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院校研究】院校研究若干问题浅析 精选

已有 6552 次阅读 2017-4-13 16:0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院校研究是源于美国大学的概念体系,传入中国以后,特别是通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的院校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逐步由分散无序变为集中有序,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高校管理实践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中国正在推进“双一流”建设,院校研究怎样为中国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提供理论构建和价值引领,能否为中国高教做出引领性贡献,能解决中国高教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哪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都将成为院校研究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笔者尝试从院校研究的定位、作用与院校研究的“中国化”问题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以餐读者。

第一,定位问题。究竟谁来给院系研究和院校研究人员定位,笔者以为应当包含两个方面:外部定位和自我定位。外部力量的定位,自然不仅仅是学校,也包括随着国家政策及形势的变化,导致社会或主管部门对院校研究的定位变化。第一,由于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优质教育、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国家对教育的资源投入也越来越多,政策倾斜度也越来越大,这客观上也促进院校研究工作的“繁荣”。因此,在宏观政策层面,客观上对院校研究工作产生了促进作用,进一步突出了当前院校研究工作的研究和应用职能。第二,学校对院校研究部门的定位。由于不同学校的历史传统、管理特色和领导决策习惯的不同,导致不同学校的院校研究部门的不同定位,笔者曾调研过30余所“985工程”高校的有关规划、学科、高教所(院)等若干涉及院校研究职能的部门,职能定位、工作领域、人员设置及规模各有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政策研究和发展规划、政策研究及法制、规划及评估、规划与学科、规划与重点建设、规划与高教所、规划与基金捐赠、学科与重点建设等,涉及校内多个机构,如学校办公室、政策研究室、规划办公室、法律事务办公室、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学院/有关研究中心或基地,名称各有不同,职能差异很大,人员配置也不尽相同。基本的角色为行政管理+研究,一般来看,设有教育学院或高教所的院校研究部门,院校研究的资源丰富,研究力量也相对强大,辅之以相关管理职能的院校研究部门,开展院校研究工作,优势更为明显。而主要定位以行政管理部门为主要职能的院校研究部门,由于事务性工作的纷繁复杂,占用平时大量的工作时间,导致无法进行深入的专业化研究。第三,院校研究人员的自我定位。校内的院校研究部门一般以本校研究与管理为主要样本,结合国内外形势发展,对比相应院校开展工作。因此,院校研究人员在进行自我定位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学校的实际工作需要,以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相结合,对接学校的工作需求。其次,不能为研究而研究,不应自我定位为纯粹的理论研究,开展院校研究工作应结合国情、社情、校情,进一步凸显对策与研究的互补性。第三,以多学科交叉的背景,推动政策理论与工作实际、现实形势与基础研究的结合。由于院校研究人员学科背景的不同,院校研究部门具备了多学科交叉并开展跨学科研究并进行实践的基础条件,院校研究工作本身又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跨学科开展工作会比单纯的单一学科(如教育学)进行院校研究工作,更具有学科优势和现实影响力。

第二,作用问题。院校研究部门的重要性,对于高校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院校研究部门所起到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由于各学校对院校研究部门的定位不同,所投入的资源和力量不同,因此所能起到的作用自然也不同。那院校研究部门对于一所大学所起到的基本作用是什么,笔者认为院校研究部门的本质作用是决策咨询的价值,院校研究人员坚持以学校基本需求为导向,结合本校的历史与现实,提出供学校决策层的研究咨询报告。此外,对学校决策层提出的相应观点、价值目标等进行积极论证,形成可供学校推广落实的方案等,争取进一步形成全校上下的共识,推动战略行动的落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院校研究部门与“智库”的作用亦有相同之处,都可以为学校决策层提供政策与对策报告,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参考。然而,院校研究部门更有其独特性,首先是拥有行政管理的职能,与校内职能部门及院系的关系密不可分,甚至是学校重要的职能部门;其次,不完全等同于智库的“外脑”作用,既要做学校决策层的“外脑”,又要为学校师生和其他部门服务,工作领域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第三,更为重要的是,院校研究部门不能仅仅停留在为决策层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上面,更要坚持问题导向和价值引领,为建设一流大学规划并提出理念、目标与追求的卓越导向。

第三, “中国化”问题。 “中国化”问题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过程与结果,对于院校研究而言,“中国化”问题同样重要,院校研究本身是由美国大学传入中国大学的,纯粹照搬美国大学的经验,以美国院校研究的理念和体系来解读中国的大学就会遭遇很多尴尬问题,这样就面临着院校研究“中国化”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扎根中国大地,立足本土解决中国大学面临的问题,为院校研究提供中国的研究经验和智慧,正如雷洪德老师所言,“赶上美国院校研究之重 ,补上美国院校研究之轻”。其次,我们借用胡适的一句话,“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中国的院校研究人员必须研究中国大学现在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如综合改革,大学章程,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办学的核心理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方面,研究提出符合中国大学认知的基本概念、目标和价值体系,在追赶西方并努力超越西方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塑造自己的理论体系,取得中国高教界在世界高教领域的持久话语权,构建中国大学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大学故事”,加速完成院校研究的“中国化”进程。

此外,在院校研究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为避免长期工作所产生的职业倦怠感,应考虑实行一定的轮岗制度,特别是院校研究人员与基层学院之间的人员流动和岗位轮换,对于院校研究人员了解学校不同层面的人员生存状况和工作内容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院校研究人员对工作保持相当程度的新鲜感与持久性有一定作用。院校研究人员如何规划自我的职业生涯,是一个比较难于回答的问题。从本质上看,出于对职业的尊重,院校研究人员必须要根据工作职责,做好岗位职责的要求,完成自己的“角色扮演”。在提升自我方面,院校研究人员应坚持“有余力,则学文”,在完成好业务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努力提高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提升自身的理论准备,扩充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了解不同知识系统的特点,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合作,这样既能完成好“角色扮演”,又能保持职业新鲜感。

(作者:宋金宁,南开大学战略发展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1048690.html

上一篇:【院校研究】深化院校研究规范发展,助力高校管理科学决策
下一篇:【智库数据】高校入选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排行
收藏 IP: 180.161.165.*| 热度|

3 黄永义 陈冬生 xls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