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学》大纲

已有 2157 次阅读 2020-12-6 16:43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几年前,希望专委会青年委员会(两个青年副主委都是学生)编写一本《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学》,现在终于申报选题了。应出版社之约,拟出大纲如下:

《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学》大纲(1500千字)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感染与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概念辨析

一、感染

二、感染性疾病

三、传染病

第二节  感染发生三要素

一、生物源性病原体

二、宿主状态

三、环境、生态与感染

第三节 人体的正常菌群生态

一、人体微生态构成概况

二、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功能

三、肠道茵群在肠道屏障构建中的作用

四、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物拮抗作用

第二章  感染病的病原学基础

第一节  病原体分类和感染病

第二节  朊粒感染

第三节  病毒感染

第四节  立克次体感染

第五节  细菌感染

第六节  真菌感染

第七节  螺旋体感染

第八节  原虫感染

第三章  感染病的免疫学基础

第一节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

一、固有免疫应答

二、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

四、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第二节  抗感染的免疫遗传学

一、感染性疾病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概念/026

二、感染性疾病遗传易感性的方法学/026

三、主要感染性疾病的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028

四、感染性疾病遗传易感性的意义

第三节  Toll样受体及其信号通路与抗感染免疫

一、ms启动的炎性信号通路

二、各种感染与n求s

三、TLRS作为免疫治疗的靶位

第四节  免疫与细胞因子

一、细胞因子的特性和种类

二、细胞因子受体

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第五节  补体系统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二、补体的激活

三、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第六节  宿主清除病原体的免疫机制

一、抗病毒免疫应答

二、抗细菌免疫应答

三、抗真菌免疫应答

四、抗寄生虫免疫应答

第四章  感染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  病原体致病性相关机制

一、细菌的致病性

二、各类病原体的毒力因子及其综合致病过程

三、扳机致病学说

第二节  机体的炎症反应

一、炎症反应和炎症介质

二、炎症介质的种类和作用

三、急性炎症和急性期反应蛋白

第三节  异常免疫致病机制

一、超敏反应

二、超抗原免疫反应

三、感染诱发自身免疫

第四节  感染慢性化和再燃复发机制

一、慢性持续性感染的免疫逃逸机制

二、慢性炎症和感染的再燃复发

第五节  感染相关的病理生理学表现与处理

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二、感染性休克

三、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五、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六、急性肾衰竭

七、溶血尿毒综合征

八、肝衰竭

九、颅内压增高综合征

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五章  感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第一节  流行病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感染病控制的成就

二、感染性疾病全球危机

三、感染病流行病学的任务

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环节

一、传染源与感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宿主和人群易感性

四、感染的自然过程.

第三节 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085

一、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的意义和特征

二、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体

三、常见的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

四、人兽共患感染性疾病的防制对策

第四节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感染病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暖

二、经济全球化

三、生物入侵

四、病原体变异

第五节  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

一、社区感染

二、医院感染

第六节 临床流行病学在感染病防治中的应用

一、流行病学研究的原则

二、感染性疾病的自然史及临床试验

三、感染性疾病的病因探讨

四、实验室诊断方法的评价

第七节  免疫预防

一、免疫预防的历史与贡献

二、常用生物制品的接种操作方法

三、细菌类菌苗

四、病毒类疫苗

五、基因重组疫苗

六、核酸疫苗

七、联合疫苗

八、治疗用生物制品--抗毒素及抗血清

九、计划免疫及其接种程序

十、预防接种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原则

第十节  化学药物预防

一、化学药物预防的优缺点

二、化学药物预防的应用

第六章  寒温之争与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建安大疫”与《伤寒论》

一、惨痛的“建安大疫”

二、“伤寒”是什么病

三、外感病分类与“伤寒补亡”

第二节  金元疫情与河间、易水学派

一、战乱、大疫与医学流派

二、金元医家对伤寒、温病的辨识

三、金元医家论湿热为病

第三节  明清疫情与温病学派崛起

一、明清疫情与伤寒学的异化

二、以吴又可为首的温疫学派

三、以叶天士为首的温热学派

四、以柳宝怡为首的伏气温病学派

五、专病与专著

第四节  寒温合一的来龙去脉

第五节  新时代的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学

第七章  中医辨证与感染病诊断

第一节  感染病诊断的三个单元

一、病原学、病理学及临床诊断

二、中医病因学的实践价值

三、中医辨证与临床诊断

第二节  分型辨证与分期辨证

一、外感病辨证与疾病分期

第三节  中西医融合感染病学概要

一、症候群划分与病原学分类

二、脏腑辨证与系统定位

三、病因辨证与病理生理学状态

四、发热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与分期诊疗

五、阳经病变、风温与呼吸道疾病

六、湿温、太阴病与消化道疾病

七、营血分辨证与凝血功能障碍

八、痉病、逆传心包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九、心悸怔忡与心血管系统感染

十、黄疸与肝胆胰感染

十一、出疹性疾病的辨证论治

十二、下焦病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十三、少阴、厥阴病与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

十四、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辨证论治

十五、虚实辨证与免疫、体质学说

十六、经方的复方药理学解析

上篇  各论

第八章  病毒感染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

三、丙型病毒性肝炎

四、丁型病毒性肝炎

五、戊型病毒性肝炎

第二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

一、流行性感冒

二、甲型H1N1流感

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四、人感染H7N9禽流感

第三节  流行性腮腺炎

第四节  麻疹

第五节  风疹

第六节  水痘和带状疱疹

第七节  巨细胞病毒感染

第八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九节  肠道病毒感染

一、脊髓灰质炎

二、柯萨奇病毒感染

三、手足口病

四、病毒感染性腹泻

第十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十一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第十二节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

一、登革热

二、登革出血热

第十三节  艾滋病

第十四节  狂犬病

第十五节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第十六节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第十七节  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四章  衣原体感染

第一节  肺炎衣原体感染

第二节  沙眼衣原体感染

第五章  立克次体病

第一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

一、流行性斑疹伤寒

二、地方性斑疹伤寒

第二节  恙虫病

第三节  人无形体病

第六章  支原体感染

第一节  支原体肺炎

第二节  泌尿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

第七章  细菌感染

第一节  猩红热

第二节  白喉

第三节  炭疽

第四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五节  霍乱

第六节  细菌性痢疾

第七节  沙门菌感染

一、伤寒

二、副伤寒

三、非伤寒沙门茵感染

第八节  鼠疫

第九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胃肠型食物中毒

二、神经型食物中毒

第十节  百日咳

第十一节  布鲁菌病

第十二节  弯曲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一、弯曲菌感染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

第十三节  结核病

第十四节  诺卡菌病与放线菌病

一、诺卡菌病

二、放线菌病

第十五节  厌氧菌感染

第十六节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第十七节  败血症

第十八节  感染性休克

第十九节  抗细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  真菌感染

第一节  真菌感染概论

第二节  隐球菌病

第三节  念珠菌病

第四节  曲霉病

第五节  肺孢子菌病

第六节  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九章  螺旋体感染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病

第二节  梅毒

第三节  回归热

第四节  莱姆病

第十章  原虫感染

第一节  阿米巴病

一、肠阿米巴病

二、阿米巴肝脓肿

三、原发性阿米巴脑膜炎

第二节  疟疾

第三节  黑热病

第四节  弓形虫病

第五节  隐孢子虫病

第十一章  蠕虫感染

第一节  吸虫病

一、日本血吸虫病

二、并殖吸虫病

三、华支睾吸虫病

四、姜片虫病

第二节  丝虫病

第三节  线虫病

一、钩虫病

二、蛔虫病

三、蛲虫病

四、旋毛虫病

第四节  肠绦虫病

第五节  囊尾蚴病

第六节  棘球蚴病

一、细粒棘球蚴病

二、泡型棘球蚴病

第七节  蠕虫蚴移行症

一、皮肤蠕虫蚴移行症

二、内脏蠕虫蚴虫移行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61375.html

上一篇:李明远:为什么假针刺也有效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学》样稿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