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一周要闻】 精选

已有 2894 次阅读 2017-12-4 21:1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周要闻】

·我国将布局建设20家左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科技部近日制定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文件明确,“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布局建设20家左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心将重点聚焦有望形成颠覆性创新,引领产业技术变革方向,影响产业未来发展态势,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领域。文件显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应对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突破涉及国家长远发展和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构建和完善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科技力量,对国家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文件指出,要在若干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满足产业创新重大需求、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技术创新网络,攻克转化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版图和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据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将围绕落实国家重大创新战略,统筹考虑区域布局。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各级政府参与和支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根据相关产业领域创新发展实际,可采取多种组建模式,“一中心一方案”。一般以三年为建设周期。(摘编自新华网)

·中国工程院新增67位院士46%来自高校 比尔•盖茨当选外籍院士。11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向新当选的67名院士颁发院士证书,其中,来自高等院校的有31人,占46%,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都有超过两名院士当选。外籍院士增选结果同步产生,共有18名外籍专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比尔-盖茨名列其中。新当选的67名院士中,男性63人、女性4人;最小年龄49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56.37岁;来自高等院校31人、研究院所18人、企业及医院18人;多名来自企业和基层一线的工程科技专家以及长期工作在新疆、甘肃等西部边远地区的优秀专家当选。通过本次院士增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科覆盖和地区分布进一步改善,这将更有利于发挥院士群体的作用,推动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激励优秀人才的成长。(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我国超八成卓越论文来自高校。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近日发布的2017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连续8年排在世界第二位。SCI数据库2016年收录中国科技论文32.42万篇,占世界份额的17.1%,所占份额较上一年度提升了0.8个百分点。一篇论文发表后的被引用率,被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测度其影响因子大小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2017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7年至2017年(截至2017年10月)中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1935万次,与2016年统计时相比,数量增加了29.9%,超越英国和德国,闯入世界第二位。中国的这种进步趋势,还体现在广受国际学术界认可的能反映世界科学界最新科学发现和研究动向的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增长上。截至2017年10月,中国国际热点论文(近两年间发表的论文在近两个月得到大量引用,且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称为热点论文)数量为703篇,占世界总量的25.1%,世界排名保持在第三位。同期,美国热点论文数最多,达到1553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量的55.5%;英国以820篇位居世界第二。就篇均被引用率而言,中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9.40次,比上一年度统计时提高了9.9%。这意味着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高校产生的卓越论文占中国卓越论文总数的84%,研究机构占11.4%。但是,在看到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自身的不足。从横向比较的角度来看,本统计年度世界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平均值达到每篇11.80次,中国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与同期的世界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启动。日前,人社部、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主要面向以各种形式在基层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强化教育培训、实践锻炼、职业发展、管理服务等全链条的扶持措施,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基层青年人才队伍。通过建立分层次、多渠道的基层优秀青年后备人才选拔体系,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一批具有坚定政治信念、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的基层管理人才,一批具有钻研精神、专业知识水准和实践经验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基层创新创业人才。助推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有:一是在干部人才选拔任用中坚持基层导向。二是适当提高基层事业单位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三是对优秀的基层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人才项目选拔、出国深造、参加进修学习和学术会议等方面予以优先。四是创新完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制度,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且做出重要贡献的可破格晋升职称等级。五是对参加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服务期满后留在基层工作的人员,及时纳入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跟踪培养。六是对工作条件特别艰苦或岗位职责重、压力大的基层高校毕业生,适时组织交流或轮岗。(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一带一路’教育对话”在京开幕。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 “‘一带一路’教育对话:研究、决策与创新”日前在北京开幕。教育部部长助理郑富芝介绍了中国在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做法,并提出3点倡议:一要创建合作研究的新机制,实现教育智库交流合作的常态化;二要构建资源共享的新模式,推动各国教育协同快速发展,实现合作共赢;三要拓展教育交流的新平台,在交流与对话中启迪新智慧、谋求新发展。此次会议旨在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助力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21世纪素养与课程创新”“学生流动与跨境教育”等6个主题进行深度研讨。据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嘉宾国约60个国家(地区)和部分国际组织的外方代表出席会议。(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第四届中日教育交流会在日本召开。第四届中日教育交流会日前在日本京都召开,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北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中日两国109所院校的200余名代表就留学话题深入交流,挖掘合作潜力。林蕙青说,中日两国教育交流源远流长。中日互为亚洲最大留学生目的地国,中国在日留学生人数近10万人,居世界各国在日留学生人数首位。日本在华留学生人数达到近1.4万人,多年来保持稳定。此外,中日两国在青少年交流、大学校长和教师交流、民间机构交流等方面一直非常活跃。林蕙青还详尽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双一流”建设相关情况。中国驻大阪总领事李天然致辞说,中日教育交流会作为双方教育领域交流合作的创举,为两国大学、学者、青年之间沟通对话搭建了桥梁,为深化两国人文领域交流、增进民众相互理解和友谊、促进中日友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希望两国教育工作者通过本届交流会加强对话,共同培育教育合作新亮点。中日院校代表以各自学校的留学生外派及接收制度、海外学分认定及转换政策等为重点展开了一对一交流,并探讨了启动、扩大互派留学生的可能性。(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百余位中国科大海外校友携优质项目来皖觅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海外杰出校友“巢湖侨创峰会”日前在安徽合肥举行,百余位中国科大海外杰出校友带着近百个优质项目来皖寻合作觅发展。这些项目均属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的“高精尖”优质项目。当日,中国科大美国硅谷校友会安徽创新创业基地在合肥揭牌。中国科大党委副书记蒋一介绍,学校先后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海外校友达万余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发达国家。安徽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吴向明同时表示,安徽省侨联一直致力于服务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安徽重大战略,为海外人才来皖寻找创业项目牵线搭桥。(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广东投51.5亿元增建两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高校新工科与产业学院建设经验交流活动暨广东省新增列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协议签署仪式日前在广东佛山举行。广东省教育厅与茂名市、江门市签署协议,5年投资51.5亿元,支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五邑大学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根据协议,2018年至2022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将获得省市财政投入30.5亿元,其中18亿元用于学校西城校区建设。学校将围绕华南沿海石化产业、南海能源资源开发,茂名做强做优石油化工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任务,重点建设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五大优势学科专业群,建成石化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2018年至2022年,五邑大学将获得省市财政投入21亿元,在轨道交通、现代教育装备、光电材料及装备、智能制造、现代织造技术、中式家具设计及生产技术、生物科技及健康等领域,着力提升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能力,努力建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突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目前,广东高等教育已形成“777”建设矩阵,即7所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7所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高校和7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全国46所高校在汉结盟共同推动财经一流学科建设。近日,来自全国各地的46所综合类与财经类高校在汉结盟,共同加入“财经一流学科建设联盟”。多位校长、相关专家聚首,探讨如何加快财经一流学科建设步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该联盟理事长单位。该校校长杨灿明介绍,在新一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中,传统财经类高校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联盟将力争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智库型研究平台,并推动各高校之间开展实质性合作办学,围绕财经学科特色,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规律与模式,实现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我国经济学的学生人数和研究人数已是世界第一。”中央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林光彬说,高等财经教育不能囿于“象牙塔”,要站在中国的广阔经济舞台上,和经济、社会、科技、民生紧密结合;要与国家、社会、市场充分互动,缩短财经教育、财经研究与财经实践之间的距离。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认为,“财经一流学科建设联盟”代表了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最高水平。在国家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战略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这是多所高校共谋发展的一次创新性探索,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财经教育争创一流,也可作为一种有益经验推广至其他学科。(摘编自《湖北日报》)

·第六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西安交大举行。在纪念西北联大抗战迁陕80周年之际,第六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举行。王树国校长指出,西北联合大学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全国规模最大的大学联合体和高校命运共同体,在民族救亡时期为中国教育的自救及对当今高等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他希望通过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的举办,重温从温饱—自救—复兴—富强的历史,不忘初心,不忘过去,继承西北联大的光荣传统,弘扬西北联大精神,切实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与会专家教授认为,本次论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成立了西北联大联盟,确定了理事会章程、机构设置及会旗及会标等事宜;二是论坛收到多位专家学者提交的42篇学术论文,是研究成果的集结;三是观点因交流而精彩、思路因分享而开阔,论坛为助力“双一流”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摘编自西安交大新闻网)

·北京大学:新时代昂首阔步再出发。日前,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在这次大会上,北京大学这样回答“新时代”的考题:必须深深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宏伟事业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必须始终坚守北大的光荣传统,继承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和精神,始终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理念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繁荣学术、追求真理作为根本追求;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挺立时代潮头,投身社会发展的主流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我们党砥砺奋进的步伐同向同行。作为一所拥有近120年办学历史的百年名校,作为中国大学的标杆,北京大学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最前列,中流击水、重责在肩,昂首阔步又出发。在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北大为未来的新征程发表宣言: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北大的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将大幅跃升,居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北大将稳稳立于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摘编自《人民日报》)

·首届复旦—拉美大学联盟年会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举行。日前,首届复旦—拉美大学联盟(FLAUC)年会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开幕。此次年会由哥伦比亚罗萨里奥大学主办,会议主题为“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新挑战”。罗萨里奥大学校长José Manuel RestrepoAbondano在致辞中强调,FLAUC的建立是中拉关系更进一步的重要里程碑,联盟应当在合作框架之下积极开展各项学术交流活动。复旦—拉美大学联盟(FLAUC)于今年5月正式成立,是复旦大学发起的与拉丁美洲著名大学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复旦与拉美12所顶尖高校为联盟创始成员。联盟旨在通过联合研究和教育活动,增进拉美与中国的密切交流与相互理解,促进中拉人文交流。(摘编自复旦大学新闻网)

·2017清华大学国家形象论坛举行。“2017清华国家形象论坛”今日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介绍,“一带一路”与品牌建设是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内涵和实践路径。国家形象研究实践应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和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清华大学出版社与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举行了《国家形象:创新与融合》新书发行仪式,这已是该中心正式出版发行的《国家形象》丛书的第三卷。《大数据中国家形象》研究成果和《特色小镇品牌传播力指数》同时发布。(摘编自《人民日报》)

·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大学生奖励计划”2017年度颁奖大会在浙江大学举行。曾宪梓教育基金会25周年庆祝大会、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大学生奖励计划”2017年度颁奖大会暨曾宪梓先生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仪式近日在浙江大学隆重举行。来自38所高校的1365名大学生入选本年度“优秀大学生奖励计划”,获奖励金额共682.5万元人民币。同时,曾宪梓先生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500万港币,支持该校开展国际交流。曾宪梓教育基金会由原全国人大常委、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博士于1992年捐资1亿港币与教育部合作设立。25年来,基金会秉持“振兴中华、培育英才”宗旨,奖励资助优秀教师和大学生逾5万人次,累计捐款超过2.5亿元人民币,为促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摘编自浙江大学新闻网)

·西安交大推进电气学院、电信学院“双一流”、绩效改革与创新港内涵建设。日前,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校长王树国带队深入电气学院和电信学院调研“双一流”、绩效改革与创新港内涵建设,这是继11月19日学校领导首次调研能动学院以来的第二次“集体出行”,标志着学校推进学院“双一流”与创新港内涵建设工作进入常态化,实现“一院一策,逐院会诊”。在电气学院,王树国校长肯定了学院“双一流”建设方面的举措和布局,并强调发展站位要高,增量意识要强,指标制定要细,抓住发展契机。在电信学院,王树国校长对学院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在学科建设方面,要提高站位、解放思想、坚定自信,把握学科在国际上的主流方向和未来走势,尽快弥补短板;在科学研究方面,要立足“三个面向”,以“双一流”和创新港建设为契机,深度谋划发展大格局,努力争取大项目,主动引领产业发展,积极进行学科交叉,着力推动成果转化;在学院建设方面,要完善学院体制机制,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充分调动基层学术组织积极性。(摘编自西安交大新闻网)

·香港中大在内地灾后重建的房屋夺国际建筑大奖。香港中文大学日前举行的记者会上获悉,该校建筑学院团队为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受灾民众建造的抗震夯土房屋,日前在有“建筑界奥斯卡”之称的世界建筑节上夺得2017年度大奖。这次得奖项目的建造成本较一般砖屋低约40%。港中大于2014年开始推行的“一专一村”,是一个农村可持续发展支持计划。去年,“一专一村”团队在重庆渝北区建成内地第一座农村现代竹桥“一心桥”,解决贫困村民过河难题。(摘编自科学网)

·中美合作昆山杜克大学面向全球招收225名首届本科生。中美合作昆山杜克大学于近日正式发布了2018年首届本科招生简章,计划面向全球招收25名学生,其中国内学生175名。昆山杜克大学在北京举办了本科项目说明会。在本土“留学”,得到美国杜克大学品质的通识博雅教育,同时获得美国杜克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学士学位,并有优厚的奖学金及助学金,昆山杜克大学的本科学位教育为2018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在美国排名前十的大学中,杜克大学是唯一一所在中国创办中外合作大学并授予学士学位的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的本科学位教育首批面向15个省、直辖市招生。区别于传统的“一考定终身”模式,昆山杜克大学将采用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模式进行录取。(摘编自新华社)

·中国高校再度领跑QS金砖大学排名。英国QS全球教育集团日前发布最新QS金砖大学排行榜,中国7所高校进入榜单前十,清华大学连续5年位列第一。据介绍,这一排名旨在深入分析全球新兴经济体教育的全球竞争力,共有300所大学参与排名,其中94所是中国大学,68所来自俄罗斯,印度65所,巴西61所,南非12所。在榜单前十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紧随清华大学之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位列第五;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分列第六至第八;随后的两所大学分别是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和印度科学学院。从单项指标看,中国大学的毕业生比其他金砖国家得到更多雇主的认可;中国大学的科研能力也比其他金砖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大,在论文“篇均引用”前十大学排名中,中国大学有5所。张巘说,中国大学在注重世界一流学术建设的同时,也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管理,多多借鉴国际同行在世界一流大学管理上的宝贵经验,不断提升高校行政管理团队的综合国际水平。(摘编自新华网)

·法国高校录取改革引争议。日前,法国高等教育录取改革方案提交至法国部长会议,并将于12月由国民议会审议。本次改革旨在改善法国高校的录取程序,结束抽签制录取模式,提高本科毕业率。名为“大学生计划”的改革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加强志愿指导,从高三起引导学生选取专业;二是改变录取程序,帮助毕业生进入心仪或适合的专业;三是实行定制教学,促使教学更加灵活有效。此外,法国高校还将增加热门专业的录取人数,增加教师岗位,将大学生纳入全面社保等。法国政府将为此投入5亿欧元,新方案在审议后将于2018年开始实施。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是从高中起即加强志愿指导。但一些人担心,这一改革方案是给学生预设门槛,对学生资料的审核是“变相的筛选”。“个性化指导”“量身定制”等提法具有模糊性,恐怕会变成“强制性要求”,从而使学生失去选择自由。(摘编自《人民日报》)

·英国大学校长呼吁二次公投。自从英国进行过脱欧公投后,英国多所大学校长虽然在努力地接受公投结果,但是他们也在强调这一结果会带来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形下,英国公投向我们揭示出了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那就是英国大学似乎与当地社区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出现了断代。实际上,英国脱欧对于高等教育界的影响很大,比如会影响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流动性、欧盟提供的科研基金和区域发展资金。如果英国大学能够在发起二次公投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那么在谈判中,以上那些问题就很可能会成为重要内容。虽然我们不能确保二次公投会推翻一次公投的结果,但是二次公投会使人们了解得更加全面、详细,这至少比把国家未来道路放在一次完全盲目的公投上好,第一次公投中,人们甚至根本不清楚他们究竟在为什么而投票。(摘编自《中国科学报》)

(姜洁,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专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1088228.html

上一篇:【智库数据】追踪中国学者近四年入选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现状
下一篇:【规划参考】人才培养释义
收藏 IP: 101.94.2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