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规划参考】师范与综合之间的钟摆:部属师范大学“十三五”战略 精选

已有 6106 次阅读 2017-9-16 16:4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世纪之交,我国师范大学逐步开始了转型发展,这是综合化之路,也是教师教育化之路。到2020年,这个过程差不多20年。6所部属师范大学作为领头羊,一直站在这个转型的潮头。近期,教育部公布了部属高校“十三五”规划,其中也包括这6所大学。战略目标是其规划最核心的部分,由此可以看到这个转型的历史坐标和剖面结构。

一、文本分析

没有无特色的一流大学,也无只有特色的一流大学,我们按照“特色+定位”的格式,对这6所大学“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的战略目标进行了信息提取。结果如下表。

序号

学校

战略目标

十二五

十三五

特色

定位

特色

定位

1

北师大

-

2020年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

2050年进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2

华东师大

在更高水平上引领

中国教师教育

世界知名

高水平大学

教师教育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3

华中师大

教师教育特色更加显著

高水平大学

教师教育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奠定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基础

4

东北师大

教师教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世界一流

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发展更具国际化视野

建成世界一流师范大学雏形

5

西南大学

进一步凸显教师教育和农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高水平

综合大学

教师教育和农业科技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

国内高水平

综合大学

6

陕西师大

逐步实现由教学科研型师范大学向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转型

进入国内高水平大学行列,2024年基本建成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发现6所高校的战略目标有共同之处。

都将教师教育作为办学特色。除了北京师范大学两个规划文本中的战略目标的描述中没有提到教师教育,其他5所学校均有提及,并将其作为学校最为重要的办学特色或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没有将教师教育作为特色写入战略目标,也没有提及其他特色,但事实上教师教育仍是其办学特色。这种故意不提的心态自然是很复杂的。更值得玩味的是,教师教育乃师范教育的升级版,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伴随师范大学的消亡而产生的。但在中国,却出现了师范大学之名与教师教育之名共存于规划文本的奇特话语景观。

均把综合性作为方向定位。不管是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世界一流大学,还是研究性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综合大学,其实都是综合性大学的不同层次。这种追求综合性的急切心态,在陕西师范大学“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定位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东北师范大学稍有不同,将建设目标定位为“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看上去东北师范大学仍然在坚守传统的师范教育,但实际上也在追求综合性,着力发展非师范学科专业,提出“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学科结构布局,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层次水平”的学科建设目标。    

可见,“教师教育特色+综合性”成为这些高水平师范大学战略目标的母型。当然这个母型是有变体的。

6所高校中的教师教育特色的重要程度和建设方向不一样。北京师范大学事实上有特色,但是没写,而是用“世界一流学科数量取得突破”替代,似在传达学校有着许多优势与特色领域(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5个学科排名第一),教育学科或教师教育只是其中之一。若将其列为特色,对其他学科领域不公平,会招致争论,不如都不提。而且,这样表述更利于强化综合性特征。西南大学由西南师大和西南农大合并而来,一教、一农,哪个也不能放、谁也代替不了谁。相比较而言,教师教育在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战略目标中地位更为突出,成为战略目标中唯一得到强调的特色。但这三所学校对教师教育的侧重点又各不相同。华东师范大学强调的是引领,更侧重与实践或者其他高校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地位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强调的是教师教育要特色明显,似乎更在乎自身特征的强化以及这种特征的外界认可度。东北师范大学似乎强调教师教育的国际对比和地位。    

6所大学综合性建设目标的层次不一样。如果说教师教育特色更多体现的是质性差异,那么综合性更多体现的是层次差异。其水平由高到低大体可分为世界一流综合、世界高水平综合、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国内高水平四类。每个水平的建设程度又分为建成、建成轮廓、奠定基础等三层。由于国家投入、地方支持力度差异等各方面的原因,六所师范学校的综合实力逐步拉开了差距,这在国内外的各种综合性和单项性的大学排名中均有体现。各校的目标定位是各学校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作出的战略期许。从文本表述看,北京师范大学已经建成世界高水平大学,正奔向世界一流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即将建成世界高水平大学,正眺望世界一流大学。华中师大、东北师大和西南大学,正有望建成国内高水平,开始眺望世界。陕西师范大学正着力于尽快完成转型,建成国内高水平大学。

特色上的差异再加上定位层次上的差异,就形成了各学校办学定位上的差异。可以说,传统师范大学经过转型,逐步凝练了办学特色,找准了办学定位,形成了错位竞争。从各校“十二五”和“十三五”战略目标的表述看,前后差别不大,这说明高校具有了一定的办学定力。

二、现实分析政策文本都是静态的、高度逻辑化的、内部统一性极强的,特别是涉及未来五年一所学校发展大业的战略规划,最终展示的都是共识。但是,文本定力,不等于现实定心。学校的战略目标总是要受到各种权力的影响。“教师教育特色+综合”这条路,部属师范大学走得总是左右摇晃,如同钟摆。政府权力。虽然一直在下放高校办学自主权,但对于师范大学办学方向,政府还是有基本态度的。2005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师范组会议上,当时的教育部领导认为,“师范院校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师范性和综合性的有机结合……师范院校可以办非师范专业,但是要以师范专业为基础”。今年,中央巡视组向某师范大学反馈了专项巡视情况,其中提到“师范引领作用弱化”。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近日也对一些师范高校“脱帽”综合化表示了忧虑。这些对师范性的强调和提醒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广大基础教育师资现实的考虑:贫困地区、中西部地区连师资严重困乏,遑论优质教师资源。基于对教师教育“母机”作用的认识:教师教育是基础性工程,中小学教育是各行业人才都必须经过的学习阶段,这个学段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国民素质,而教师质量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那么政府为什么对师范大学强调,而不对一些具有教师教育功能的非师范大学强调?就因为不管你怎样的综合,你就叫师范,培养教师就应是你的初心。        自主权。大学作为办学主体,有制定自身战略目标的自主权,有追求一流的本能。师范大学是矛盾统一的学术共同体,要处理好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特色优势学科和发展学科、一流学科和整体发展的关系。学校的定位是争论妥协的结果。随着综合性特征的进一步增强,师范大学很多学科领域在国内乃至国际上达到了一流水平,成为了学校的优势与特色。世界上不存在“一招鲜吃遍天”的一流大学,综合化是迈向一流的重要表征和必然途径。即使是把教师教育作为唯一的特色的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和华中师大,也都在学科建设目标里提到了除了教育学或教师教育外哪些学科领域要建成一流。在发展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优势学科领域一多,教师教育就会被“之一”,地位也就相对弱化了。这种弱化,自然逃不过政府的眼睛。社会权力。社会有评价高校的权力,也有支持高校发展的能力。教师的社会地位虽然在慢慢改善,但离“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还有太远的差距。说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仍旧不高,不会有人反对。社会这种对教师职业的态度极容易转移到师范大学上。“师范大学就是培养老师的地方”这样一种普遍看法,包含着势利的等级评价和刻板的片面认识,表达出师范大学综合性的不关心,对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的不相信。非但是普罗大众,就连某些国内大学排名机构,也经常把师范大学与综合性大学分开单列。这样的旧解、误解、曲解,使师范大学在吸引优秀生源、社会合作和经费筹措等方面相比非师范综合性大学存在着明显弱势。    可见,政府、学校自身和社会想法不一致。政府希望强化师范性但不否认综合性,学校想通过综合性走向世界一流,社会却因为其师范性而否定其综合性。作为办学主体,高校是痛苦的:过于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和地位,就会影响非师范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阻碍一流建设,同时会强化社会的刻板印象,影响自身的生源质量和社会支持;若弱化师范性,政府就会提出意见,文脉传承就会断裂,基础教育领域也会提出抗议。部属师范大学只好应时而动,看势而办,见机调整。这样,位于师范性和综合性之间的钟摆就没停过,但也没完全走向极端,以至于回到传统师范状态,或者完全取消师范性。三、几点想法钟摆不停,心神不宁,不利于部属师范大学快速健康发展。要解开这个死套很难,但办法还是得想。管办评分离是大势所趋。在部属师范大学的师范性上,政府偶尔批评、提醒是可以的,学校也会一时改正,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最终还是要在政策引导上多下功夫,想办法激发师范大学从事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一是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教育的地位,是靠教师的社会地位支撑的。一个职业如果广受瞩目,高校会不愿意去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虽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是政府一家说了算的,但是让教师过得有尊严,政府完全有作为空间,至少能为教师送上不向别人折腰的“五斗米”。二是要加大教师教育资源投入。既然教师教育是如此的根本、如此的重要,那就不要吝啬专门资源的投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能让部属师范大学因为强化教师教育在资源上拆了东墙。同时,在高校评价中,很少有体现教师教育水平和特点的观测点。为了鼓励发展这个领域,可否设置高级别的、在评价体系能够得分的重要奖项、科研项目、人才称号?让发展教师教育的高校不仅实际“有利”,还能榜上“有名”。这样不仅会激励部属师范大学,也会鼓励非师范类学校。部属师范大学办好教师教育靠情怀,也靠智慧。教师是良心职业,教师教育是良心事业。部属师范大学为了发展需要“名利”可以理解,但更要看中责任、使命,不能唯利是图、唯名是求。教师教育虽然吸金有限,对于排名贡献有限,但确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值得付出的伟大事业。同时,学校在优势学科领域的资源配置上,要抛弃非此即彼的思维。为了强化教师教育,断了其他优势学科的路,如何走向一流?简单思维,搞平均主义,教师教育的特色还是凸显不出来。但如果在教师教育和其他优势学科领域的交叉点、共享处,多加投入培育,既能全方位强化教师教育,又能提升其他高峰学科领域,一举两得,会不会更好?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认同,要体现在尊师重道上,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体现在愿意从事教育事业、愿意支持教师教育事业上。让人们愿意选择教师职业,除了上面说的国家要给够“五斗米”外,还要引导社会舆论和重塑社会价值观念。教育系统每个教师节都会推出一些教书育人模范,这些教师确实可歌可敬,但事迹传播不远、不久,影响局限在业界,且容易被其他教育事件覆盖甚至消解。《心术》让社会认同了医生、《人民的名义》让社会认同了纪检、党的干部,但是近些年还没有哪部影视作品让人们认同了教师。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关键在教育系统外,关键在手段丰富创新。社会公益十分关注教育,资助困难学生、援建新校舍等较为常见,但支持教师的事例不多见,支持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更为少见。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支持教师教育事业,会让更多地区的更多孩子受益。崔永元、华东师大等发起的“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计划就很有远见。有这样的社会环境,部属师范大学就没有理由不办好教师教育、不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有这样境界的师范大学,其综合性也不会得不到认可。

师范性和综合性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只要各种力量都撇下成见,尽了努力,带着“师范”之名的综合性大学,必然会把教师教育办好,也必然会建成世界一流。

(作者:戴勇,华东师范大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1076296.html

上一篇:【新生寄语】一个班主任给大学新生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一周要闻】
收藏 IP: 101.94.248.*| 热度|

4 毕重增 苏德辰 xlsd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4: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