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完美的残缺

已有 3022 次阅读 2018-5-7 08:31 |个人分类:艺术|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常去方所(它的定义便是“常住”),却只是给一个小朋友买过一本“扑克装”爱丽丝(好像是台湾版的,大陆没出过),感觉就像老去人家馆子闻香却连一小碗凉粉都不买。前几天遇到两本“罕见”的英文书,就买下了。其中一本,Rendez-Vous with ArtThames & Hudson Publishers, 2014),是大都会博物馆老馆长 Philippe de Montebello1977-2008在任)与艺术评论家 Martin Gayford 的对话。书名的法语词儿不仅纪念了老馆长的家乡,大概还暗示艺术有法国味儿。

  开篇从一张破缺的脸说起,是古埃及(约1340s, BC)公主或王后的脸,老馆长夸她是世界文明之宝(one of the greatest works ...in the world, of any civilization)。我才发现艺术家的眼光似乎偏爱残缺的美,如卢浮宫三宝,有两样都是残缺的。

9aef4df034b444a2a588dd87d6d83214_th.jpeg

     Fragment of a Queen’s Face

  看见残缺,最容易想象它完整的样子。如米罗的维纳斯,好多人玩儿“复原”,但还原的样子不论多好,看起来都是无趣,像五花八门的红楼梦续书一样。虽然还原是有趣的拼图游戏,但已经与原来的作品无关了。时间留下的残缺本身就是艺术,就是历史,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老馆长就说,他看那唇,从不去想原来的脸是什么样子。就算找到她的脸了,他也未必激动,他只专注眼前的完美(I am so focused, so absorbed and captivated by the perfection of what is there.

    老馆长不玩儿拼图,评论家却可以联想。Martin就从似笑非笑的黄碧玉唇想起大明星Mae West以及无聊的达利根据Mae的唇做的红沙发(达利作品来太古里展览时,我还在复制品上坐过)。

    Philippe的凝视与Martin的联想可以融合,但这会儿我想强调它们的分离,就像科学萌芽时期将物与我分离。分离才能各尽其妙;融合,特别是肤浅的融合,也就跟走马观花一个节奏了。 

mae-west-lips-sofa.jpg

Mae West's Lips Sofa by Dali, 193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1112712.html

上一篇:过宽窄巷
下一篇:变味儿的苹果:科学史上的误会
收藏 IP: 210.75.233.*| 热度|

3 刘全慧 钟炳 王春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2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