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ingkx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lingkxw

博文

3-3 应征科技难题:广义生态学原理研究

已有 1879 次阅读 2018-3-6 12:05 |个人分类:生态综合|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科学综合, 生态, 广义生物


广义生态学原理研究

 陆玲 广东省生态学会

 

     广义生态学  科学原理  综合  科学一体化  



问题概述

站在科学综合的角度看,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科学是社会的思维系统,社会的思维引导着社会的行为(社会运动)。

自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于1687年发表以来,三百多年来,由于科学的发展,科学研究系统的社会分工,各学科把握一个特定的范畴,加快了科学的进步,现代科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支撑了人类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但长期分化的科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切割了科学理论系统之间的有机关系,这导致了不少科学偏见,也是导致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分割,生态问题加剧的思想根源。一个多世纪以来,尤其在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生态学以其理论综合的优势,在社会生态问题加剧,需要缓和矛盾的强烈需求呼唤下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它从一个从动物学中分化而来的,关于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边缘学科,演变成为跨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科学体系、与哲学、数学逐步融合的一级学科,成为多学科综合的理论工具,成为一个持续快速扩展的庞大科学群落。这显示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所揭示的自然规律与自然现象更广泛的契合性。

马克思曾经预言:“科学只有从自然科学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统一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生态学与各个学科融合发展的大趋势说明,马克思的预言正在应验。我们国家在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建设一个世界领先的科技强国。为迎接科学大综合、大创新时代的到来,做未来下一代科学系统发展的领头羊,就必须从基础理论做起,从源头做起,布局好未来科学理论研发的新阵容,学术界需要对目前科学综合的趋势做一个认真的研判。

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当前的科学综合一体化以现代生态学原理为工具,趋向现代生态学与中国传统生态学理论系统的综合(它可以“广义生态学”为标志),并同时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的融通(它可以“自然-社会生物生态学”为标志)、数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可以“生态度学”为标志。“度”意为质和量的关系),在现代科学系统分化后实现新的综合,并将科学系统还原为一个整体之后,将更有效地演化出新一代的综合性科学理论系统。经过了初步的探索,笔者找到了将科学系统还原为一个整体学科的切入口——广义生态学原理。

广义生态学原理的提出是在生态学理论系统迅猛发展,它从自然科学跨越到社会科学,并逐步广泛地与各个科学理论系统融合的过程中。笔者在1992年开始采用生态学原理与现代管理学原理结合创建了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统一起来的《企业生态学的原理》,并作为硕士学位论文在1993年复旦管理学院通过答辩。然后,并将该理论逻辑升级,延伸到人类社会,从而撰写了《试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生物统一性——社会生物生态学原理探讨》的科学论文,该论文对广义生态学原理研究领域的核心主体:“社会生物”与自然生物系统的统一性进行推演。该文入选19957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全国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同年,笔者接着在推演了人类社会的生物属性的基础上,推演到广义的自然-社会及其多个系统组建水平的“宇宙生态系统”,从而对广义生态学原理的基本主体“广义生物”的生物属性进行了逻辑推演,撰写了《刍议宇宙的生物统一性——广义生态学原理探索》,并于同年11月在中国生态学会第五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发表。如此,分三步将生态学科学原理贯通在 “广义生物”与 “广义生物”的生态关系中。

基本概念:广义生态学借助生态学的原理,通过逻辑推理把微生物、菌类、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社会)等生物组织形态及其各个组建水平即整个宇宙生物系统,都纳入了生物的范畴之中,将各生物系统之间主客互置的生态关系作为广义生态学的学科研究对象,使之成为一门可包容一切研究对象的没有边缘的新型学科,成为研究广义生物系统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的科学理论系统。本研究通过简述广义生态学原理及其理论模型,表明广义生态学原理是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起来的理论工具。

广义生态学的数学和哲学抽象——广义生态学原理的理论模型

广义生态学理论系统所建立的广义生态学理论模型,是一个可以将现代数学坐标系与八卦模型综合统一,互相推演的模型。

——广义生态学模型系统既是综合的、也是分化的科学思维工具。每一个模型都可以独立应用,即能保持数学坐标、阴阳图和八卦图的独立功能;其次,每两个模型之间都可以互置应用,即任何一个模型都兼备其它模型的功能;人们还可以根据需要把这些模型并联、串联或以其他方式综合起来,从而使科学的综合与分析达到任意级数的组建水平。根据不同的需要,人们采用不同模型可以对宇宙生态系统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精确性与非精确性的研究。同时它又可被应用于局部与整体的、静态与动态的、系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研究中。更值得注意的是,它既可以与人类思维系统沟通,又能与计算机语言兼容,是实现哲学与数学语言交流的良好工具。无论从模型图象还是从应用的功能看,它都能圆满地表达广义生态学的原理,显示了该系统将被不断开发的巨大潜能。
     ——广义生态学关于生物系统是形态多样性和功能系统统一性的有机体的原理,它与自然生物有机体的功能系统、以及易经的五行学说原理相吻合,广义生态学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生物统一性的原理和八卦模型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达成了哲学的共识。
    —— 八卦模型“时空合一”的综合预测方法和广义生态学关于时空生态位的分析方法可以取得数学的公共解。通过广义的时空生态位的研究,人们将能有效地测定生物系统各阶段的发育特征,从而使广义生态学的科学的思维更具有超前探索性。

 

附:已经开展探索的广义生态学原理应用研究课题: 
1)元素周期三维模型及元素周期律形成条件猜想
2)企业生态学原理研究

3)复合经济生态系统设计理论模型
4)儿童科学综合课程
5)儿童营养膳食中西医结合的生态平衡研究

面临的问题 现代生态学已经从自然科学领域广泛渗透到社会科学,科学理论的逻辑从机械运动模式逐步向生物生态运动模式演进。前期的工作说明这具有可行性的。我的工作只找到科学综合还原为一个整体的理论切入口。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还没能启动,因为自身各种条件所限,感到力量太微弱,课题涉及的理论太广博、太渊厚,发现的理论意义越大,越感到自己的责任更重,需要组织专门的优秀科研团队来攻关,需要国家课题来支持这个特别重要的研究。

科学综合一体化基础理论的完善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协同努力,艰苦奋斗过程。本项目应重点完善基础原理部分,对二级学科和应用技术提供范例。更广泛的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开发可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来完成。例如:儿童科学综合课程和中西医结合营养食谱等。

建议国家科学部门,组织多学科综合的研究团队,发动一些对中国传统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原理结合感兴趣,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专家一起推动科学系统的大综合。为让它更有效地孵化第二代科学综合学科,并成为未来科学发展的新群落、新的增长点而打基础。

   

重要意义     

1、科学意义:科学是人的认识对自然规律的反映,对自然规律的揭示。而自然界是一个逐级组建综合的统一系统,科学必然也是一个可以逐级组建综合统一的理论系统。探讨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体化的生态学原理,将更有效地促进科学系统还原为一个整体,更好地揭示自然界生物生态运动规律的统一性。在现代科学系统从新的分化又走向新的综合的历史进程中建立的广义生态学理论系统,不是要取代一切学科分支,而是要实现各学科分支的科学理论兼容和联网,使各学科终端更有效地共享科学整体的资源。它将可有效地减少学科偏见,谋求科学的共识,以便尽可能地凝聚科学整体的力量去化解人类社会日趋复杂的生态矛盾。

将社会科学演绎为较高级的自然科学。它将可以更有效地揭示社会运动的自然规律统一性,更有效地利用自然科学的科学理论资源加快社会科学的发展。

在广义生态学原理基础上建立新的科学分化系统,将可以更有效地揭示跨学科系统、自然复杂系统动态的、模糊的、长期持续的自然规律。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可促使中国科学基础理论创新顺应科学发展潮流,兼容东西科学系统的资源,顺应社会科学自然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一体化,科学系统生态化等未来科学发展的大趋势,更快抢占理论新高地。

2、社会意义:我们生长在一个生态科学资源特别深厚的国度,我们又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学习和引进、发展了现代生态学,中国科学界有责任、也更有思想理论资源来推动现代科学系统实现新的综合统一。在人类社会有机体中,社会行为的误区往往来自社会思维的偏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离是导致人与环境生态关系恶化的思想根源。因此,实现科学系统的综合是化解生态危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开发科学理论综合的学科,才有可能开发科学综合的课程,才能更有效地建立综合的教育系统,加快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适应未来科学进一步综合发展的新时代。

3、经济意义:该课题主要是基础理论研究,它的经济意义将通过构建在其基础上的综合理论学科和综合应用技术来更直接体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61739-1102536.html

上一篇:3-1 应征科技难题:地球景观生态陨击成因研究
下一篇:3-1补充资料 回忆:探索地球大规模陨击遗迹的部分经历
收藏 IP: 113.71.13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4: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