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ingkx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lingkxw

博文

广州市伍德嘉垣天文台建设

已有 2622 次阅读 2018-6-4 10:13 |个人分类:中华文明起源|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天文台, 伍德嘉恒, 从化

   

 当我知道一位特别热爱天文观测,对古天文文化颇有研究的专家型企业家竟然下了这么大的决心要建一所高端科普天文台——伍德嘉恒天文台(坐落在广州市从化区)就非常感动。目前,该项目主体建筑已经落成,标志性的球顶也建好了,小气象站也落成了,正进入安装内外天文观测设施的阶段。

    应该企业邀请,我们几位来自广州各区的天文科普专家和爱好者朋友一起,为该项目提供天文观测设施及科普内容设计等顾问服务。

 

    本人作为顾问组组织牵头人参与其中。与专家们、企业家们共同讨论这么给力的天文话题,自己也获得许多学习机会,天文是我知识结构中的短板,我对地质构造及其功能比较感兴趣,我从地质安全的角度对有关设施的定位和采取相应措施尽量提供建议。此外,我对把各个天文装置之间,其功能的逻辑说明加工变成故事也特别感兴趣。例如,日晷观测如何形成了阴阳图的,历法如何支撑农业生态发展的……这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发挥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新平台,太棒了。

 

    2018519~20日,在广州市花都区举办的北回归线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学术论坛上,我们顾问组的刘华新老师做了一个报告,他对太阳历广场建设拥有特别丰富的经验。以下转载该报告摘要。在报告现场,花都一家企业表示,他们正在打造一个现代化农业综合体示范基地,也有意新建一个天文历法广场。企业家们对天文历法、节气气象生态文化都越来越感兴趣,哦,人们越来越有文化内涵了。

    

    我们顾问组的首席专家李德生先生,原来是某银行的管理人员,谁都没有想到,他现在已经独立完成了《天之图》综合天文科普手册(属国家级科普类图书项目)。该书从绘图到文字说明、甚至到美术设计、排版都是他自己一个人来完成的,他是智商很高、动手能力很强的鬼才,还是涉外法律专家,英文8级呢。虽然身负疾患,经常状态不佳,累到几乎要瘫痪的感觉,但他的爱心、专业精神和工作毅力是非常令人敬佩的。以下天文台的示意图也是他的作品。


    考虑到版权管理和项目设计在不断调整等情况,这里提供的图文资料仅作为一个可窥视项目进展小窗口吧?让关心这个项目紧张的朋友分享一下,当然也欢迎提供更多的好建议,伴随项目进展,将会分享更多!

 

    我在这里晒我们团队,我的朋友们的成绩单的时候,充满了自豪感。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老师面前保持着学习的心态,就可以在一个精神营养丰富的团队里受益无穷。 我也期望用这篇短文的介绍,让人们对企业家群体、对民科群体的科研科普的作用有所关注。(陆玲)




                        打造高端天文科普基地,促进北回归线城乡生态建设

广州市伍德嘉垣天文台建设

刘华新 (广州市顺德一中

 

坐落在广州市从化区的伍德嘉垣天文台,是一座以弘扬北回归线天文生态文化、借助现代天文观测设施和技术,观测和学习天文科学知识为主要功能的高端天文科普基地。该天文台坐落在广州市的后花园从化区锦村尧社自然村。在广州市从化区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由深圳市浪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资兴建。它将作为天文生态科普旅游的龙头企业带动锦村以及周边乡村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情欢迎和支持。

 

从化是北回归线穿越地带,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表北纬最北处点的连线,太阳每年夏至在从化华丽转身,这一天文奇观,不仅造就了北回归线兼备热带和温带的气候特征,使得该地区气候更加宜人。在古代,先人们在北回归线地区的日影观测活动,更有利于判断“两分两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自然气候变化的周期规律。这促进了历法制度的建立和对自然节气与农业产业周期关系的理解,促进了农业耕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天文观测成为了人们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重要手段。

 

    目前,广州市伍德嘉垣天文台建设,克服了多种困难,已经完成主楼工程,其他内部设施将包括大于500毫米的大口径天文望远镜,主楼室内有各类科普展室,展出各种天文仪器,还开设了天文与地理展室,天文与中医展室等,这些体现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天文生态文化;室外将设置各类日晷用于测时间(可测地方真太阳时,也可测北京时间),所有设施,既强调科普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力求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广大公众中大力普及天文科学知识,有力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生态文化和产业的建设。可以期待,在坐落了世界上塔身最高的北回归线标志的广州,伍德嘉垣天文台将成为天文科普的新亮点,它将大力提升该地区天文科普的内涵,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为促进北回归线生态文化的传承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简介:刘华新  男   广东天文学会理事,顺德一中地理高级教师,多年来积极在校内外开展天文科普教育与实践,在日晷制作方面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近些年来在广州,佛山,福建,新疆都设计和建造过天文科普广场,尤以太阳历广场和赤道式日晷,人体太阳钟为主打项目。


以下为天文台部分天文观测装置和环境效果示意图。 绘图:李德生先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61739-1117312.html

上一篇:人类要设法减缓甚至消除龙卷风的危害
下一篇:恭喜,中国特有华北豹迄今最大野生种群被发现
收藏 IP: 113.71.13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