 1717 次阅读 2018-11-20 14:5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智库数据】高校在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量质齐升”

作为分析学科国际影响力,追踪学科发展趋势的评价工具,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是目前国内应用最为广泛、影响力最大的学科排名之一。


ESI的“创始人”、汤森路透集团David Pendlebury在2012年复旦大学的研讨会议上指出:ESI 更加适合对学术活跃度较高的自然科学进行评价,但是对于学术活跃度(被引)较低的工程学科,以及以作品作为主要评价对象的人文艺术学科来说,ESI的适用性是非常有限的。曾有学者将WOS(ESI的底层数据库)对学科领域评价的适用程度分为了三个等级,最高等级的适用学科包括:物理学、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


里瑟琦智库采集了全国高校2012年7月至今共37期ESI学科数据,此次推出的是国内高校在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的表现。


01

国内高校总被引数据变化情况


为了直观的观察变化趋势,我们直接选取2018年9月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总被引前6位的国内高校和2012年7月的总被引数据进行对比(2012年7月中国大陆只有6所高校进入榜单)。如图1所示:各校总被引频次都有比较明显的增长——上海交大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总被引频次绝对数增加了6万多次;北京大学超过5万,其余各校也超过了4万次。增速方面,北京协和医学院增长7倍多,表现最为抢眼。


图1:部分高校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2012年7月和2018年9月总被引频次对比情况

1.png


02

国内高校国际排名的位次变化情况


为了更加直观的观察变化趋势,我们提取了国内高校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在2012年7月和2018年9月总被引的国际排名进行对比。为了全面了解本学科国内高校在国际排名上的发展情况,我们展示了2012年7月的6所高校和2018年9月的32所高校在国际上的位次。详见图2。


图2: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2012年7月和2018年9月ESI国内高校的国际排名情况

2.png


上图中蓝色菱形点折线是2012年7月国内高校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的ESI国际排名,红色方形点折现是2018年9月国内高校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的ESI国际排名。可以清晰地看出,国内高校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不仅ESI国际排名有相当大程度的提升,而且入选高校数也增长了四倍。



03

国内高校在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榜单上的数量变化情况


从每一期进入榜单的国内高校数量来看,国内高校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发展的趋势呈现“整体向好,略有起伏”的特点;2014年进入榜单的国内高校数量略有减少;之后除个别时间上榜高校数小幅减少外,基本保持稳定增长。详见图3。


图3:国内高校在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榜单上的数量变化情况

3.png



04

国内高校在榜单上的变化情况


2012年7月至今,共有33所国内高校的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科在ESI排行榜上出现了547次(有多个名称的机构进行了合并),高校间的“分化”比较明显。


有5所高校每一期均进入榜单: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


2012年7月以来,有22所高校自进入榜单后未曾“出局”: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大学、中南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同济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


其余6所高校有的“几进几出”,有的掉出榜单后再未进入,详情如表1所示。


表1:国内6所高校在ESI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榜单的表现情况

4.png



数据库说明:

E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为《基础科学指标》英文缩写,是当今普遍用以评价大学和科研机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的重要指标,也是全球公认的判断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之一。ESI目前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其数据库以学科分门别类(共分22个学科),采集面覆盖全球几万乃至十几万家不同研究单位的学科。ESI学科排名有3种方式,分别依据总被引次数、论文总数和篇均被引次数排序,其中被采用较多的一般是按总被引次数的排名。ESI数据库每两个月更新一次。ESI的指标评价有一定的弊端,在评价学科水平时应合理使用。


以上数据均不包括2014年3月的数据以及港澳台高校的数据;所有数据为人工下载和整理,如有错误或遗漏,敬请指正。



作者 | 于鲁江,同济大学发展规划部规划专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1147254.html

上一篇:【域外动态】哈佛审判:声情并茂的故事讲述比冰冷数字更有说服力
下一篇:【一周要闻】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收藏 IP: 139.227.14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