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ingkx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lingkxw

博文

对待癌症要治未病

已有 1529 次阅读 2018-6-12 08:32 |个人分类:其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疾病, 健康, 生态平衡

 

读了

《面对癌症,人类应该“宣战”?还是“讲和”?》有感:

癌症是污染物质(物理、化学、生物的污染物质,尤其是加上激素类物质)入侵人体导致细胞畸变所致,要预防为主,在“讲和”的过程中,力求不让它发展(隔断污染入侵,及时排除污染和修复细胞),对症,早防、早治。还是要力求治愈。


人们对治愈癌症多少都感到悲观,其实,癌症还是可以消除的,只要做好预防。

所有癌症村都是污染村,所有山清水秀的山和海岛居民都比较长寿。


对人体可以导致伤害的污染物质是多种多样的,物质入侵人体的方式也是一种“污染”如放射性物质。由于癌症由多种污染综合因素造成,这就要多因素分析和多方法来解决。每个患者被污染物质入侵来自几个方面?都是什么?如何入侵的?个人身体基础如何?弄清楚了,就知道要清理什么毒素了(注意毒素进入人体或会变异为新的毒素,也可能与别的毒素中和)?如同对待蛇毒和疯狗症、毒蘑菇的毒素就要用不一样的药,不一样的方式处理,对待致癌的毒素也要分别处理。只要做到这一点,人类将不会对癌症如此无奈。

在消除毒害的过程中,先要“扶正”,设法提高身体的细胞修复功,据了解不少植物的发芽种子(如麦芽,麦子幼苗)磨浆生饮可以达到辅修复细胞缺损的目的。


每个人都需建立起预防疾病的强烈意识,不懂治疗,也要懂得预防。只要做好预防就可以免除癌症。



转帖: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0052&do=blog&id=1118359

面对癌症,人类应该“宣战”?还是“讲和”? 精选 韩健

已有 3477 次阅读 2018-6-11 01:02 |个人分类:免疫组库新领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

这是一篇给癌症“正名”的小文,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癌症的发病都有一个过程,通常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像感染性疾病那么来得突然。可是因为很多人“死于”癌症,所以我们都觉得它是一个不可挽回的绝症,因此也就有了惧怕心理,同时也带来了“奋起一战”的冲动。其实,这很可能是一种错觉,死于什么病是偶然的,正如我在这篇博客写的:“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说‘病人死于XX病’,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致死的XX病是病人免疫系统最后失守的阵地’。因为死亡是我们一生疾病相叠加的结果,也是我们免疫系统多次应战消耗的最终结果。不能因为用三个饼填饱了肚子就把功劳都归给第三张饼。如果免疫系统透支过度,再小的疾病也能致命。”

我为什么觉得有给癌症正名的必要?因为如果不把癌症当做“死敌”,我们就有“讲和”的机会。与其倾全身之(免疫)力,倾全家之(财)力,全国之力去和癌症宣战,不如探讨一下和癌症“和谈”的可能性。

正确看待癌症很有必要,而正确看待癌症就要纠正几种偏见:(1)癌症是急性病;(2)癌症是单一病;(3)癌症是不可逆转的。更客观的“癌症观”应该是:癌症是一个被突然发现的慢性病,是以免疫系统多年征战(许多病叠加)透支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免疫系统的过度消耗,癌症本来是可以预防的,可以治愈的,至少是可以被控制的。

树立正确的“癌症观”能帮助我们找到更多,更好的抗癌方法,也有更多的创新机遇。

比如,认清癌症是因为“免疫力下降+体细胞突变”的结果,而不单纯是因为肿瘤细胞突变,那么无论是早期诊断还是后期治疗就都多了一个层考虑。

在诊断方面,在体内找到癌症细胞不应该是唯一的目的。因为严格的说,我们每个健康的人身上都有无数多的癌变细胞,如果我们的免疫系统没有失职,这些癌变细胞不是得到清除就是被管制了起来。找到癌症细胞不是大功告成了,过早地查到癌变细胞很可能是假阳性,而找到癌症细胞马上就进行治疗,就会有过渡治疗,穷兵黩武之嫌,有的时候,保守的治疗方案可能才是最佳的选择。

我一直把免疫checkpoint当做免疫系统和肿瘤之间的“停战协议”,而anti-PD1类的治疗就是撕毁肌体商谈好的停战协议。可是真正打起来,也不过只有20%的人有效,可能还有同样多的人因为“圣战”而加速了死亡。如果我们端正了“癌症观”,不是求战,而是求和,说不定一部分病人还能多活一些日子。

癌症是可以逆转的,不是靠什么“精准”治疗,而是靠我们自身的免疫力。这样的“奇迹”,在我们的体内每天都在上演。既然癌症能被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治愈”,他就不是那么可怕,也就没必要把它当成“死敌”。

不把癌症看为绝症和死敌,也就增加了一份和平的希望。做为政治家的尼克松可以对癌症宣战,可是做为科学家的我们不一定要“热血沸腾”。我们不妨冷静地思考一下,“战争”与“和平”到底哪个对病人有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61739-1118535.html

上一篇:男女平等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下一篇:岩层迁移带动生物化石的迁移
收藏 IP: 113.71.138.*| 热度|

1 徐令予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