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科学轻风,汲智慧甘露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aninelotus 有风来兮抚我长发;有雨飘兮沐我花容;星兮月兮寰宇美兮!

博文

拓荒者笔记:亦花亦草 精选

已有 5409 次阅读 2021-1-18 22:27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拓荒者笔记:亦花亦草

文/蓝莲花瓣

我的教学日记

1. 我们都是拓荒者


一直以来,我都存在着一种错觉。我认为,做为一个现代人,自己是很富有的。这种富有是基于人类社会已经发展了这么久,我是生活在远离蛮荒的文明社会之中,更进一步,我认为目前是一种高度文明的社会生活。因而,我以为许许多多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有前人的开拓和积淀,而自己只要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加固和发展就相当地优秀了。只要这样,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也会由此而更加宏伟。


但是,当我进入真正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之中时,总是会发现很多问题。如果事物以问题存在,则常常意味着它是没有参照的空白,并没有现成的解决思路和解决办法拿来套用。这样的空白需要人们就像是拓荒者一样,找到面对的方法,然后去实行,而自己呢,压根不知道这种实行的结果是怎样的。虽然勇敢面对问题要远远好过逃避问题,发现问题要好于稀里糊涂地应付差事,但这种不能预期的解决结果实质上还是带来了面临挑战的恐慌。当然,这也是人世间的事情充满了深刻意思的一个原因------挑战也就意味着机遇。


长期以来我都以为教育是一个按部就班、四平八稳的行业,我自己也可以是一个不需要特别具有创新精神和思维的教师。我以为要我教给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够写在教科书上的知识体系都是经过多少年实践检验、比较完善和认为正确的、逻辑自洽的理论,因而,我只要沉默寡言地做好这一件传授知识的工作就可以了。


然而,在这多少年来,人们对教育的关注、褒贬,甚至是为之焦虑,在多次阅读各种言论的文章之后,我突然发现教育行业,其实是要求它的从业者去做一群先行者和拓荒者的,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时代。虽然我们要教授的知识文化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在较短的时间里发生很大的改变。但是要接受我们教育的对象们,是在动态成长中的。


无论从宇宙学、社会学,还是人类学角度来看,整个世界都在演化。人当然也在演化,而且人一定要在社会生活中演化。那么,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会在人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上留下无法剔除的痕迹。这一点,在很久以前的社会中体现并不是很明显,因为几代人甚至生活在同一个社会时代,人们受到的社会生活对人产生的影响是基本相同的、稳定的。而我们目前的处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由此导致社会生活的改变很快,也很大。这就使得代际鸿沟产生了,上一代和下一代受到的社会影响不相同,观念和意识相差也很大。家长和孩子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由于观念和想法不同,相互理解就很难,发现问题就很多,而这一切,在之前的社会少有参照。


这样,我想,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怎么能不是拓荒者呢?当我在七八十年代成长,在九十年代上大学的时候,中国社会正从传统的农耕社会比较缓慢地改变,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所以,在我的思想观念里,我接受了传统的教育和上进的要求,比如要保持谦虚谨慎,比如必须自强不息,顽强奋斗。而我现在要面对的学生们,是一群零零后,他们是浸泡在饭圈文化中长大的,幸福洁白,任性脆弱。偶像小哥哥小姐姐卖萌就可以圈粉无数,而且粉粉都是脑残,完全为了喜欢不考虑底线和原则。一句话就是孩纸们的潜意识里是相信清白的任性的。


这都是我完全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一些观念,我也从来不会真正喜欢那些红嘴唇、白脸蛋的偶像小哥哥和小姐姐们。而对于他们呢,我这样的老师,应该像是一个老古董,我们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当我面对着我一无所知的他们,要把我想要教授的知识教给他们,还想要把文化的思维传递给他们,我除了成为拓荒者之外,别无选择。


2. 观察的结果


所谓的荒原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你对它一无所知。只有一无所知才会使人恐惧、着急,有巨大的求知欲。这就导致这些年来,在我逐渐发现我和学生渐行渐远的时候,在我发现我不能够理解他们的一些行为的时候,我居然对年轻的他们发生了巨大的好奇。


最开始意识到这件事是在2010年左右,有一次坐在讲台下面听试讲,我指出了台上女生的错误,她就站在那里,掩面而泣。这件事使我非常内疚,也很不解。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我懂得比她多,我应该为她指出不当,而她呢,被老师指错也是合理的啊,怎么会那么难过呢?当然后来这件事我想明白了。她是用了她最大的努力,想要给我最好的结果,却没有被认可,这才是她伤心难过的原因。


后来,到了2015年左右,我发现有些学生来问问题,问的是那个题目要问的是什么而不是问题本身,估计问题本身已经是他们其次的问题。也就是从2015年开始,我才恍然大悟似的意识到,学生们在我的试卷上,常常是惜字如金。就连以前那种答非所问,乱写一通的现象都几乎消失不见了。更为让我抓狂的是,几乎没有一个人能把某道计算题以完美优雅的逻辑推理和层次表达展现在我的试卷上,极个别能把计算题算出来的,一看就是机械式重复记忆,原题讲解中中间省略了的步骤是绝不会出现的,而更多的同学,其实是以跳跃式的公式和步骤来做计算题的。只有选择题和判断题才会显示出比较整洁和正规的卷面来。


到了今年,2020级新生,我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那就是,当学生问我问题时,我要反应好半天------我得费些劲才能弄明白他们想问什么。虽然大家目前都还用着中文,但仿佛我们不在同一个语系,表达方式似乎完全不同了。他们很潮,而我,守着一大堆规范。


这些现象让我逐渐意识到,我的学生们的改变不只是一星半点,而是全局的改变。或者说,多少年来多媒体非辅助教学的使用、素质教育的教材、从小就开始了的一套套做题做卷子,这些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功效,已经使得他们在收集信息,积攒知识点方面有了非常强的能力,所以,他们每个人都表现得很聪明。但是,他们在阅读,在阅读理解,在组织较长的文字表达自己方面,已经是很大的短板。这些短板又更进一步导致了他们的知识碎片化,对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不够。当然,这也使得我们大学老师更加地、在事实上成为了思维的拓荒者,而不是以前所以为的“高等”知识培育和传授者。


3. 他们不需要缴纳智商税


2020年秋冬的这个学期,为了改变学生们不动手写,不组织语言进行逻辑训练的这种现象,我要求他们对我的课程记笔记,并明确期末按照笔记的认真程度判定一部分平时成绩。期末我对自己所带的三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笔记检查,检查笔记是把每个同学叫到我的身边当面检查的。这使得我同时掌握了两种情况,一是他们记笔记的认真程度,二是我把那些上课跟着我的思路在听课、偶尔跟着我听课、基本不怎么听课的人们进行了一个区分。期末考试结束,我也对三个班的卷面成绩和几个特殊题的得分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将这些结果与笔记检查的情况加以对比,收获颇丰。


长期以来,因为担心他们考不及格,大学考试的试题都是机械记忆的原题,很多是例题和作业题,这就使得那些靠死记硬背、并没有学懂弄明白的同学在好好复习之后,得以考试通过。这次考试,我出了一道计算功的题,并不是给学生讲过的原题,但这种类型的题目我是带着学生在黑板上推过的。考试前我一度非常担心,怕他们做不出这道题。


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道题得分大于设置分值一半的人数占比分别是:电子201班76.7%、电气201班69.05%、电气202班82.6%。这就是说,大部分的学生,他们完全可以做到不去死记硬背,他们有着我们必须的基础思维能力。那么,这些年令我们的教学如此疲惫不堪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真的特别想知道那个影响最重大的主要原因。


4. 百分之九十取决于态度


态度,这是一个相当人文的名词。好几年了,网上流传着一个视频,一个汽车司机在遭遇到别车者的无理谩骂时,却微笑着对对方说抱歉,化解了这个矛盾。他的名言就是,人们感觉幸不幸福,10%取决于事情本身,90%取决于人们对于那件事情的态度。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学生们的态度占比是怎样影响着他们这学期的学习的。


在本学期对于班级学习态度的判断,我有三方面的认知。第一就是班级上课的纪律,第二是班级作业的整体情况,第三,是我检查了的笔记。无论这三个方面的哪个判据,三个班的好坏排序是:电子201班、电气201班、电气202班。但在检查笔记时,出现了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就是电气201班的大物笔记做得很认真的人数比例特别高,达到了60.9%,而电子201班则是55.8%,电气202班是43.47%。为此,我担心电气202班考试成绩会很差,然而,并非。


期末考试,按照平均成绩和不及格率来看,电子201班最好,电气202班次之,电气201班最差。这也使得我在几个特别题例的得分分析出现了逆转,即在201班,并不是笔记认真的那些人得高分的比例高,而其他两个班则是这样的。后来我分析了班级的特殊群体:女生。


《人类简史》中说,女子是野果采集者,她们要获取或者取代某人的位置,采取的方法是:散布流言。这从侧面说明了女生天生的一个品质,那就是非常细心,注意细节,因而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要散布的流言散布出去,同时也把自己保护起来。但这样的优秀品质,就注定了大部分女生在逻辑严密、抽象思维和空间架构上不擅长,而这一部分正是男生的强项。所以,我单独把女生挑出来之后进行分析,发现,这三个班的及格人数比例、做功那道“活题”做对的人数比例,都是做笔记认真的那部分人较高。


那么,影响这学期期末最终成绩的最主要因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是他们的学习态度,是他们对待学习、对待大学、对待自己的态度。


5. 影响他们态度的因素


在检查笔记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物上册的第六章,是讲机械振动,按计划只有四个课时。上课时我告诉学生们说,这个内容在考试中占比不大,但在你们专业上这是一个基础。学生们的笔记,都对第六章很费了些笔墨。一是当时我强调了笔记,二是他们愿意为了有用的这部分费时费力。那么,这就说明,有用和没用的认识,是决定他们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次考试出了一道很白痴的送分题:写出质点的概念。批卷子时遇到了一个答案,那是一个让我瞬间清醒无比的答案:该同学把质量直接忽略了!这道题都是这么死掉的,三个班共有29人,而且,这些答错的同学在做笔记认真和不认真中的比例相差不大。其二,这道题大部分同学的答案并不是书上的原话,而是他们自己总结的,表达了自己的理解。这一现象强烈印证了基础教育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给了他们素质教育的基本意识,他们也不喜欢死记硬背,他们愿意动脑筋思考。另一个就是知识点的片段印象式学习,他们不会逻辑思考,不会举一反三。[把质量忽略了还叫什么质点嘛]


在大学物理上册的学习过程中,刚体力学部分是难点也是重点,这部分内容学生们在高中没有接触到基本的规律,所以上课讲得很仔细,多次强调它在考试中占比重较大。试卷上出了两道计算题,都是上课讲过的,结果三个班能得一半分值的总共只有28人【总人数131】,全部答对的只有一个人。当然这28个人中的大多数是属于做笔记认真的那部分。这也说明了态度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这让我们看清楚了,大部分的学生实际上是缺乏面对的勇气和决心,这种面对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是面对自己不会的,不熟悉的,另一方面,他们缺乏面对自己的勇气。


在这一点上,三个班的女生特别值得注意。三个班的女生几乎全部都做了非常详细的笔记,交作业也非常地积极,只有电子202班个别女同学开学初期放弃学习,学期中间有所转变,但她仍然记了比较可以的笔记。但是,电子201班9个女生,及格5个,有三个成绩属于中上水平。电气201班9个女生,一个及格。电气202班6个女生,一个及格。后两个班的女生,给班级贡献了认真度,但是他们却没有拉高班级平均成绩。


那么女生的问题在哪里呢?在勇气,在于面对的勇气。女生特有的细心、认真的品质,也是理工科很需要的优秀品质,但是,在她们走进理工科的初期,对于大部分女生来说,这种细心反而会伤害本来就不足够的自信心. 电子201班的一个女生,从开学伊始,就紧跟着我的思路,上课积极思考,一次都没有落下。这个女生正好是班干部,紧接着就有好几个女生和她一起,开始了积极努力的学习,所以,电子201班的女生在成绩上并没有表现出与男生更大的差别。但是,电气201班和202班是与之不同的,当班干部的女生,还有其他好几个女生,上课都是坐在前排的,听课也认真,但是能够明显从眼神和表情中看出她们的迷惑,而这些迷惑并没有得到有效且及时的解决。她们在时间上认真,却在态度上放任了。


如果这一点在女生那里表现比较明确的话,男生则比较隐晦一些,孩子们态度不积极的深层原因,是他们总体缺乏一种面对的勇气,面对自己在大学遭遇到的不适应和难题,面对自己想要轻松、又想要优秀的心灵。


6. 他们也是拓荒者


摆在老师面前的任务是什么呢?改变他们的态度,改变他们对大学的态度、改变他们对人生的态度、改变他们对自己的态度。然而这是一个人此生的综合工程。这就意味着,我们想让他们从此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获得自信和发展,最后在社会生活中成熟和完善自己。当然,亲爱的朋友,这其实就是大学的最善良、最美好和最真实的功能。我们每一个老师,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在做着那些实际的工作,只不过我们努力工作的效果也许常常是不能被人发现的,我们只是默默的拓荒者。


而学生们呢,从现在需要面对自己开始,他们要开启的,是逐步理性地认识自己,走向人生的思维和认知的成熟。在面对自己,认识自己这件事情上,他们其实是他们自己的拓荒者,他们也需要处理很多以前不曾看到、不曾认识到,因而不知道怎么处理的事情。面对独特的自己,其实也没有百分百适合的经验可以借鉴,个中滋味完全需要自己担当、自己面对、自己突围。


我们拓荒,拓我们对他们的不了解和我们对他们的认识偏差,他们拓荒,拓他们自己对自己、对人的本来的不了解和不理解。无论这个过程会不会有人点赞,有没有鲜花和掌声,在真实的荒原上,只要有人,那里都是生机盎然的。长草是生长,长花也是生长,唯有不急不躁,才会等到彩虹高挂。若是太急,拔苗助长,无论花草都将枯死。这样的荒原只有一条路:宽容和包容,种植,耕耘,等待,亦草亦花,都我们送给未来的最贵重的礼物。


善哉,师者。



你是我永远的种子

只要你不忘生长

我们的事业就充满了明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594-1267835.html

上一篇:平行宇宙
下一篇:教学芳华:我的期末总结(马保宏)
收藏 IP: 60.165.143.*| 热度|

23 杨正瓴 陈志飞 朱晓刚 孙颉 胡泽春 黄永义 刁承泰 陆仲绩 武夷山 尤明庆 李学宽 刘旭霞 陈辉 郑永军 郭战胜 张宇 彭真明 姚伟 黄河宁 鲍海飞 杜占池 刘利 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