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祝贺黄璐琦研究员列添中国工程院院士

已有 8814 次阅读 2015-11-1 15:25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璐琦, 分子生药学

今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捷报频传,继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月底传来消息,中国工程院经过两轮角逐,产生了今年的新院士名单,黄璐琦研究员名列其中。

第一轮是今年年初,遴选产生了521名有效候选人(其中医药卫生学部67名)。6月中旬经过第一轮评审,从521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了203位进入第二轮评审(医药卫生学部27名)。10月下旬通过第二轮评审和选举产生了新增补院士,其中医药卫生学部7名:张志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孙颖浩(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高长青(解放军总医院)、宁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李松(军事医学科学院)、顾小松(南通大学)、黄璐琦(中国中医科学院)。

黄璐琦,1968年生于江西,1995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常务副院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中药)合作中心主任,国务院中医学、中药学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中药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杂志》副主编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学和分子生药学研究,先后负责国家级和部局级课题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1995年提出“分子生药学(Molecular Pharmacognosy)”这一新学科的设想,编著了专著《分子生药学》和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分子生药学》,迄今全国己有多所高校开设该课程。1999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70余名。在国内外一级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著作12部,专利2项。先后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药学发展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黄璐琦1989年7月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学院获学士学位,1992年7月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5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年7月-1997年1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生药室副主任,1997年11月-2000年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所长,2000年7月-2002年1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代所长,2002年11月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2008月10月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2015年8月为常务副院长。

黄璐琦在北京医科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师从楼之岑院士、诚静容先生和乐崇熙研究员,以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把栝楼属的研究扩大到世界范围。栝楼属是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的植物,如天花粉(有抗癌、抗艾滋病作用)即来源于此属。为了调查国内栝楼属的药用植物,他单身一人到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的深山老林。还查阅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等标本室借来的标本,整理出世界范围的栝楼属植物名录,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新种植物,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毕业论文被专家评价为“目前对世界性栝楼属最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创造性成果”,并因此获得北京医科大学特等奖学金。之后,他回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经过十几年的苦心钻研,他终于继承和发扬了老师们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使得中国人在栝楼属方面的研究领先于国际水平,解决了被世界葫芦科专家C. Jeffrey称之为“东亚地区葫芦科中最难处理的分类学难题”。

在进行栝楼属方面的研究时,黄璐琦发现有很多问题用传统技术和方法已经无法很好地解决,他1996年发表了《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首次提出了“分子生药学”的概念。随后,他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分子生药学实验室并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验收。2002年,黄璐琦师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戴汝为院士,把复杂性科学的思维和理论引入到中医药的研究中。首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复杂性研究中,立上中医药的课题,从新的角度探讨了脏腑关系、方证相关等中医药领域的重大问题。尤其在应用复杂系统的“熵”理论研究“方证相关”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2011年,“道地药材形成机理研究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名),2008年“珍稀濒危常用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的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名),2003年“栝楼属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其药材的分子鉴定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名),2009年“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名),2007年“三叶木通人工繁育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名)。2012年6月,获得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932564.html

上一篇:来自克利夫兰诊所的十大医学创新榜单
下一篇:星语纪事(四十六):在幼儿园
收藏 IP: 120.237.99.*| 热度|

1 蔡小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