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五味子化学研究”:中医药创新与传统理论突破

已有 2939 次阅读 2015-9-3 08:41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五味子, 化学成分, 抗HIV药物

最近,被评为云南省2014年度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特等奖的“五味子化学研究”受到广泛重视。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孙汉董院士带领的课题组,潜心研究五味子20多年,分离鉴定了425种新化合物,首次发现了一系列高氧化的、骨架重排、环系极其复杂的新颖“五味子降三萜”,并实现了其全合成,首次发现衍生物SJP-L-5具有强抗HIV活性,有望成为一类新型的抗HIV药物。

从上个世纪40年代起的60多年中,前苏联、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对五味子的研究最为活跃。其中,尤以我国学者以五味子中的联苯环辛二烯类木脂素为先导化合物创制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肝炎新药——联苯双酯和双环醇的研发工作最为出色,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然而,基于先前的研究条件和实验平台,是否已认清了这一重要药用植物类群的次生代谢产物?是否还有前人未认知的化学成分?是否能阐明五味子这味著名中药药效功能的化学物质基础?如何更加合理、持续地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五味子科植物资源?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孙汉董院士所带领的研究组,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用20多年时间,对24种国产的五味子科植物开展了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系统深入研究。成功分离鉴定了425个新化合物,发表研究论文110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9项已授权。

他们首次发现了一系列高氧化的、骨架重排、环系极其复杂的新颖“五味子降三萜”,并实现了其全合成,是我国学者从新骨架原创性发现到复杂天然产物的首次全合成的成功范例,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首次发现衍生物SJP-L-5具有强抗HIV活性。由于其无手性,活性强,作用机制独特,毒性低等特点,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的资助下正开展临床前的相关研究,有望成为一类新型的抗HIV药物。

五味子在我国临床应用已经2000多年,《本草纲目》称:“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认为其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劳伤羸瘦、梦遗滑精、久泻久痢之证。但是,孙汉董院士的研究组没有局限于传统理论而是立足于植物药本身,进行了扎实的探索。相信,如果一种新型的抗HIV药物问世,它不仅是现代科学的成就,也是传统理论的推陈出新。因此,对于中医药领域也是这样,传统理论不应该成为现代医药开发的桎梏,中医药发展要突破现有理论的局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918075.html

上一篇:星语纪事(四十三):上学了
下一篇:星语纪事(四十四):上学后的第一个周末
收藏 IP: 120.237.99.*| 热度|

4 武夷山 蔡小宁 蔡志全 张成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4 1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