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科学轻风,汲智慧甘露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aninelotus 有风来兮抚我长发;有雨飘兮沐我花容;星兮月兮寰宇美兮!

博文

有一辆1号车

已有 3869 次阅读 2011-5-30 11:02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终于到了别人认为很老很老的年龄了,自己也感到有一种“保守落后”的情绪开始在自己的体内滋生。所以,决定去参加驾照学习。每天在无边的天空之下,上车,下车,等待,再上车,再下车......教练们驾车技术相当excellent,但是,他们没有学过教学法,常常脏话连篇,不具耐心。再加上还有另一边的工作也不能怠慢,所以,这些日子的生活很是忙碌不堪。
 
       从讲台上跌落至“人之徒弟”,不能说不是一件富有收获的事情。如今是一个“教育”大泛滥的时代,人人都谈教育,人人诟病教育。可惜,没有人认真意识一下,我们这些教练们,其实也是在“教育”,可社会把它们商业化了,似乎这只是一个“交钱拿驾照”的过程。学员每天想的是考试通过拿到驾照,教练计较的又是通过率。大家在这段时间内想的不是拿了驾照之后独自上路的日子。
 
        然而,我接受了教训。这个教训被我扩大一下,那就是------任何浮躁的急功近利都会付出相当的代价,只不过不一定代价的付出就在眼前而已。先展示一下我的“伤疤”。
 
       教练车上有十八至二十人,分成两批,分别在上午和下午练车。由于贪恋备课和科研工作,我从来都是按照自己的划分去练车的,就算教练暗示我可以做机动人员,有时间就去“加塞”,我也没有这样积极主动。不过我在场时都非常认真,可是,因为人多的缘故,一个下午只能上车练四至五次。关于倒库移库,我是练习不够好的。教练讲明了方法,大家就上车操作。不犯错误的就是练得好的。而我常常犯错误,我犯错误是因为我想搞清楚前轮与后轮以及方向盘之间的旋转关系,结果,在开始的七天中,我一直分不清楚左右手!考练前一天的晚上,我上网查看转向理论,自己动手画了“流程图”和走向,所以,考练时我总共上了五把,都做得很到位。教练大为高兴,同学都问我何以突飞猛进。所以,我的桩考成绩不错。
       回家默默总结了一下,害怕被批评所以不敢犯错,把疑问藏起来,在“正确”中摸索,实在是事倍功半的耗损。那么,我当老师,不但应该考虑到学生“无知愚昧”的合理性,而且还应该考虑他们无知愚昧背后的疑问是什么。
 
       到二科的路考,遇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因为桩考是最难的,考过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路考几项都练得没有什么问题,所以觉得考过去是没有问题的。进考场前,教练交代,车管所的车有好有坏,有一辆1号车必须注意,一档带速上不了坡道,必须踩一下油门。教练说得很轻松,我也觉得没问题。
       虽然觉得不一定1号车就是我抽的,然而侥幸一般绕不过我,1号车果然是我的。上车我就傻眼了-------它哪里是只需要油门啊?!转向把手是基本没有的,只有一点点突起,方向盘基本好像怎么都打不正!考官把电脑系统整理好之后,让我“开走”。因为怕它老人家熄火,我就慢慢抬起离合,可是,纹丝不动。考官说,给点油。偶踩了一下离合,一下“开窜”,并且边走边抖。而我此时,用尽力气抓着方向盘控制行驶方向。一边在心里绝望“我实在是太过养尊处优了,以至于不知道‘比较破的车’是什么样子!”过了单边桥是一个拐弯,我真怕它掉下路基,好在没有。再过了路障。我抽的考项是s弯道,小心翼翼读了卡,考试开始。可是那里有一点点坡道,只有带速它不怎么走了,于是边打方向边给油,在我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它暴躁地跳动着,摇晃着,冲出弯道冲下路基,在我急踩刹车的同时电脑系统有优美男生冷静的声音“考试失败,请把车开回起点”。
 
       考试失败不是大事。我这个“塞翁”终于明白自己离实践有多么遥远。知道“破烂”这个词,十分简单,要想对破烂的程度和效果有概念,则必须接受“1号车”的考验。考验失败,说明不但认识不够,还说明应急能力不够,心理坚定度不够。
       而且,过后才了解到,我们练习用的车,考桩考用的车,都是学校驾校买的新车。看来,用了好的,反而把自己给“宠坏了”。
       由是,1号车便成为永远的车!让我们从养尊处优的地段跌下来,不但明白对面的情况,而且反思自我素质的缺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594-449485.html

上一篇:原生态丹霞
下一篇:纯 洁
收藏 IP: 61.178.176.*| 热度|

4 刘艳红 陈湘明 武夷山 徐东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