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科学轻风,汲智慧甘露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aninelotus 有风来兮抚我长发;有雨飘兮沐我花容;星兮月兮寰宇美兮!

博文

练成自己轴的陀螺 精选

已有 7188 次阅读 2019-6-7 19:0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练成自己轴的陀螺

---我的教学日志 蓝莲花瓣---


       本科毕业论文,是一个重要问题。重要不但在于需要他们对四年来学习的知识文化进行一个整合应用、深化理解,还在于他们得从中理解到他们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并且,后者其实更难。不只是长期以来我们想要“听话”的下一代,而且还在于当评价标准仿佛非常坚硬的时候,更多的人由于害怕自己得不到通过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再进一步,当他们为了坚持当初的原因而需要付出了比较惨重的代价时,也会产生一种正常状态的犹豫。在这次本科毕业论文中,有两件事情很受触动。第一件事:我做实验的学生做出的结果与理论预测相差甚远,他们害怕。第二:实验结果不够理想,在答辩中受到老师质疑,引起了更大的恐慌,甚而至于想要进行一些修改以期答辩通过。孩子们还小,要是他们不敢坚持自己的实验没有问题,要是他们现在从生活经历中明白“目的”第一,真实第二。那么,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是在做科研么?

                                                                                                             ----题记

        陀螺,是刚体力学里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若果不绕着自己的对称轴转动,就会在重力对支点的力矩作用下翻倒。而当它绕着自身的转对轴高速转动时,重力对支点的力矩却只能让它进动,只不过它的自转轴的取向将会改变,围绕垂直方向画出一个圆锥面来。在这个过程中,陀螺的支点是没有改变的。

       陀螺,也不只是一个刚体力学的例子。它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玩具,它还可以是一个精准导航的仪器。更为特别的是,它还具有文艺气质。有一本书,名叫《时间的陀螺》,韩浩月写的。韩浩月说:“它(陀螺)全部的责任与理想,就是保持身体的平衡,不要跌倒,因为只要跌倒一次,就有可能没法再站起来了。”当然这本书写得非常美,有一种中华泥土的芳香,但他的这段话却透着现在都市生活的压力。

       在诗人和文学艺术家眼里,陀螺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旋转的勇气,它“在田野上转,在清风里转,在飘着香的鲜花上转。在沉默里转,在孤独里转,在结着冰的湖面上转。在欢笑里转,在泪水里转,在燃烧着的生命里转......”但无论如何,这种旋转的生命是富有激情和幸福的。

但是,在理工科的眼里,从来都不排除赋予这种旋转以生命的激动和勇气,不过我们更加明白的是,它旋转下去,或者转得更好,需要保持体系的平衡,而且,它保持平衡的高速旋转要有自己的出发点,要保持初心。这个初心和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它旋转的支点和它自身的转轴。没有这两者,它根本就远离了自己的名称。

      人世纷杂,各种人物,各种想法,各种色彩,各种声音,都在我们行走的路上共聚。我们就算是一只生来就必须旋转的陀螺,也必须搞清楚自己是基于哪一点旋转,绕着哪个取向的轴旋转。

       每个人的意见,每个人的指导,每个人的说法,都不是相同的,他们有人是看客,有人是导师,有人是朋友,有人是对手,有人可能无所谓是什么,但无论怎么样,他们都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历程。最为重要的是,他们都不是你。

       你要成为你自己的陀螺,你必须要有你自己的支点和你自己的对称轴。你自己的主线,贯穿在你自己的历程之中。

       是的,在理工科的眼中,运动是生来,旋转是生来的。生命在于运动。但是做一只旋转的陀螺,要记着自己的支点,保持自己的对称轴。慢慢地学会凝练自己,可以做别人的旁观者,也可以让别人做自己的旁观者,但自己不能做自己的旁观者。即使倒下了,还可以再次站起来,记得和找到自己的支点和对称轴。


本文首发在我的个人公众号,欢迎各位博友关注指导,个人公众号蓝莲花瓣旨在大学物理辅助教学,主要发布一些教学感悟和与学生的互动性文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594-1183636.html

上一篇:“力”的生活观
下一篇:大学物理的准囚徒困境
收藏 IP: 124.152.78.*| 热度|

18 武夷山 杨正瓴 郑永军 黄永义 朱晓刚 郭战胜 刘全生 王德华 刘钢 蔡宁 吴斌 王从彦 曹俊兴 彭真明 徐耀 王林平 张国义 姬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