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xiaojie09 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博文

越过冰冻期 精选

已有 4516 次阅读 2010-6-30 20:23 |个人分类:成长天地|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掌握了一个新词语,叫做冰冻期,是针对琴童而言的。本词语最初来自于欣然的琵琶老师,后来发现这个词语非常形象:琴童在练琴初期无论兴趣如何浓厚,进入一个阶断开始枯燥的训练,于是兴趣减少,疲惫渐多,即使朗朗这样的钢琴天才也有这样的阶段;而冰冻则意味着冰层下面也许是火焰,意味着未来会有融化之际。

欣然的冰冻期特点是:每天能够练琴,时间不长,基本上是任务,用老师的话说就是没有动脑子,只是活动了手指而已。现在看来这样的阶段往往发生在弹琴一、两年后,孩子达到一定的程度,但从技术上有更高的要求才能完成新的任务时。如果练琴时间不够,手指不灵活,自然也很难有进展,于是困难异常凸显,孩子也有很强的挫败感。这个阶段是非常的大考验,无论对孩子、家长还是老师而言。

如何顺利、快速度过冰冻期,如何避免冰冻期成为永久的冰层便是摆在琴童父母、老师和孩子面前的一道难题。对此想做一个总结,一是因为欣然也进入这样一个冰冻期,正在走出中;二是也想鼓励自己,用更平和的心态帮助孩子。

1)重视启蒙。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情况,因人而异。欣然多数练琴靠自己,虽然爸爸妈妈会陪着上课,但课后的练习全靠自己;因为启蒙第一年老师的教授方法有问题,让欣然走了很长的一段弯路;等换到刘老师那里时,每天都在改毛病,几乎一年的时间都在纠正错误、改正弹琴习惯中度过。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非常大的一个考验,现在想来都有些后怕,因为这个考验实在有些巨大。因此,初期的启蒙阶段择师很重要。一个好的老师、正确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也会为孩子冰冻期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问题。

2)协同作战。冰冻期一般孩子出现厌倦和畏难情绪,此时如若站在孩子对面,一味指责和批评只能增加孩子的负担、烦恼。孩子学到这个阶段很多人生道理往往都懂得,自己的问题也知晓,只是尚未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所在,正体会着机械重复性劳动所带来的烦躁,正确方向落实到行动上仍有困难,可以说此刻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如何帮助孩子战胜那个有些懒惰、松散的自己呢?

首先,帮助孩子正视困难。正视困难一方面是平心静气让孩子主动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看现在存在的技术问题是因为练习不够造成的,还是目前手指小、力量不够等暂时性困难造成的;另一方面要让孩子知道这种困难、阶段和情绪也是正常的,即使是钢琴天才或者神童也会有这样的一个阶段,关键是如何战胜另一个自己。

其实,是要有一个克服困难的方案。问题找出后,接下来便是让孩子参与,请老师帮助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克服现阶段的问题:如果是技术上的,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单项训练,逐点攻克;如果是年龄阶段或自身条件造成,可以请老师帮助寻找一些经验,如何通过训练增强或者短期内是否可有替代方案。这些做法让孩子一方面可以得到有效锻炼,同时也能感受到来自周围的理解,增强信心。

第三,增加一些有乐趣的练习。任何乐器的学习和训练都有一个反复练习、枯燥的过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弹奏出更美妙的音乐、身心愉悦。因此,在冰冻期,不妨请老师刻意增加一点孩子感兴趣的练习,既可以保持同步进行,又能调节心情。比如,可选择孩子熟悉的、欢快的乐曲进行同步练习,可以适当在需要的环节参加一些活动;可以去观摩更高一级的孩子上课,同样可以去观摩类似阶段孩子的上课,让孩子自己去感受、比较。

第四,适当的引导。这个过程最大的对手是自己。解铃还须系铃人,必须要孩子从内心有这个意识和要求。而这个阶段的意义更在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坚持的作风。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去引导孩子,让孩子知道克服困难不仅仅不要决心,更需要毅力,要通过毅力战胜那个退缩的自己。实际上孩子们学到这个阶段内心也不会轻易放弃,只是需要借助一点外力战胜自己。

3)严格要求。这个过程教学目标和侧重点作调整,但要求不能降低,包括完成作业的时间、质量。与孩子平等交流,确认一个合适节奏下的要求,仅跟着是认真执行。因为逐步的学习过程中,技术上的难题需要不断练习去克服,标准的动作和坚持的练习才能保证随后的学习顺利进行。放慢脚步只是将节奏放慢,并不是降低要求,严格要求也是为了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是让孩子受益终身的。

任何一项活动深入学习都会有一个枯燥的阶段,这个阶段顺利越过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积累,越来越可以带着欣赏音乐作品的心态去练习、演奏,那就是冰冻期之后的春暖花开之际。

学习音乐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相信十年后他们长大了,会为他们曾经的坚持庆幸,也会终身受益于这种坚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600-340156.html

上一篇:准球迷
下一篇:今夜无球
收藏 IP: .*| 热度|

1 刘玉仙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6: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