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科学轻风,汲智慧甘露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aninelotus 有风来兮抚我长发;有雨飘兮沐我花容;星兮月兮寰宇美兮!

博文

远方在哪里 精选

已有 5404 次阅读 2021-10-16 09:53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远方在哪里

---读葛剑雄《四极日记》 读中感

文/蓝莲花瓣

昨天中午去了一个烤饼店,本来是去买她家的烤饼的,看到女店主蒸得很漂亮的花馍馍,立即被诱惑买了一个。昨天下午饭间,就赶紧品尝了,发现真是美味,在馍馍群里,它算是既有姿色又有内涵的了。仔细研究了一番,觉得可能是没有能力做出这样的它来,而对于爱做馍馍的我来说,它算不算是“我的馍馍的远方”?


很久以来,“远方”在我的意识里,就是离开我所在的地方很远的距离,它是一种地理位置,或者是巨大一点的距离和空间。


但在葛剑雄《四极日记》的封底上有一段话,却让我发现,远方还有更深的内涵。很有意思,那段话也是关于远方的:这里有四句关于远方的诗/一句种在树下,长给没有护照的万物/一句送给夜莺,唱给没有国籍的四季/一句煮酒喝下/剩下一句,藏在旅行的路上/等着你,与未曾发现的自己相遇


我拿起这本书,读得相当困难。它不是故事,没有宏大的叙事。就是用平实的文字记录他的西藏阿里之行和南极之行(我目前读到这里,还有他的北极之行和乞力马扎罗之行)。并且,在读的过程中,我还能够感觉到,他是在尽量用白描的手法,尽量地把自己个人的思想和感情减少到少的程度,以这样的表现,是真正的日记。但是我读书的心,并不是很平静,不像是阿里,也不像是南极。


然而,去阿里和南极需要夸大吗?需要宏大的叙事吗?能够而且敢于激动得以至于激情满怀吗?都不能行。在这两个地方,能去是一种福分,能去而且能够活着回来,是一种超常的能力,这个能力就包括了你得抑制住自己的激动,才能够冷静地、科学地保持体力和经历,保全自己的生命。所以,这本书中,每一篇短短的日记,都有很多的信息,包括衣食住行,自然环境和人的活动......


和他同行的人们,他们都是去了远方的,世界屋脊和遥远的南极。而在这样的远方,诗情画意不是主角,如何行走,如何吃饭,如何睡觉和休息,如何避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细小、最繁琐的生活小事,才是他们在远方的主角。那么,这一切,是不是远方的内涵呢?如果是,远方又代表着什么?


把时钟往回拨,最初的中华民族,最初的人类,那些地球的拓荒者,黄帝和炎帝的部落,阿里地区的古格王国,它们都在远方存在过,完成生存和种族延续的任务。是不是面对洪荒,开拓洪荒,就是走向远方呢?


在本书的《阿里记行》中,旅行的起因和准备,高原反应,高原的星空,极端变化的气温,古老的寺庙,壁画,雪山,沙漠,洪水,废墟,札达县的人口和生活条件,作者感想的片言只语.....无一不是日记的内容。这样的文字好像是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功能,阿里地区是远方,古老的古格文化是远方,而他们这一群人,也是该是远方,因为他们正在“远方”,与“远方”融为一体了。


在本书的《南极记行》里,有一个更加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每篇日记都充满了“人们”的活动,那些细致入微的生活的细节,而这些细节里深埋着的,是在那里生存下来的前提条件。说是日记,更像是具有科学性的观察和记录。阿里是荒原吗,南极是荒原吗?它们是谁的荒原呢?而人,去了那里,在那里安顿下来,尽量安顿下来。人们,是要开拓荒原、改变荒原,还是,认识荒原,然后与荒原融为一体、共同存在呢?在南极海豹保护的国际条约生效之后,答案一定是后者。那么,在南极的人,就是南极的一份子,人在那里怎么生存,就如同帝企鹅和海豹们如何生存一样,是很客观的一件事情。


那么,他们在南极和他们在阿里一样,他们自己也是“远方”。当他们回到上海,北京,我们在兰州和张掖,这些地方,是曾经的“远方”。远方不但跟距离有关,跟空间有关,远方还更时间有关。更加重要的是,“远方”一定与生命有关,与人有关。没有生命,谁会唱一首“远方”的歌?谁会写一首“远方”的诗?


远方在哪里?遥远的远方在哪里?秋天,该是冬天的远方吧,在寂静寒冷中等待着,像是开拓时间的洪荒,一点点积累,一段段行走,走到了秋天。那被种在树下的远方,正在朝霞中舒展着枝叶,唱出了哗啦啦的歌声。而我们,我们的远方在哪里呢?青年是童年的远方?中年是儿童的远方?老年是幼儿的远方?或者不止这些,成长是蒙昧的远方,认识是不认识的远方,懂得是不懂的远方,爱是不爱的远方。


所有我们走过的路,路的尽头就是我们的远方,在那里,我们将和在远方的自己,相遇,相拥,相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594-1308145.html

上一篇:青花瓷
下一篇:生活是连续函数
收藏 IP: 60.165.143.*| 热度|

14 尤明庆 晏成和 郑永军 武夷山 李宏翰 李学宽 黄永义 王启云 孙颉 李丽莉 冯兆东 宁利中 徐耀 刘旭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