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一周要闻】

已有 1953 次阅读 2017-2-26 14:2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育部发布《意见》 高校设置确立新导向。针对高校定位不清,热衷更名、升格、增设学科专业,导致办学特色弱化,同质化倾向明显等问题,教育部近日发布的《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严格依据标准审批“学院”更名“大学”,切实引导存量高等学校把精力和资源用于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内涵发展上来。同时明确,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对于“十二五”的意见而言,“十三五”意见的根本性进步在于,明确地提出了“探索构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并以此为中心作出了较为细致的部署,如《意见》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研究型高等学校主要以培养学术研究的创新型人才为主,学位授予层次覆盖学士、硕士和博士,且研究生培养占较大比重。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并积极开展或参与技术服务及技能应用型改革与创新。《意见》提出,各地要依据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对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逐校明确存量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学科专业布局。《意见》提出,各地要根据存量高等学校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学生就业等因素,逐校核定办学规模。《意见》提出,各地要系统梳理区域内独立设置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高等学校的基本情况,区分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地逐步加以调整优化。《意见》强调要确保新增高等教育资源的质量,要求新设高等学校要定位清晰、特色鲜明,高起点办学,其中特别提出新设高等学校要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支持确有需求、现有高等学校培养能力不足同时又确有支撑与保障能力的地区新设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新增高等教育资源向新的城镇化地区、产业集聚区、边境城市延伸。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相关学科领域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着力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摘编自《光明日报》)

·教育部探索设未来技术学院 育“新工科”人才。教育部将借“双一流建设”的契机,探索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内开设未来技术学院,培养面向未来的融合交叉类“新工科”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支撑。据悉,研讨会将通过讨论确定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国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发表《复旦宣言》。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2016年,工科本科在校生521万人,毕业生119万人,专业布点17037个。工科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工程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而且,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工程教育主动布局和深化改革到位,就会对经济转型升级起促进作用,否则将会迟滞产业升级的进程。但从世界范围来看,人才培养对新技术创新和新产业发展需要适应的时间,需要整个教育系统作出相应调整。仅以美国为例,其高等教育系统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利用20多年时间才适应信息技术革命所引发的人才资源转型需求,其自身也完成了战后高等教育结构转型。从工程教育与产业的互动看,新兴工科专业的布局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去年,中国科学院大学设立未来技术学院,北京大学也开始设置整合科学试验班,尝试培养“新工科”人才。在昨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张大良称,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这些做法值得鼓励,未来将在全国范围内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进行类似的尝试。(摘编自《文汇报》)

·我国将加快构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科技部副部长李萌2月21日透露,2017年,我国将加快构建起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全链条、市场化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有效支撑。李萌介绍,将从构建财政科技计划成果信息发布与转化应用、打造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队伍、构建区域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健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转化应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多元化投融资5大体系,着力打造国家技术转移体系。2017年,科技部将聚焦建立健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这一重点任务,强化成果信息共享、专业化机构、人才队伍、区域转化、资金支持等关键环节。(摘编自《科技日报》)

·三部委印发实施方案 我国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近日联合印发《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五大建设任务,包括: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同时,《方案》确定了中央补助投资最高限额:中央预算内投资原则上对每所普通高中的补助额度不超过3000万元;对每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补助额度不超过2000万元;对每所高等职业院校的补助额度不超过5000万元;对每所地方本科高校的补助额度不超过1亿元。《方案》指出,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民生需求新变化,我国在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总量不足、配置不合理,办学条件改善跟不上规模发展和质量提升的要求,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等突出问题。对此,《方案》强调,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加快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增强教育改革发展活力,是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改善民生、推进脱贫攻坚的现实途径。关于资金来源,《方案》明确,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所需建设投资由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财政性资金和中高等学校自有资金共同筹措解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综合考虑相关高校办学综合实力和一流学科数量,逐校测算确定“十三五”期间中央预算内投资额度,实行差别化支持。此外,三部门还同时出台了《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基金委发布2016年度基金项目申请与受理情况。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启动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来说更是“三十而立”的特殊之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自然科学基金委牢牢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突出“聚力前瞻部署、聚力科学突破、聚力精准管理”的三大战略导向,按照坚持定位、激励原创、统筹支持、升级发展的总体思路,构筑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新格局。全委按照“支持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支持人才和团队建设、增强我国源头创新能力”的战略定位,按计划完成了各类项目申请受理和评审工作,并在优化人才资助模式、试点实施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推进战略协同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2016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接收各类项目申请182334项,比去年的173017项增加5.39%。2016年,在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共接收各类项目申请172843项,超过此前同期申请量最高的170792项(2012年),比2015年同期(165598项)增加7245项,增幅4.38%。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增幅25.37%,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增幅13.27%,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增幅也均超过7%。(摘编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李晓红率团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九个人口大国2030年教育部长级会议。2月5-7日,教育部副部长李晓红率团出席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九个人口大国2030年教育部长级会议。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出席会议并致辞。李晓红在会上作了发言,重点介绍推进2030年教育中国战略与行动。他指出,中国目前正在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今后将从三个方面采取行动落实2030年教育目标:一是夯实基础,扩大普及面,推进全民终身学习。二是先补短板,确保底线,促进教育公平包容。三是能力为重,提高质量,增强教育的适应性。为了应对共同的挑战,他呼吁九国进一步密切合作,携手迎接挑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九国合作机制,密切九国与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加强九国间的交流与合作,围绕“一带一路”将教育合作与经济文化合作紧密结合等建议。会议最后通过成果文件《达卡宣言》。九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埃及、尼日利亚、巴西、墨西哥)教育部长级会议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会议,始于1993年,旨在通过促进世界上九个人口最多发展中国家间的教育对话与合作推动全球教育目标的实现。(摘编自教育部网站)

·北京、上海将铸造成国家科技创新龙头2月16日,科技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透露,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北京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和《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成立了由国务院领导任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组织保障。 “一南一北”两大科技创新中心正在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龙头。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介绍,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北京、上海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始终处在全国前两位。北京积极推进“三大科学城”建设,中关村科学城依托中科院、高校、央企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怀柔科学城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群,未来科技城打造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创新集聚区,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即将开工,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赋予了科研单位和人员更大自主权,人才出入境管理20条政策使外籍人才永久居留许可证办理更便利。上海启动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材料基因组工程等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加快建设,实施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高端芯片、新型显示等一批战略科技项目和工程,职务发明法定收益分配制度、股权奖励递延纳税政策、8家银行开展投贷联动试点、海外人才引进和户籍政策优化等多项改革取得新突破。2020年作为一个时间节点,北京将成为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上海的目标是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北京的重点是推进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建设,超前部署基础前沿研究,加快技术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培育世界级创新型城市群,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上海定位于全球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创新人才交融、成果交易、信息交换的重要枢纽地和创新资本、机构、平台的重要集聚地。到2030年,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撑。上海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摘编自科学网)

·工程专业研究生在线课程公共平台新版发布。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课程新版公共平台日前在清华大学发布。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课程公共平台新版发布旨在促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模式创新,提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2015年7月,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宣布启动工程硕士学位在线课程建设项目,依托“学堂在线”平台建设工程硕士学位在线课程,实施混合教育模式。据介绍,2016年,学堂在线平台注册用户数已超过636万,选课人次达到787万,搭建和运营课程超过1000门。(摘编自《人民日报》)

·上海交大学术委员会启动面向未来的学科建设大讨论。自2013年上海交大启动新一轮学科建设以来,各学科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学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夯实了基础。同时,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学校从创新活力激发阶段步入创新能力提升阶段,需要立足于中国的未来、科技的未来和学校的未来,对学科布局和发展路径进行重新审视。为此,在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校长张杰的带领下,启动了上海交大学科建设与发展思路研讨工作。校学术委员会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审议了各院系和直属研究院的“十三五”规划,并于新年之际分别召开生农医药、人文社科相关学科“十三五”期间学科建设与发展思路研讨会。学校计划通过学术委员会将全校学科分为生农医药、人文社科、理科、工科四个组开展研讨,梳理学科发展思路,这项工作将在今年上半年最终完成。各院系汇报了“十三五”期间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包括如何保持和增强优势学科方向、拟重点布局的新的学科增长点、跨院系跨学科交叉思路与举措、学科建设所需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与会校领导、校学术委员和各院系代表就各学科的定位、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张杰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学科建设研讨的成果将体现在学校的“双一流”建设部署中。希望通过首先召开的这两场研讨会,动员、引导更多师生在未来几个月内认真思考学校建设与学科发展的整体思路,并对学科的定位、战略和路径提出建议,以推动学校学科的更进一步发展。他号召大家跳出现有院系和学科框架,面向未来,站在学校、国家、乃至人类进步的角度高度,坚持问题导向,多方面分析当前面临的发展短板、挑战和机遇。(摘编自上海交大新闻网)

·复旦大学通过“四个提升”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一、坚持全员育人,提升制度化水平。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辅导员队伍的职责定位、培训培养、管理考核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规划,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提供制度支撑。二、立足学科优势,提升专业化水平。设立青年研究中心,邀请校内专家教授担任特聘研究员,通过发布研究课题、开设青年研究工作坊等形式,有指导、有渠道、有梯队地开展学生工作研究和大学生思想行为研究,已累计资助600余个学工研究课题。三、加强培养培训,提升职业化水平。运用KSAO培训模型,契合学生“成长周期”,以辅导员需求为导向,分年级、分专题构建日常培训—专题培训—专业培训—学位进修四级培训体系,融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全过程培养体系。设计“矩阵式”辅导员培训课程菜单,实行学时制管理,实现队伍分层分类培养,每年开设必修课程20门,选修课程近50门,校内培训累计3000余人次。四、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国际化水平。组织开展“国际视野下的学生工作专业化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翻译出版“海外学生工作专业化丛书”第一辑6册,主动研究海外高校学生事务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摘编自复旦大学新闻网 )

·清华大学本科国际学生招生实行“申请—审核”制。据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申请—审核”制是比较通行的本科国际学生选拔方式,可以更为全面地考核报考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中文能力、综合素质等。因此,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举措之一,从今年开始,清华推行本科国际学生“申请—审核”制,以期选拔更优秀的国际学生。主要包括两个环节,网上申请和综合测评。学生可以通过清华大学国际学生(本科)申请系统,真实完整地提交申请材料。申请材料包括:第一,国家和北京市规定的国际学生招生相关材料和证明。第二,已有的国家/地区统一高中毕业考试成绩单或国际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业成绩(GPA或排名)。第三,各国主要高校所要求的笔试成绩,包括但不局限于SAT、AP、A—level、各国高考成绩等,并作为重要录取和考核依据。第四,获奖证书、其他大学录取通知书等辅助证明材料。第五,HSK成绩。清华在国内的招生录取规模,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维持在3300人左右,国际学生招生名额不挤占国内学生名额。进入清华的国际学生,将与往年一样,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有关规定,享受奖学金申请政策等。(摘编自《人民日报》)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和深圳校区全球招才。记者2月19日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珠海校区、深圳校区正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学院院长和学科带头人。目前,中山大学拥有广州校区南校园、东校园、北校园和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中山大学与珠海市于1999年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中山大学方面表示,未来五年里,珠海校区将成为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基地,也是中大建设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新增长。2015年11月,中山大学和深圳市政府确认合作建设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校区将拥有文、理、医、工相对齐全的学科体系,重点建设医科和新兴工科交叉学科。同时,还将合作在深圳建设三所中山大学附属医院。记者在招聘启事中看到,其中珠海校区国际关系学院、数学学院、物理与天文学院、海洋工程学院、国际金融学院招聘院长以及学科带头人,历史系招聘系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哲学系、大气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等院系招聘学科带头人。深圳校区临床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海洋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招聘院长和学科带头人。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招聘学科带头人。附属第七医院招聘科室主任。(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燕京学堂举办“中国与世界”高端学术论坛。日前,由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主办的“中国与世界:关注、探讨与展望”高端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国、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典、新加坡等国家的人文社科领域的顶尖学者汇聚一堂,就“新环境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展开深度对话。林建华校长在全英文致辞中向与会来宾表示欢迎,他指出,当今世界局势纷繁复杂,国际格局深度调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从世界全球化进程中获益,现在也与世界其他国家一同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北京大学2014年5月5日成立燕京学堂,将全球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期望为跨文化沟通和国际交流提供平台。林建华校长表达了对燕京学堂和此次论坛的高度期望,希望燕京学堂举办此次论坛,能够对这些挑战和问题带来关注、引发探讨,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2017年最新自然指数出炉。日前,自然出版集团更新了最新的自然指数(统计时间节点为2015.12.01至 2016.11.30)。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自然指数排名TOP100名单中,出现了不少地方重点高校,包括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常州大学、深圳大学、河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等均表现出色。与去年数据相比,本次最新的公布的自然指数中,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加权文章总值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不过,大多数高校加权文章总值相比去年同期出现了减少。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位列国内高校前三。(摘编自青塔网)

·中泰校企联盟成立为中资企业培养泰籍人才。首个由中泰两国教育机构及企业联手搭建的跨国人才培养平台“中泰校企联盟”2月11日在曼谷成立,该平台将为驻泰中资企业定向培养专业技能及语言能力兼具的人才。在联盟成立仪式上,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和江苏大学分别与新华社曼谷分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亚洲地区总站、中国银行(泰国)股份有限公司、百度(泰国)有限公司等单位签署校企人才委托培养合作备忘录。(摘编自新华社)

·麻省理工学院 创客项目超过350个。目前,美国高校建设创客空间、以创客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在众多创客空间中,1985年建造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以其完善的体制和成果吸引着世界各国高校前去参观和考察。该媒体实验室领导团队由200多名资深研究人员、合作企业研究人员、客座科学家及博士后、技术及行政人员组成。活跃在该创新教育实验室的研究生约有150名,他们来自不同专业并通常具有工作经历,其中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最多,约占总人数的一半。同时,每年还有200多名本科生来实验室工作。为了配合研究项目中的样机试制,真正将创意变为现实,学校在大楼中建有一个小型制造实验室,加工设备包括木工锯床、焊接设备、钣金设备、工业级3D打印机等,车间面向媒体实验室成员24小时开放。创客空间内部以团队的形式组成,各有所长的团队成员互助互利,共同开发和完成一个个创新项目。目前,媒体实验室已经拥有25个研究团队,包括生物力学、摄影文化、认知机器、流动媒体、信息生态学、个人机器人、社交计算等,研究项目超过350个,创造了许多颠覆性的前沿技术,包括可穿戴技术、可触摸用户界面和情感计算等,并诞生了许多技术发明,如电子墨水、类人机器人、玩具式学习工具等。(摘编自《北京日报》)

(编者:姜洁,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专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1036207.html

上一篇:【域外动态】改革创新之路:搭桥而非筑墙
下一篇:【域外动态】德国“精英大学”的两性平等策略:背景、措施与启示
收藏 IP: 180.170.1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