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heng22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heng229

博文

第二十二章 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

已有 2337 次阅读 2015-10-12 11:4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第二十二章 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

    研究生毕业以后都在从事什么工作呢?可以十分肯定的告诉大家,他们毕业以后干什么工作的都有,各行各业里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并不局限于科研事业。

    不论是硕士、博士还是博士后,基本上工作方向的首选都是继续从事科学研究,这是因为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爱,不忍舍弃自己一直不遗余力追求着的科研梦。继续从事科学研究的方式主要有继续深造和正式入职两种。继续深造指的是升学,硕士研究生升级为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继续读博士后,博士后出站再申请一个新的博士后。由于他们还是以同样的身份留在了科研行业里,虽然可能换了科研地点,例如更换了就读的课题组、学校甚至国家,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也没有太大改变,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毕业生另一种继续从事科学研究的方式就是通过科研单位的招聘考核正式入职,例如进入学校或研究所成为大学老师,进入政府或企业的科研部门成为工程师等。这类同学毕业后的工作状态基本上分为两类:从事科研探索性工作和不从事科研探索性工作。先说说大学和研究所的情况,虽然名字上都称为科研机构,但科研机构之间的硬件设施水平差距非常大,并不是国内所有的科研机构都有足够的硬件设施支撑他们的科研人员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例如一个检测设备,在最好的科研单位里可能有很多台,基本保证每一个同学都可以随时使用这种设备,这种设备24小时开机,同学们有了样品立刻就能拿去检测,知道检测结果后接着就可以根据已有的检测结果进行下一步实验,实验进展当然就很快。而有的科研单位根本买不起这种检测设备,如果这个单位里的人想从事必须得使用这种设备的实验的话,通常要把样品拿到有这个设备的单位里检测,来回路上耽误时间,样品送到地方检测也不能马上开始,因为每个科研单位都首先保证自己的导师和同学使用仪器,外来的检测样品要等到空闲时间才能检测,收费还特别昂贵,根本不可能检测很多样品,获得大量检测数据,这样一来工作效率就大大降低了。一个检测数据的获得在硬件实力强的单位可能半小时就得到了,实力不强的科研单位到处使用别人的仪器,可能一个星期或一个月才能拿到数据。如果进入这样硬件实力不强、科研资金不足的单位,虽然名义上称为科研人员,但基本上很难顺利开展实验,也不能获得优秀的科研成果。而且这些科研单位的研究生招生名额也比较少,没有研究生的协助,导师也不容易开展实验。所以这些资金不雄厚的科研单位里的科研人员的工作重心只是教学,给本科和专科同学上课教授书本知识,无法真正开展科学研究。但这些科研人员并非不优秀,他们很多人都是国内外知名课题组里的优秀毕业生,但他们失去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有的研究方向全世界只有几个课题组有实力开展,一旦研究生毕业后离开自己原来的课题组,他们就立刻由才华横溢变成了平淡无奇,这并不是他们的错。因此很多出国留学回来,在名校知名课题组待过的海归人才一旦没有进入国内一流科研单位,只能进入硬件水平低一点的科研单位的话,他们的表现很多都不如一直在国内的导师好,因为他们当研究生时所使用的仪器和药品在入职的单位里根本买不起,他们的优势也发挥不出来,反而一直在国内的导师们成果要好一些,因为他们开展着和本单位硬件设施更配套的科学研究。失去了平台,就没有成果,没有成果,就得不到科研基金,没有科研基金,还是无法建立高水平的平台,这个怪圈不断的顺环往复,很难打破。如果能大力扶持硬件水平还比较低的科研单位,充分发挥那里面每一个人的科研潜能,肯定能使科研水平登上一个大台阶,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进入政府或企业的科研机构的毕业生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如果说大学和研究所的导师从本质上可以把他们的工作分为科学探索和教书育人的话,政府和企业里的科研人员则可以用科学探索和具体操作来划分。其实真正从事科研探索的社会单位是很少的,因为科研探索并不能保证一定会有收益。比如前面讲过的那个生产某种新药品的例子,可能投入了很多钱最后没有创造出任何新药品,所有投入都血本无归。大学和科研机构有国家的全力支持,他们在设计实验时基本不考虑成本与收益比例问题,做起实验来毫无顾忌,可以大把大把花钱。而社会单位,比如某药厂,一次巨大的探索性投入如果没有收益的话可能会导致他们资金链断裂,这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谁也不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特别是资金不雄厚的企业,他们要赚钱,自己探索远远比不上购买已有药品的合成技术,即使再贵也有赚回来的那一天。所以他们招聘科研人员的主要目的是让科研人员创造现实价值,他们招聘科研人员时虽然也规定了应聘者必须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甚至必须有出国留学经历等,那只是考核方式,应聘者一旦入职却不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了。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完成一些生产制造、分析检测等可以根据已有的、非常具体的步骤进行的操作性工作,例如进入某药厂合成工艺上非常成熟的药品,在检测部门操作检测仪器获得检测数据。这些工作非常有意义,可以直接贡献出实实在在的价值,研究生们在读研过程中做过大量的实验,已经具备了很多操作技能,工作起来也往往得心应手,幸福指数比在原来科研课题组里做实验要高一些,因为至少不用天天被发文章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从研究生的艰苦奋斗中解脱出来以后,至少在工作的前几年,一般都心情不错,收入上也比读研的时候更多了,能找到待遇好一点的这类工作对研究生来说其实是很不错的。

    其实很多研究生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和自己喜欢的科研事业告别。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高学历的学生越来越多,科研机构是不可能接收所有的研究生的,这也使得很多接受过正规训练的研究生找不到发挥自己能力的岗位。他们可能因为有高学历找到了高收入的工作,但不再从事科学研究,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是需要花费巨大的投入的,而一个研究生毕业后很可能只是做着一些不具备科研素质就能够从事的工作,这里并不是说那样的工作不好,而是那些工作不会发挥研究生的特长。这就好比本来因为缺少厨师而投入了巨大的资本培养了很多厨师,但这些厨师学到手艺以后却去开车当司机了,还是没有弥补厨师行业的空缺,做出厨师应该做出的贡献,提供美味的食物,然后还得继续投资培养更多厨师。读到这里应该明白了,我们整个社会实际上对研究生的需求量巨大,需要科研部门做出贡献,提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科研这个工具如果用好了,完全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心脏”,科技进步了,产品自然有竞争力,利润高,人民就获利多,生活水平高。但我们没有合理的接收这些研究生的机制,这样的资源被随意浪费了,他们学习了科学研究的各种技能,最后只是为了一纸毕业证,去做没有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的本科生或者高中生就能做的工作,不仅浪费自己的能力,还压缩了别人的生存空间,而且他们不一定能在那个岗位上比人家做的更好,因为那些岗位需要别的技能,而研究生不一定具备。在研究生招生数量上应该有一个严格的控制,不能人满为患无处安身,在研究方向的制定上也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接收需求,真正培养急需的人才。我们要在各行各业,哪怕是小企业里建立研究机构,给他们发挥特长的平台,使这些研究生学有所用。如果短时间内不能建立这样的机制,就大幅度缩减接收研究生的数量,不要再培养这么多的研究生了。说到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更基础的问题:不论中小学、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我们的具体目标是否合理以及为实现目标所做出的行动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54112-927559.html

上一篇:第二十一章 科学研究需要快乐
下一篇:第二十三章 现在和未来的精确把握
收藏 IP: 124.64.239.*|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