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赞成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用SCI影响因子进行绩效评价,但不赞成对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及教师单纯用SCI影响因子进行绩效评价,前者应纳入专利授权、成果转让、产品效益等量化指标,后者应纳入教学工作量及教学成果等量化指标。
我不反对在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中以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划线,我认为一般研究生毕业只需提供学位论文即可,而要申请奖学金或成为优秀研究生就必须发表高水平论文。因此,我给本校即将出台的《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投了赞成票。
细则中规定,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SCI论文且影响因子在2.0以上;或以前二名作者公开发表SCI论文且影响因子在3.0以上;或以前三名作者公开发表SCI论文且影响因子在4.0以上的,不受其他条件限制,直接按一等奖等级评定。
至于以上按影响因子划线是否合理则应另当别论。只论杂志不看其他,实在是一种既省时又省力的“懒”办法,因为我们完全不用动脑子直接拿来就成。不过,“好评”杂志可以发“烂”论文,“差评”杂志也发表过“棒”论文。可是,如何判断论文是“烂”还是“棒”,在短期内是很难操作的。
比如,有人建议按论文发表后一年内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评价其影响力。如果引用次数超过了杂志的影响因子,就表明论文为杂志“出了力”,否则就是“拖后腿”。我觉得这样做不尽合理,因为有些理论成果并不一定能“立竿见影”地获得公认,何况要等到研究生毕业一年后,才来评价他们发表的论文水平高低,并决定是否给予奖励,那“黄花菜都凉了”!
不过,上述做法用于评价科研人员的论文水平似乎具有可操作性,只不过可以把评价年限由一年延长到3年或5年。假如论文为杂志做了“贡献”,其多出影响因子的引用次数就可以作为双倍奖励的依据,不多不少只给一倍奖励,少于影响因子就不奖(罚就不必了)。
比如,一篇3年或5年前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的引用次数超出影响因子,可以评为优秀档次;引用次数等于影响因子,可以评为良好档次;引用次数不及影响因子,就勉强评为及格吧!如果连一次引用都没有,那就只能评为不及格了。
总之,科研奖励以量化指标为依据值得鼓励,但究竟应该如何制定奖励标准,我也没有太多良策。我的担忧是,大多数中文期刊连研究生们都看不起,随着“SCI崇拜”之风愈演愈烈,它们恐怕是难以为继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8: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