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怎么想到这样一句话,于是便把它作为一个题目想随便写几句话。
中国知识分子大抵就是古代的“士”,中国“士人”的崛起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士有独立精神和独立思想,所以那时候会有百家争鸣;士人依靠知识而谋生,所以不论是孔子周游列国还是苏秦张仪合纵连横,所凭借的都是自己的精神和思想。独立精神和独立思想造就了独立人格,所以看孟子与梁惠王对话,表达他的民贵君轻思想,那口气俨然就是教训的口吻,一派“帝王师”的架势。
说到底中国古代士人还是很有理想的,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说这样显得比较高调,那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何?学学庄子老子,修心养性,回归本心,不随波逐流也很好。俺最推崇的是陶渊明那种,他想当官便去谋个参军县令的干干,发现自己不适合官场也不能同流合污,便辞官而去搞几亩薄田种种,弄几坛老酒喝喝,采采菊花,看看南山,吹吹牛皮,写写诗歌。朱熹讲陶渊明“负气,又好名”,这话说得原本没错。马斯洛讲到人的需求层级,自我实现这点想来陶师傅也是需要的啊。通过自己的知识和个性化努力搞点名气也没有错的,他又没有拉帮结派拍马逢迎。江州前后两任刺史檀道济和王弘,那可都是权倾天下的人物,手上掌管天下几近一半兵马比如今的大军区司令还牛逼。那又怎么样你要来拜会我,对不起咱隐逸草民不接见达官贵人。听说还带了许多银子和老酒,那好吧银子拿回去老酒且留下,就放在十字路口,等你离开了俺再去拿。他无非是找到一种自我实现的个性化方式而已,所以陶渊明这老师傅首先不是一个诗人,他是一个独立知识分子的精神范本,先是在生活中把自己涵养成诗,写下的都是人格的焕发。知识分子做人做到这个份上,那种风骨只能是令人啧啧啧了。
为什么能这样?还得要归结到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独立人格,要归结到独立思想和坚持的信念吧。孔子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采纳他的意见,一国不行,就到他国,困顿饥饿,在所不辞,明明四处碰壁,“道不行吾将乘桴浮于海”,还是不妥协。这种精神很伟大,他要求见用的首先是自己的主张而不一定是本人,所以决不放弃自己的学说来迎合在位者。孟子对这种精神的解释是:“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只有士才具有这种穷困潦倒而不改其理想的精神。想到了纵横家苏秦,史书说他“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媵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后来喜欢用道德和政治尺度的说他没有政治理想,批评其可以朝秦暮楚,其实这也是士人奉行其知识价值的一种体现。不论是秦还是楚,统一六国都是趋势,苏秦无非是顺应趋势想成就大事而已。
这哪有一点儿像是当今文人在权贵面前的曲意迎合?偶尔看周瑞金先生文章,说到特殊利益集团是“强势权力精英”和“强势资本精英”合谋,其实当今知识阶层在某种意义上也已进入特殊利益集团,成为与特殊利益集团同盟乃至于共为一体的“强势知识精英”。斯文扫地,士风不存。还会不会再有那种“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质?
“知识分子”大家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418-413817.html
上一篇:
诗词二首禅寺觅归且寻梅下一篇:
陶渊明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