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学科评估】四个维度对比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第四轮评估...

已有 3417 次阅读 2018-3-24 18:5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科评估】四个维度对比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第四轮评估中的表现

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建设目标,是要在本世纪中叶学校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这些高校现在的学科水平如何?学校整体水平与实力又如何?本文通过从四个维度对比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第四轮评估中的表现,来全面反映高校的客观情况。


一、四个对比维度


从单一维度来分析学校整体,相当于“瞎子摸象”,看到的只是一部分。从多个维度结合来分析学校整体,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的分析。本文使用四个维度来分析,具体如下:


(一)分档排序


第一个维度为分档排序,根据A+、A、A-等学科数,仿照金银铜牌榜的排序方式,对高校进行排序,体现出高校顶尖学科(A+)、一流前列学科(A)、一流学科(A-)的实力差异。


(二)分类排序


第二个维度为分类排序,按照A类(含A+、A、A-)、B类(B+、B、B-)、C(C+、C、C-)类学科数,仿照金银铜牌榜的排序方式,对高校进行排序,较为宽泛的体现出高校全部高水平(含顶尖学科、一流前列学科、一流学科)的实力差异。


(三)学科优秀率排序


第三个维度为学科优秀率排序。学科优秀率指该校A类学科数与该校在评估范围内的全部博士硕士授权学科总数的比率。对于不在评估范围内的学科,例如“网络空间安全”不在第四轮评估范围内,则不计入该校的学科总数。


(四)高校整体实力排序


第四个维度为高校整体实力排序,采用“计分法”对参评高校的各个学科进行计分后排序。


计分原则:50%之前的学科计分,A类与B类适度拉开档次,A+与A适度拉开档次,以体现高水平学科的重要性;50-70%的学科不给分;70%以后的学科属于拖后腿的,高水平大学不能有很差的学科,所以扣1分;对于可参评但没有参评的学科,视为70%以后。


对于不同档次的学科计分值见表1。


表1  不同档次对应分值一览表


 

统计A+、A和A-的学科数量,或A类、B类和C类的学科数量,相当于按金银铜牌数排名,体现高水平学科实力;而算总分,相当于按团体总分排名,体现学科整体实力。因为在计算总分时给排在后面的学科记-1分,所以这样的总分所体现的是既有规模又有水平,并不是简单的拼规模。如果某高校学科规模很大,水平高的学科也比较多,但还有不少水平不高的学科,那么该校的总分可能不会比较高。


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有1499个学科进入排名,其中A+学科145个,占所有A+学科(210个)的69.05%;A学科123个,占所有A学科(156个)的78.85%;A-学科234个,占所有A-学科(344个)的68.02%。


(1)分档排序


根据A+、A、A-等学科数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排序结果见表2。


表2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评估结果分档排序汇总表


(2)分类排序


根据A类、B类、C类的学科数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排序结果见表3。


表3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评估结果分类排序汇总表


(3)学科优秀率排序


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科优秀率排序结果见表4。


表4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科优秀率排序汇总表


(4)高校整体实力排序


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整体实力计分并排序结果见表5。


表5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整体实力排序汇总表


(5)四个维度排序对比


由于分析维度不同,各个高校的排序也不相同,四个维度的排序对比见图1。从该图可以看出,各个高校在四个维度的表现不尽相同。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四个维度排序变化较大,排序最好的是学科优秀率,达到第11名;分档排序为第13位;分类排序为第18位;而整体实力排序则只有第26位;说明北航的顶尖学科、一流学科的数量较多,但同时也存在着为数不少的水平较弱或者没有参加本轮评估的学科。


图 1  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个维度排序结果对比图


作者 | 王茹,北京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1105526.html

上一篇:【智库数据】内地6所高校新进ESI榜——2018年最新ESI排行榜分析
下一篇:【学科评估】人文社科哪家强? ──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对36所...
收藏 IP: 124.76.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