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对元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dy7777 科学,自然与人生.Tel:13893660097; qq:156797555;

博文

中美关系往何处去

已有 2392 次阅读 2015-6-8 23:22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politics

中美关系发展到如今,只有2条路可走,要么任凭关系恶化,要么改善关系。而前一选项所造成的后果是中国所不能承受的:美国掌控着全球的局势,他现在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强国,可以调动很多资源及力量来对抗中国。他有众多的同盟国,可以联合东南亚、澳洲、南亚次大陆合纵以抗中;可以切断南海的海峡要道;可以发动贸易战;可以制裁;可以携联合国谴责;甚至可以派航母、侦察机直接到中国领空领地挑衅直至轰炸,其实他已经这么做过,现在仍然在这么做!我们不要忘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还有横亘在台湾海峡之间的美国第七舰队,以及其在朝鲜半岛、菲律宾、日本、新加坡及澳大利亚所布置的海外驻军及军事基地,早已将中国围得水泄不通,形成了三道岛链,目的就是要将中国封死在自己的国土上,不能越雷池一步。

所以,中国现在绝对不能和美国发生正面冲突的,因为美国的实力现在仍然如日中天,孤独求败;何况我们有很多的根本性利益问题需要中美合作才能解决: 台海统一,朝鲜问题,以及中国和众多邻国的边界纠纷,中国在世界范围的经济投资及战略,这些问题非常棘手,既然在70年前解决不了,那么现在没有美国的支持就更加解决不了。所以,出路只有一条,中美关系不仅不能恶化,反而要改善,甚至达到战略合作伙伴,唯有此,中国的切身核心利益才能得到保障与尊重。因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冷静客观分析一下,美国于中国是二战同盟国,帮助中国抗日,期间对华援助,缅甸战场开辟及飞虎队的后方航线,至今仍然传为佳话。还有帮助中国的科技、教育、现代化发展,直至加入世贸组织,都有美国的作用。更不用说现今千万的在美留学生及在华外教、专家及志愿者,可以说中美之间已经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反观日本、俄罗斯,前者发动侵华战争,使历史的仇恨深深弥漫于二国人民间,久久不能散去;而后者,掠去我中华大好河山1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谈何友好?相反,美国没有占有中国一寸土地,因此,绝大多数国人对美国是有好感的,因为我们的文化强调他人滴水之恩,我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迫使日本制定和平宪法,不许其拥有军队,断绝其发动战争的根基;同时,美苏对抗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带来了和平发展时机;所以,中美俄是最重要的国际关系,美国与现在的俄罗斯各为世界的2极,他们旗鼓相当,军力平衡。所以其长期的关系必定是相互竞争,防范。当然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作用就愈显突出,因为中国不但是军事大国,而且经济、政治影响力远非俄罗斯能比。由此,中美关系就是国际最为重要关键的因素了。

但是我们需要把握好这种关系,不冲突,不对抗,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因为中美之间没有本质的利益冲突,相反,我们的领土主张,美国是不反对的。因此,只要我们的关系健康发展,那么最大的受惠无疑是中华民族;但是,横亘在中美之间的到底是什么阻隔呢?无非就是意识形态、价值观!那么,解决之道很简单,我们不能改变世界,只能顺应潮流,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我们要深刻反省,我们曾执拗于意识形态,自我陶醉,可是门户开放之后,发现世界变化之快,所以我们要吸收世界一切先进文化,穷则思变,奋起直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首先,我们要宣传我们自身,中华民族承受了那么多苦难,屈辱,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那么渴望自由、和平与尊重,正如obama 总统最近所说的,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民勤劳,没有人能阻止他的崛起。是啊,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时代一去不返,尔今迈步从头越,我们终于可以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之林了。但是,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没有侵略的基因,我们不会称霸世界,更不会欺凌弱小。就如基辛格博士所言,我们只是关注我们自身的利益。其次,就是我们要图新求变,我们已经通过改革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为何不更进一步,将二次变革深入下去呢。我们有13亿人民,他们勤劳善良,我们要相信他们,因为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认真研究美国成功的经验,他们的制度保证了其发展壮大。那么我们何不学习呢?若墨守成规,那只有死路一条;而勇于革新,那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因此,形式已经非常明朗,出路只有一条,剩下的问题就是看我们是否有这样的决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5300-896554.html

上一篇:中美大冲撞
下一篇:中美俄的核实力旗鼓相当 平起平坐
收藏 IP: 61.178.69.*| 热度|

1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