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对话朱石生:用14个医学大神拼出300年的医学史

已有 3177 次阅读 2020-6-4 09:48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医学人物, 近代医学史 |文章来源:转载

500年前一个黑暗的夜晚,在法国巴黎大学医学院外那间不足20平米的阴森石屋里,比利时医生、解剖学家维萨里,是怀着怎样忐忑的心情第一次打开了人的身体?

1796年5月,英国医生詹纳从奶场女工手上的牛痘脓胞中抽取胞液,注射给一名8岁小男孩后,男孩没再染上天花,詹纳内心又充满着怎样的狂喜?

还有尝试乙醚麻醉的美国牙科医生莫顿,制定洗手制度让产妇免遭厄运的匈牙利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提纯出胰岛素解救全球糖尿病患者的加拿大外科医师班廷,让“医院”真正成为医院的英国护士南丁格尔,以及哈维、菲尔绍、巴斯德、科赫、奥斯勒、埃尔利希、弗莱明……读库新出的这套《医学大神》书里,记录了一批并不为普通人熟知的科学家。但恰恰是他们,成为了医学史上功勋最为卓著的14名大神,也成为了拯救过我们无数次的那些个人。

耗时5年,14本书,90万字,2424个内页,从古罗马时代到现代,这些故事,为我们描述了医学先贤面对坚不可摧又变幻莫测的疾病时,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他们一直在为人类生存与健康而进行着最原始、最普遍的斗争。撰文/张琴记者伍婷婷

IT工程师朱石生  14个医学大神拼出300年的医学史

“本年度最重要的出版成果”,这是《读库》主编老六对《医学大神》的评价。专业的人往往没有动力自己书写,跨界的人往往没有能力跨越专业界限,而《医学大神》是他渴盼已久的一套书——内行写给外行,并且能让外行看得下去、看得进去。老六眼里的最适合的写作者叫朱石生,一个会看病的IT工程师。

朱石生,1961年生于南宁,1982年毕业于广西医学院。动笔构思这些故事之前,从医17年的朱石生已经改行做了15年的IT工程师。虽然也曾作为文学爱好者,呆坐在5斤重的医学教科书前,写下记录内心波动的文字,但自从移居海外,他几乎每天都是和数据、系统打交道。

重新提笔写字源于一次计划外的“破壁”。因网友鼓励,身居加拿大的他写出了《士兵突击笑谈录》,重塑了关于写作的看法。接下来,这个会看病的IT工程师重拾医学热情,精心挑选医学案例,引用经典原句,用14个医学故事,拼出了过去几百年,现代医学从蒙昧血腥的残酷暗夜中走来的路。这就是《医学大神》。

300年医学史,群星闪耀,线索盘错,知识点浩瀚,这本书的破题、推进难度可想而知。

朱石生从十六世纪第一次剖开人体的维萨里开始入手,一直写到二十世纪澳大利亚裔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基于弗莱明的研究提取出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在他看来,在对抗疾病的道路上,人们一直不停往前探索,也一直都没有停止犯错。人类想要活下去的欲望,一方面成为滋养伪科学的养料——在一两千年的时间里,西方传统医学的主流疗法无非是放血、催吐、导泻、拔罐、汗蒸等这样的传统疗法,这种局面一度持续到十九世纪初;另一方面,又推动了理论和技术的革新。医学就像是进入了一场侦探游戏:有人曾无限接近真相,却在临门一脚时绕过了关键点;有人走向了完全相反的路,直到被某个东西绊倒,他们不断迂回、停滞、倒退,却也在不断的磕绊中前行。

除去唏嘘感念,这些人和物已被故纸堆掩藏了百年,于当今的我们,又有什么样的联系与价值?

朱石生解释:“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如同深入一个黑暗洞穴,这些科学追随者们手拿提灯,给我们照亮了一段一段的前行路。我们因此会认识一个截面,还有很多的东西我们不认识,但这些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我们求索路上的引线。”

因此,无论是病理学的进步,还是药物研发的突破,每位医学大神迈出的每一步,无不需要挣脱传统与世俗的羁绊:而当一个大神级的人物诞生,成为后人的阴影后,在新的质疑、批判和羁绊中又将重新诞生真正的科学理性的思考。

“这套书表面上是为医学人物立传,实则是为人类发展路上的继承与背叛树碑。”他说。

比利时医生、解剖学家维萨里  亲自动手解剖了第一具人体

从四世纪到十六世纪,一直以来,解剖学依赖的都是古罗马名医盖伦提出的理论。从解剖学到营养学,再到病榻态度,盖伦一丝不苟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类,保存,并确保它们的权威得以树立。事实也如他所期望,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盖伦的医学研究遗产一直是不容亵渎的真理,他的解剖学体系在当时被奉为圭臬,从来无人质疑。

直到十六世纪,终于有个人站了出来,指出盖伦的错误:由于盖伦著书之时受时代和宗教限制,解剖的全是动物尸体,导致其解剖理论中有诸多错误。根据这些错误来判断,盖伦的“人体解剖”其实从来没有解剖过人体。

这样的挑战在当时近乎渎神,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这位挑战者就是比利时医生、解剖学家维萨里。

这场掀起巨浪的论战中,获胜的是挑战者。捍卫盖伦的人们不得不放弃抵抗,因为挑战者不仅亲自动手解剖了第一具人体,还以亲手解剖、亲眼观察为根基,编撰了史诗级别的《人体构造》一书。这不仅让医学生能学到正确的人体解剖,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意识到,世上没有永远正确的大师。

1543年问世的《人体构造》改变了人类对“小宇宙”(人体)的看法。有了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的支持,手术逐渐走向普及。因为这种改变,人类开始进入现代科学时代。自此,我们打开了现代医学的大门,为无数的生命带来了延续的希望。

英国医生哈维  冒死找寻血液循环的秘密

一直以来,中世纪的教廷都信奉“盖氏血液理论”,对反对者严加惩处。这个理论认为人体的血液由肝脏制造,从心脏流出,靠“灵气”推动流向全身后就无影无踪了。尽管这种“血液全身流动、一去不返”的观点充满了谬误,但凡提出异见者都没好下场。

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经多次实验后认为,“血液由心脏流出,经肺部后返回心脏”,最终被教廷在瑞士日内瓦烧死。对此,那时的人们对盖伦学说顶礼膜拜,不敢提出任何异议。即使到了十七世纪,人们依然相信血液从肝脏汩汩流出,如潮汐涌向全身。

后来有人测量了心脏泵血量,做了一些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倘若盖伦学说正确,那么人的肝脏每小时要生产30升血液。可是,人体血管网总共只能够容纳6升血。倘若肝脏按照盖氏的说法来产血,人的血管会在15分钟之内被撑爆。

盖氏血液生理学就此坍塌,促成这场坍塌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英国医生哈维。

在哈维建立血液循环理论之前,他曾花了20多年时间,解剖了分属60多个物种的上千只动物搏动的心脏,进行试验。许多重要的结论来自他设计的生理学实验,是他把实验技术“重新引入”医学研究,让医学从看起来“言之成理”的思辨,转向真正可靠、经得起检验的实证。

从这里开始,缜密的观察和细微的探究工作,在医学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人们不再盲目传承古代条文和理论,人们对科学的追寻终于摆脱了朦胧的经验,一步一步踏入了循证的科学时代。

匈牙利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  他发现产褥热,他死于产褥热

9步、3个小时、205千帕高压,这是通常情况下一把医用镊子要走完的院内器械消毒灭菌流程。

但在150多年前,“消毒灭菌”是天方夜谭,医生上一秒解剖完尸体,下一秒就接着做其他手术,中间不换衣服也不洗手消毒。微生物能致病理论的确立,要等到匈牙利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的出场才得以完成。

当时有种病叫产褥热,夺走了很多产妇的生命。维也纳的助理医师塞麦尔维斯发现了导致这种病的成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不干净,在做手术之前没有好好地洗手消毒,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接触感染。他提议医生在产科手术前用次氯酸钙溶液洗手。

这位匈牙利人凭一己之力,查明了产褥热的真实原因。在他的病房里,他的改革至少让几千名产妇免受产褥热的戕害。即便如此,因为塞麦尔维斯所推崇的消毒杀菌等理论太超前,他说产褥热是由医生的手在传播,导致他被同行憎恶和不齿。

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口不择言,以至于没人愿意认真考虑他的发现。他的学术生涯如在水泥搅拌机里寻找出路,一路撞得头破血流。

终于有一天,他心智彻底狂乱,被送进精神病院。在那里,护士为了控制他的躁狂反应,用暴力把他捆在了束缚床上。几天之后,他死在了精神病院。尸体解剖发现,他的死因是败血症。那正是他研究了几十年的病,产褥热,其实就是产妇所患的败血症。

如今,全世界的任何一家医院,都严格执行着塞麦尔维斯的提议。他提出的微生物致病的机理从此变得清澈透明,最终成为新知,并不断在排斥和抗拒中完善成为常识,演化为下一个新知的基础。

对话朱石生:人的命运和尊严,都是相通的

潇湘晨报:书名叫《医学大神》,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称为医学大神?

朱石生:所谓“医学大神”,是曾为现代医学发展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巨子。他们各有天分和才情,也各有传奇,但他们共同的神勇之处在于,这些大神级的人物,以一己之力拯救了亿万的人,更为整个人类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这些遗产包含四个方面:第一是故事,就是《权力的游戏》中小恶魔说的“故事是人类永恒的财富”;第二是知识,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生长;第三是道理,就是这些大神波折的个人经历背后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第四,一种道不清说不明的诗意。这些遗产不仅在技术层面拯救了人类命运,更在精神层面医治了我们的大脑和心灵。

潇湘晨报:为什么西方科学能一下子从黑暗的中世纪跳出来,以实验观测和逻辑方法研究自然界,这种社会变革动力从何而来?

朱石生:其实,西方中世纪并不是几千年都是一潭死水,文艺复兴才让它忽然一下子从梦里醒来,跳起来成为巨人。它其实是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中世纪因为教会的禁锢,人们思维受到很大限制。但也有一部分人,试图去探索知识,想了解自然,想知道“自然界真的就是上帝7天创造的吗?”

最早的知识启蒙迹象,是在公元900年前后,法兰克帝国演化成神圣罗马帝国的过程中。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世界各地请学者来宫廷里讲学,传播知识。到了十二世纪前后,有一些学者试图去寻找当年古希腊、古罗马遗失的文献,并进行半地下的研究和探索,想重新把智慧给找回来。那时虽然还没带动整个社会形成风潮,但已有了初步火苗,这个时期就叫小文艺复兴。这个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一些可以叫作思维的素材,并逐渐发芽,越来越趋近临界点,最后,仅仅需要一根火柴去点燃它。其中一根火柴,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黑死病。

黑死病瘟疫让欧洲消失了几乎1/3人口,这对当时的宗教统治地位有很大的冲击。它让人们对于宗教的依赖变得不再坚定,“上帝未必能救我们,或许我们可以寻找自然规律来自我拯救”。各种思潮、科学在这时全面爆发。但它不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一瞬间的爆发,而是经过几百年的渐变,经过几百年的萌芽之后,最终以无比灿烂的方式展现出来。

潇湘晨报:隔了几百年,再打捞掩埋在故纸堆的人和物,这些故事对我们有多大价值?

朱石生:时间从来就不是问题,不然我们现在怎么有那么多人都在看春秋战国的书。最主要是能让人感同身受、以史为鉴。这些故事背后所传递出的理念、思维方法,以及其中人的命运、人的尊严和人的抉择,在各个行业是相通的,给人性的启示也是相同的。

所以,这本书背后,不只是要告诉大家一些医学知识、励志故事和天才传奇。这本书的意图是要跟大家一起分享医学史上一些科学精神,介绍一些思维方式,贡献一些逻辑工具,因为这些对其他跨行业的人而言也非常有用,而且它们永远不会过时。

撰文/张琴 潇湘晨报记者伍婷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36365.html

上一篇:[转载]朱石生:歪打正着——乙肝病毒的发现
下一篇:[转载]朱石生:坐牢20年的神医——希波克拉底
收藏 IP: 120.231.218.*| 热度|

2 郑永军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4: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