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润色专家|理文编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nbianji 英语母语专家助您成功发表

博文

专栏 | 一文告诉你选择OA期刊的11个理由 精选

已有 5267 次阅读 2023-3-31 09:5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开放获取(OA)学术期刊允许任何能上网的人不受限制地免费访问已发表的文章。与传统的付费模式和专有出版不同,开放获取(OA)学术期刊的读者无需支付任何费用,而作者可能会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从21世纪初开始,开放获取期刊的数量开始快速增长。随着研究人员更快、发表更多论文需求的增加,开放获取期刊越来越受到欢迎。


许多研究人员在开放获取期刊和传统期刊之间纠结。但开放获取出版模式对研究人员、科学发展和公众都有好处。本文概述了使用开放获取发表论文的11个主要原因。


1. 开放获取提升了可访问性和可见性


在开放期刊上发表文章能够让更多读者访问和阅读您的研究成果。


Springer Nature发布的一份白皮书中分析了7万篇发表在各类期刊上的文章,结果发现开放获取期刊文章被高校读者下载的平均次数是非开放期刊的1.6倍。而被普通读者下载的平均次数是非开放期刊的4倍。


不能否认,开放获取出版模式会带来更高的引用率。在“开放获取的引用优势”研究中,发现开放获取文章的引用率比平均引用率要高18%。同样,在Frontiers的政策实验室进行的58项研究中,有43项证实了开放获取在引用率方面的优势。重要的是,最近开展的研究确实证实了开放获取在引用率方面的优势。


然而,出版业也可能会影响OA与科学影响的相互作用。例如,文章发表在开放获取生态学期刊具有引用率优势,因为引用率随着时间推移而累积,且与引用作者所在国家的经济状况无关。


但是,在土木工程等领域,引用率的增加就是另一种状况了。


2. OA比传统期刊发表速度更快


决定研究人员做出在何处发表以及如何发表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期刊从接受到发表的速度有多快。


科研作者需要广泛发表论文,是为了

  • 确保获得科研基金;

  • 获得晋升机会;

  • 确保他们的研究结果仍然具有相关性。

开放获取期刊的文章在不牺牲审稿质量的基础上,发表速度比传统期刊要快得多。


例如,PeerJ 出版公司承诺,所有学科的论文完成初审只需30天。同样,全开放获取期刊PLOS ONE指出,编辑会在43天左右完成初审。当然,最终决定的时间会更长。


3. 研究将会以更快的速度

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如果您以开放获取的方式发表,就可以更快地接触到更广泛的受众,包括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公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无法获取昂贵的期刊订阅文章。


这些更快、更广泛的影响包括:

  •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CC BY等“tolerant”的许可证快速扩展现有研究(稍后将做详细介绍)。

  • 新闻机构和记者可以很容易地在新闻稿和线上引用您的研究。

  • 读者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您的文章,供他人阅读,从而扩大潜在受众范围。

  • 38,000多篇Springer Nature开放获取文章被全球政策文件引用,其中包括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引用。

  • 一位学者通过出版一本开放获取专著,来获得更广泛的知名度。

    他在法学院、书店、图书馆和其他机构的公开在线讨论中推出了这本书,同时还获得了维基百科的一个项目。


4. 降低读者成本


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投入大量资金来获取封闭期刊的内容,无论是直接获取还是通过ProQuest和EBSCO等数据库和平台获取。


例如,英国各高校在向科研出版商支付了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2010年前后)。在新冠肺炎疫情高发时期,许多图书馆威胁要取消期刊订阅,除非价格下调。我们要注意这种情绪是否会持续下去。


许多机构和独立科研人员没有经费来访问付费期刊文章。自从早期开放获取期刊推出以来,最重要的动机是让读者能够免费获取。在这种明显的差异下,混合型期刊和其他开放平台(如预印本)不断出现并成为争论的话题。


5.同行评议和日益良好的影响因子


许多作者不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文章,是因为他们担心期刊质量。但许多优质开放获取期刊都有严格的同行评议流程。


PLOS ONE、BMC OpenCell Reports Medicine都属于开放获取期刊,排名靠前,可信度高,被广泛引用。例如,如果作者的稿件不适合在BMC的其他期刊上发表,BMC Open可以作为一个 “备选方案”提供给作者,但这并不代表它质量不高。它仍然保持着BMC的良好声誉,并确保了出色的曝光率。


如何判断一个开放获取期刊的好坏?


6. 鼓励科研合作


开放获取出版物及数据更便于研究人员之间进行联系,因而他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研究。开放获取出版允许任何人阅读您的作品,鼓励文件共享和透明性。

HSS示例

世界口述文学项目与剑桥开放图书出版社(OBP)合作,目的是开发一套世界口述文学丛书。该丛书将通过全球合作,来记录濒临消失的口述文学作品,从而让更多人有机会读到。

STEM示例

晶体学开放数据库是一个“开放访问的晶体结构集合,包括有机、无机、金属有机化合物和矿物晶体”。所有注册用户都可以保存已发表的和未发表的结构。所有用户共建基于互联网的全球协作平台,对结构知识进行收集和管理。


7. 提升研究的透明度


开放获取出版模式提升了研究透明度。2017年,BMC Medicine(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的先驱者)成为第一家接受注册报告的医学期刊。注册报告是“一种文章格式,仅包含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拟定方法。”


该做法提高了科学研究的透明度及可重复性,它允许患者和社区参与科学知识普及,进而扩大研究的影响力。


这对于开放获取医学研究尤为重要。研究参与人员和临床医生为医学研究付出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有权免费获取研究结果。


8. 您的作品受到版权保护


开放获取出版并不意味着您的作品不会受到保护。许多开放获取作品都是在知识共享(CC)版权下出版的。版权会规范和限制他人使用您研究的方式,保护您的作品不会被二次编辑、再利用或被出售牟利。


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为管理知识产权提供了实用的解决方案,其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2019年,近20亿件作品(学术的和非学术的)在Creative Commons体系中获得了授权(PDF)。


对于获得了Creative Commons授权的研究,读者:

  • 可以复制和以不同格式传播作品

  • 可出于任何目的在作品基础上进行更改和重构

  • 但需要提供恰当的证明,并解释是否进行了调整


科研工作建立在广泛的科学辩论之上,并通过改进早期的研究取得进步。使用Creative Commons授权可以帮助您更好更快地开展科研工作。


需要有关Creative Commons的更多信息?

  • 探索Creative Commons授权允许的权限(PDF)。

  • 了解如何为Creative Commons学术作品创建属于自己的易于标记的许可


9. 基金资助机构越来越需要开放获取模式


基金会和资助者越来越倾向于支持OA。例如,获得Horizon Europe基金的研究者须“确保经同行评议的科学出版物都要开放获取”。


此外,当稿件被开放获取期刊接受后,作者需要支付出版费,以支付同行评议费用,并在网上免费提供内容。一些基金会和资助者,如 The Wellcome Trust 则会承担这些出版费用。


10. 给科学界和社会带来更大的益处


大多数科学研究都是由政府资助的。然而,科研收入分配是不合理的;从中受益的是利益相关者,而不是研究人员和社区。


开放获取出版通过消除科研与公众之间的障碍来造福社会。开放获取研究可触及并赋能发展中国家的学习者和研究人员,以及全球各地的独立研究者和创新企业。


从本质上讲,开放获取出版增加了重要行业和公共部门的利益相关者从您的成果中获益的可能性。他们将利用最新研究、基于证据做出决策,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


11. 对搜索引擎(SEO)友好


学者们越来越依赖在线搜索引擎和索引来开展大部分研究。这意味着,如果您的文章对搜索引擎是友好的(即搜索引擎可以找到它,让他人更容易找到它),该文章就会被更频繁地阅读、下载及引用。


在谷歌和必应等搜索引擎上更容易地发现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发布的内容,因为这些都是可以阅读的。这意味着搜索引擎的“蜘蛛”可以在内容上“爬行”并建立内容索引。


使用谷歌学术搜索的科研人员和其他读者可以阅读您的整篇文章,而不是被转到另一个受限制的摘要上。在最坏情况下,这意味着读者必须付费。最好的情况是,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机构获取访问权限(可能需要一些挖掘工作)。但是,如果他们不隶属于被授予访问权限的机构,他们可能永远无法阅读付费作品。


那么,您准备好使用开放获取期刊或将其列入备选了吗?


无论您选择哪种出版方式,理文编辑期刊选择服务都会将您的稿件分配给一个能满足您对影响因子、出版日期和开放获取选择要求的课题专家。您还可以将摘要或关键字放入免费期刊选择器中,获取有关投稿期刊的一些灵感。

640.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8924-1382442.html

上一篇:论文发表秘籍:综述论文的写作方法Part2
下一篇:论文发表秘籍:论文提交前要进行全面修订
收藏 IP: 116.20.24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09: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