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规划参考】从北大改革看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中的保守与进步

已有 6953 次阅读 2018-10-28 23:1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规划参考】从北大改革看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中的保守与进步

 一、北京大学的改革进路及评价



在2000年设立通识课程类别之后,北京大学于2001年开始元培计划的探索,2007年成立元培学院。在改革和研究过程中,北大逐步认识到元培学院是一所住宿学院,或者说书院,这个书院有学生学籍,因而学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和课程,但学籍一直属于元培学院。学生毕业也是元培学院的直接校友。北京大学在元培学院小规模探索同时,于2002年开始大类招生与培养工作,也就是将一个学院的专业合在一次招生,学生在之后的学习进程中在学院内部相对自由地选择专业。2007年元培学院成立后,在逐步转变为住宿学院同时元培开始了跨学科专业建设,率先建成“古生物”专业、“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专业、“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等,因而将住宿学院在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潜力初步展示出来。

    

2015年2月林建华校长返回北大后,经过反复权衡和研讨,最终选择的改革路径不是扩大元培模式规模,而是尝试放开学部内本科生任意选择专业。2017年5月将开始的转专业规则如下:

    

1、学生提交申请。拟申请转院(系)转专业的学生需在“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业务中填写相关申请表并打印,在院系规定时间内交到拟转入院系,参加转入院系组织的转专业审核或考查。

   

2、接收院系组织审核或考查。接收院系需成立转院(系)转专业工作小组,依据已公布的学术要求,对申请转入学生进行审核或考查,并确定拟接收学生名单。

    

相比之前的转专业规则,以上制度的核心特色为:第一,理论上没有了转专业名额限制;第二,学生申请转专业不需要转出院系批准,这从学生入学角度淡化、或者彻底去除了学生的院系身份归属和束缚,这一点与本科生院的本质相接近。以上制度实行后,在山东理工大学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也可能在北大出现。例如,某个院系开学就没有二年级学生了,或者剩下的学生成绩都不佳。当然,管理者为了过渡平稳,2017年春季接收院系的转专业名额可能不会太多。

    

但从学生发展角度看,北大方案仍然存在三方面逻辑缺陷,从而意味着进步的有限性:

    

1、一个阿拉伯语专业的学生如果想学化学专业或者地质专业,阿拉伯语的老师无法给该生提供咨询和帮助,也不愿意提供帮助。

    

2、改革期待调动院系的积极性把一年级课程上好,这是积极一面。但地质系把专业课程上好了,也对学生过分热情,但地质系本身的课程无法启发一个学生(也许是历史学家)新的可能,或者反而因地质课程极好而耽误了学生。

    

3、外语学院的学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选课,但外语学院自身的教师难以指导学生在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更广泛知识领域中的课程选择。


二、本科生院的四种优势



通识教育的一个英文对应词为General Education,另外一个英文对应词为Liberal Education,直观翻译就是“解放教育”、“自由教育”。这一点意味着通识教育会帮助学生从某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获得自由。学生被什么束缚?束缚当然很多,如学生可能被流俗所束缚、被长期、短期高考的失败所束缚、被金钱所束缚、被权威所束缚、被经典文本所束缚、被范式所束缚而使范式成为范式陷阱等。从某种角度看,在高考时就选定了专业的学生会被其专业身份所束缚,被其所在院系的专业教学计划所束缚。实践中,这是大学“有形的身体”对学生最大的束缚。例如,北京大学天文系不允许学生转专业,在2013届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中,一位学生回忆说,天文系一位老师曾清楚地对他们说:“你进了天文系,我们就要按照天文系的模子把你毕业,至于你将来做什么,我们不管”。这一点成为该学生对天文系并不美好的教育回忆。

    

什么样的有形身体、或者说教育组织模式是一流本科教育的组织模式呢?从知识论基础上看,就是能够去除学生专业身份束缚的本科生院。当前,中国已经有多所高校建立了本科生院,但如果本科生院仅仅只是为方便本科生教学管理而比照研究生院建立的、以“教务处”等行政机关为主的机关升级,那么这样的组织机构变革革与本科生院的本质尚有一定不同,意味着未来需要深入变革。

    

本科生院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学籍不再属于学术性系科,而完全属于本科生院以及本科生院之下更小的住宿学院或者书院,学生的学号中不再含有院系和专业特征。这样的“身体”使得学生在专业选择和知识建构方面重新获得了本来就应当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自由”。与苏联专业式教育组织模式相比,本科生院与通识教育的本质相结合,一般会呈现以下四点优越性。

    

第一,进入本科生院的学生尚未确定专业,其在一年级(有时和二年级)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再选择专业,理论上会选择自己更喜欢、更擅长的专业。学生能够学习更喜欢和更擅长的专业,学习效率会提高。


第二,促进通识学习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知识基础,通识教育必须经由通识学习才能产生作用。所谓通识学习,就是学生敞开心灵对“专业知识”外更广泛知识视野、“无用”知识的倾心关注和学习。制约通识学习的第一个障碍就是专业主义。

    

第三,发展跨学科专业,促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在美国同样实行本科生院制度的华盛顿大学,本科包含大量跨学科专业,例如“整合社会科学”(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s)、“法律、社会和公正”(Law, Societies, and Justice)等。从专业、专业方向的名称看,这些专业的知识都跨越了传统知识的疆界。



1.jpg




最后,本科生院与住宿学院的矩阵式结构可以提高大学内分工水平,使得纵向学术性系科摆脱学生管理工作,专心于知识传授和知识创新;使横向住宿学院专注于学生课外教育与辅导,作为小型组织不再承担知识创新责任。分工强化使大学对不同组织的考评标准宜于制定和执行,从而能在管理上提高横向和纵向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2008年7月15日,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成立。2016年12月24日,我国又一所顶尖高校——西安交通大学在本科教育组织模式方面也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改革步伐,该校也成立了本科生院。与浙江大学有所不同,西交大在此之前已经依托宿舍成立了彭康、文治、启德等八所住宿书院。经过长时间运行,学生逐渐建立起对住宿书院的归属感。住宿书院成为学生在学术性系科之外的身份家园。以上本科生院和住宿书院的教育组织模式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高校教育组织模式非常相似。牛津、剑桥的住宿学院模式是向中世纪巴黎大学学习的结果,因此,本科生院和住宿学院制度是向古老大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复归。

    

本科生院之下是否建设住宿学院值得探讨。如果高校并没有要求学生集体长期住宿,那么住宿学院实际并不是必须的。国内高校大都要求学生集体住宿,因此在本科生院之下依托宿舍建设住宿学院(书院)具备条件,在这一方面汕头大学、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等均有探索。


三、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中的保守与进步



2017年2月,斯坦福大学工学院托马斯•肯尼教授在复旦大学有关“新工科”的会议上曾指出了院系对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束缚以及斯坦福大学去除束缚的改革方向:

    

每年有千名学子进入斯坦福接受本科教育,在这里的一大特色是从一开始是没专业的,我们希望学生在斯坦福学一阵子再选专业。我们在第一、第二年先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不受任何院系的控制。我们认为学生一开始需要一个广泛的探索,院系的存在会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希望他们在某专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这两者之间,我们进行了平衡,这也是我们改革的方向。

    

当本科生有专业和院系身份归属时,其学习受到专业和院系的束缚。此时,学生类似“被塑造者”。本科生院的组织模式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由“被塑造者”转变为“积极、自由的学习者”而超越因材施教,这在哲学上是有助于创造力生成的根本转变。但是,这种较为彻底的学习自由并不意味着舒适反而意味着持续的紧张和茫然,也非常不舒服。例如,养鸡场的鸡并无自由,也几乎难以生成创造性,但其生活不需要选择,是舒服和愉快的。任何时候向鸡发放满意度调查量表,都会获得很高的满意度。与鸡相比,旷野中的狼是自由的,但其生活并不舒适,充满了风险、挑战和饥饿。向狼发放满意度调查量表,可能不会获得很高的满意度。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发展评估中,这种由“解放”的通识教育所带来的潜在自由状态确实没有为元培模式带来很高满意度,学生在后期人生中可能面临的困苦、迷茫和选择的痛苦被提前到学校。学习自由和选择责任同时存在,茫然比似乎“已经确定的命运”(比如入学就确定了“物理学专业”和未来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生道路)多出了焦虑和选择的困难,其其本质确实就是“自由”。

    

值得注意,从哲学层面看,自由并不会为每个自由的学习者带来符合良好预期的结果。正如哈耶克所说,“我们可能是自由的,但同时可能是可怜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事事皆好或没有坏事,自由的确可能意味着忍受饥饿、铸成大错或舍命冒险”。这是本科生院和通识教育进入更深层次后必然面临的问题,也是本科生院难以速成的哲学原因。

    

从教育规律、知识论层面和管理层面判断,本科生院和住宿学院的结构性变革有助于促进通识教育和通识学习,有助于建设新工科专业,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有理由认为,本科生院是我国一流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变革的重要方向,是中国由苏联式专业教育组织模式向更先进教育组织模式转变中逻辑上的一种选择,也是非常困难但值得积极探索的方向。

    

由于各高校情况不同,改革途径也会不同。方向仅仅是方向,实现目标需要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缓慢而踏实地推进,有时候走得慢而不回头、不折腾,比突然快跑但有回头更是进步。“双一流”和一流本科教育是政府目标,这一目标很可能与“政绩”概念相结合从而引发某种风险。山东理工大学2002年后的教育变革提醒当下改革者,仅仅为了“一流本科教育”而进行的突击性变革有很大反复可能。教育者的谨慎、教师的反复讨论和共识、领导的坚持等因素,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1952年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在短期内迅速完成了中国高校“身体”的改造,效率虽高,但如果从创造性人才培养角度看,其所导致的问题同样很多。历史表明,“保守是至高的美德”。保守与进步表明是矛盾的,但其本质从长远来看,从与“折腾”这一概念的比较来看,却是真正的进步。高等学校的多样性与人才知识结构的多样性一样,意味着幸福、竞争力和稳定真实的进步。


(本文经作者授权,节选自中国大学教学 2017年第4期《本科生院是一流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变革的重要方向》一文)

 


作者 | 卢晓东,北京大学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电子邮箱:luxiaodong@pku.edu.c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1143303.html

上一篇:【智库数据】国内ESI化学学科大幅提升,表现优异
下一篇:【科研评价】论文撤稿数量攀升表明学术界自律加强
收藏 IP: 112.65.79.*| 热度|

3 黄永义 张彩飞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