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第三章第三节 金元时期医学门派及疫病学说(2)

已有 1969 次阅读 2020-3-13 14:52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传染病辨证体系, 金元医学门派, 疫病学说

四、金元医家论湿热为病

1.刘完素  

1)湿热为病的病机多为“湿热兼化、阳热怫郁”对于湿热为病的病机,刘完素认为多是由“湿热兼化、阳热怫郁”所致。如他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明确指出“湿病本不自生,因于大热怫郁,水液不得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凡病湿者,多自热生,而热气尚多,以为兼证”。又如他对泻痢的病机认识为“诸泻痢皆兼于湿,今反言燥者,谓湿热甚于肠胃之内,而肠胃怫热郁结,而又湿主乎痞以致气液不得宣通”。另外,对水肿的病机也认为“诸水肿者,湿热之相兼也。如六月湿热太甚而庶物隆盛,水肿之象,明可见矣”。而对带下的病机也认为是“下部任脉湿热甚者,津液涌而溢,已为带下”。由上可见,刘完素认识到湿热常相兼为病,而其病机关键阳热怫郁,气机不畅,水液停滞而生湿。

2)对湿热为病的治疗,据病情轻重分别宣上通下、峻下逐水对于湿热为病的治疗,刘完素主要针对湿热互结、阳热怫郁的病机,运用宣上通下的治疗大法,药多采用辛苦寒之剂,苦以燥湿,寒以清热。常用如葶苈、茯苓、猪苓、滑石、泽泻等药物清热利湿,如以“葶苈木香散治湿热内外甚,水肿腹胀,小便赤涩,大便滑泄”。方中以葶苈辛苦寒泻肺消痰、下气逐水,以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木通、滑石清热利水,以木香、辣桂辛散宣上、开郁理气,全方宣上通下,共奏“开鬼门、洁净府”之功效,又如以“大橘皮汤治湿热内甚,心腹胀满,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以及治“湿热相搏而身体发黄”,“宜茵陈汤调下五苓散”均是此意。而对于湿热甚者则可用极苦寒之剂峻下逐水,分消二便。如以三花神佑丸、牵牛丸治一切湿热肿满等。可见刘完素对于湿热为病的治疗是根据病情轻重而采用不同治法,或宣上通下,或峻下逐水而达到去菀陈莝的目的。

2.张从正  

1)湿热辨带下,治疗以吐、下分利为主,导泄湿热张从正对湿热为病的论述,其中一个特点以湿热辨治带下病。对带下病的认识,张从正继承了刘完素带下以湿热辨治的理论。他认为,带下是“因余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热者,血也。血积多日不流,火则从金之化,金曰从革而为白,乘少腹间冤热,白物滑溢,随溲而下,绵绵不绝”,“带下者,传于小肠,入脬经下赤白也”。即带下病乃属湿热冤逸,遗热小肠,从金而化为白,绵绵不绝。故在治疗上他首先用吐法快速祛除痰湿,以绝下焦湿邪之上源,调畅下焦壅闭之气机。此即《黄帝内经》“下有病,上取之”之意。然后以粥浆养其胃气,再以导水、禹功以导泄湿热,待邪去正安,再行渗淡利湿之药以利水湿。

2)湿热郁内易至虫生,熏于外则易发黄疸:张从正对湿热为病的认识,还有其独到观点。如他认为虫之生以湿热为主,在《儒门事亲》中就指出了“然虫之变,不可胜穷,要之皆以湿热为主,不可纯归三气虚与食生具”,并专篇进行了论述,他还以取象比类究其原因,乃“湿土属季夏,水从土化故多虫”,“热则虫生,寒则不生”所故。此外,对于黄疸的发生他也认为是湿热所致,如在《儒门事亲》中指出“盖脾疸之证,湿热与宿谷相搏故也”,这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3.李东垣  

1)论湿热为病之病机,多详于内而略于外:从李东垣的著作中来看,其所论湿热为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感湿热,一类是内生湿热。而对于外感湿热,东垣语焉不详,仅在《脾胃论》中云“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以及“六七月间,湿令大行,湿热相合而刑庚金大肠”。此外《兰室秘藏》中还有一些零散论述。而对于内生湿热,李东垣则认为其病理基础是脾胃元气不足,健运失司,水谷不化精气,不得上输于肺而反下流,成为湿浊,郁结于内而生热,也就是所谓的“阴火”。如在《脾胃论》中所说“夫脾胃虚,则湿土之气溜于脐下”,以及在《内外伤辨惑论》中云“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冲”。此外,还多处论及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乘其土位之说。可见,李东垣认为脾胃元气虚损是湿热内生的关键因素。

2)论湿热为病的治疗以益气升阳,健脾化湿为主:李东垣针对湿热为病的病机多因脾胃内虚所致的特点,主张在益气升阳、健脾化湿的基础上虚实兼治、补泻兼施,用药多以“清燥之剂”,“寒凉以求之”。即使是治疗外感湿热的清暑益气汤,方中也以黄芪、甘草、人参补益脾胃,以升麻、葛根升举阳气。再以苍术、白术、泽泻分消湿热,以黄柏清热燥湿,导湿热下行。其他治湿热为病的方剂如升阳益胃汤、清燥汤等,立方大意均为相似。此外,针对湿热之邪蕴久化燥化火易伤阴的特点,东垣亦用当归、熟地、麦冬、五味子等清肺润燥,滋补肝肾,使湿热除而阴不伤。可见其谨守病机、重点突出、辨证周密的特点。

4.朱丹溪  

1扩充了湿热为病的范畴,湿热相火为病甚多:朱丹溪在前人论湿热为病的基础上,扩大了湿热为病的证治范畴。在其《格至余论》中,他认为“湿热相火为病甚多”,“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对于湿热所致的病证较多,如认为痿证是“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Zaozi010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扬,弛长为痿”。此外还有如认为“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所以作痛”是形成痛风的原因之一。而鼓胀的形成也因“热留而久,气化成湿,湿热相生,遂生胀满”所致。疝气乃是由于“始于湿热在经,郁而至久,又得寒气外束,湿热之邪不得疏散,所以作痛”。又如在《局方发挥》中认为吐酸也是由于“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成。郁积之久,湿中生热,故从火化,遂作酸味”。此外,在《丹溪心法》中,还有关于湿热可导致下痢、咳嗽、腰痛、疝痛、精滑、痘痈等病的论述。可见,丹溪学说大大扩充了湿热为病的范畴。

2)论湿热为病的治疗,提倡三焦分治:对于湿热为病的治疗,朱丹溪不仅继承了李东垣用“清燥之剂”,“寒凉以救之”的观点,而且大加阐发。他还主张三焦分治湿热,创立了二妙散,善用黄柏、苍术等药。他提出“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去中焦湿与痛,热用黄连,泻心火故也去下焦湿肿及痛,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己、黄柏、知母、草龙胆”。因此,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他创立了许多治湿热行之有效的方剂。如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及痿证的名方二妙散,药虽仅苍术、黄柏二味,功效却十分显著。后人据此加入牛膝及为三妙丸,再加薏苡是为四妙丸,均是治湿热的名方。又如治吐酸,丹溪为补东垣“无治热湿郁积之法”的缺憾,以炒黄连为君,反佐炒吴茱萸,顺其性而折之,亦即著名的左金丸。可见朱丹溪对湿热为病的治疗甚为精当,深值得后世学习。

五、金元医家论燥

1.刘完素  

1)燥的病机的补充:刘完素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五气兼备、独燥缺如的情况下 依据《素问》“燥胜则干”的论述及王冰“干于外则皮肤皴折干于内则精血枯涸干于气及津液则肉干而皮著于骨”的注解发古从新大胆立说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病机学说。归结燥的病机主要涵盖病理及症状两大内容其病理以血枯、津亏为主症状以内在脏腑组织干燥及外在皮肤干燥的紧敛燥涩之象为特征临床常见症状为肌肉干瘪中风偏枯面容憔悴黄黑毛发焦枯肢体麻木大便干结皮肤粗糙、僵硬不柔甚则开裂口干舌燥脉涩等。

2)燥病病因的多源性:燥病有表里两大病因。外燥证为自外感受燥邪为病。内燥证病因来路广泛 但多为它邪转化而来。根据燥邪的特性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中指出“故经曰风热火同阳也寒燥湿同阴也。又燥湿小异也然燥金虽属秋阴而异于寒湿故反同其风热也。故火热胜金衰而风生则风能胜湿热能耗液而反燥阳实阴虚则风热胜于水湿为燥也。”由此可知 燥病的病因与热能耗液、风能胜湿等因素有关。

除此之外寒邪亦可致燥因寒主收引致腠理闭塞汗液不能外达滋润体表故见无汗而干燥的表现。玄府气液病变亦可为燥此观点源于刘氏的“玄府气液说”因玄府存在于人体全身各部如玄府通畅气机疏达人体各部才能维持正常功能如玄府闭塞郁结则会导致多种病证燥证也不例外。用“亢害承制”以释燥源于刘氏对《黄帝内经》“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经文的特殊理解刘完素以人体运气相互承制的关系遭到破坏出现“己亢过极反似胜己之化”假象的病理对寒热虚实疑似真假病证做了新的诠释强调主因仍是亢害治疗以泻其过亢之气为主。

3)证治一体多途径、多角度治燥:燥邪单独致病的“遍身中外涩滞”的血枯津亏证治宜养血润燥生津。燥与它邪相兼为病因风热燥均易伤阴故多相兼为病临床以风燥证、燥热证、风热燥证、湿热燥证为常见类型宜遵《黄帝内经》“燥者润之”“燥者濡之”的原则使用“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之法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风燥证宜退风散热养液润燥以甘草、滑石、葱、豉等辛甘微寒之品治之燥热证宜寒润之品除热润燥或以生地汁、藕汁、牛乳汁等甘寒之品或以辛甘淡寒之品相合补阴泄阳风热燥证宜辛热药与寒凉药配合治疗先以辛热药开冲结滞宣通荣卫治标再以寒凉药治本清内郁之热湿热燥证宜以辛苦寒药为君以辛开郁苦燥湿寒泄热共同奏效刘氏三传弟子朱震亨之二妙散被后人称为实践其师这一用药思想的典范。

2.张从正  

1)论燥以阳明燥金为中心:从正认为“夫燥者是阳明燥金之主也。”燥金属肺阳明为胃与肠 故此三脏腑是燥病涉及的主要脏器。因肺主气外合皮毛故以诸气贲郁的喘咳、胸满及皮肤皴揭为主症 肠胃为谷道故以肠胃干涸的大便涩燥不通为主症。因燥金主气之时万物干燥脉象以紧细短涩而微为常见。如临床见木侮金或火乘金可兼见胁痛、疝气、嗌干面尘、肉脱色恶、妇人少腹痛及心烦、疮疡痤疖等。张从正在《儒门事亲·燥形》中对燥的病因、病机及病证做了精辟概括以燥分四种“燥于外则皮肤皴揭燥于中则精血枯涸燥于上则咽鼻焦干燥于下则便溺结闭。夫燥之为病是阳明化也。水寒液少故如此。

2)燥起多种顽怪重症:从正为以祛邪法起顽怪重症的大家。在《儒门事亲·燥形》中对臂麻、孕妇便结、偏头痛、腰胯痛等久治不愈的怪证详加辨析从燥论治取得了显著疗效。如对臂麻一证张氏遵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燥类》“麻者亦由涩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涩气化壅滞而不得滑泽通利气强攻冲而为麻”的理论为指导根据患者右手脉大于左手脉三部及大便二、三日一行的特点认为此证为火燥相兼命一涌一泄一汗先祛其火与结滞 再以辛凉之剂调之润燥之剂濡之以为全生。对偏头痛一证张氏确认患者必兼大便涩滞结硬后认为其邪在三焦相火之经及属阳明燥金之胜“燥金胜乘肝则肝气郁肝气郁则气血壅气血壅则上下不通故燥结于里”。腰胯痛则以昼静夜躁、大便坚燥数日一行、皮肤皴揭枯涩如麸片、浑身燥痒为特点张氏根据《黄帝内经》“诸痛痒疮皆属心火”和《难经》“诸痛为实”的原则分析腰脊胯部为太阳、少阳经所过之处认定此证乃三阳经燥证。后二证张氏均以大承气汤下之去燥屎通结滞使实邪去上下通而津液复燥证除 顽怪证得以痊愈充分体现其攻邪祛病的主导思想。

3)养疗结合,创立名方:张氏养生与疗疾并重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在临证治疗时往往两者并用。如常以花碱煮菠菜、菱菜、葵菜食用或生食车前苗或用猪羊血等作羹食之取其滑利之性以滑肠除积。张氏在《儒门事亲》卷十的“膀胱经足太阳寒壬水”和“六门病证药方”两篇中明确了燥病“先治于内后治于外”的治疗顺序和“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的治疗大法提出临证以神功丸、麻仁丸、脾约丸、润体丸、润肠丸或四生丸、神芎丸为常用之方。上述方剂除脾约丸为仲景方外其余均为张氏创立。分析上述治方均通润并用为主对症治疗为辅充分体现了张氏祛邪思想。上方在通上或用大承气或单用大黄或大黄加牵牛在润上均使用麻子仁、郁李仁。另根据不同病因及症状侧重在上药基础上加入槟榔、枳壳、木香、羌活等以行气导滞祛风组成张氏麻仁丸加入人参、诃子皮以益气扶正名神功丸加入桂心、当归等温润之品为润体丸加入黄芩、黄连、薄荷、川芎以泄热滑肠为神芎丸。诸方均和蜜为丸峻药缓图一则减轻药物的峻烈之性免伤正气二则通过蜂蜜的作用加强润肠之功真可谓一举两得。

3.李东垣  

1)以五行理论为指导结合五脏、五气以言燥:李氏《医学发明·五邪相干》中讨论风、火、湿、燥、寒五气致病是以五行生克乘侮关系为指导结合五脏病辨证的方式来实现的。此内容李氏称为“贼实微虚正也。”金代葛雍曾在《伤寒直格论方》中对此解释说“母乘子曰虚邪子乘母曰实邪 妻乘夫曰微邪夫乘妻曰贼邪自病曰正邪。”说明由于五行之间母子相传、相乘、反侮关系的存在五脏病变除本气自病外会相应出现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相乘、反侮等多种病理现象。具体到肺以燥为金之气故肺自病为燥由他脏影响及肺可致风燥、热燥、湿燥、寒燥寒清等多种病理及病证。

2)以本气自病为主他脏致燥为辅论燥:东垣详细探讨了肺本气自病的病因、症状、脉象及治疗方药。以肺属金本主燥肺主表外合皮毛故肺燥自病以气奔郁、有声咳、喘等、脉浮涩而短为主诸嗽药可选而用之。如以燥为主兼及贼实微虚的风寒热湿之邪为病或可见燥风相合的皮著甲枯、血虚气虚、脉浮弦而涩之证或可见燥热相合的鼻塞鼻鼽衄、血溢血泄、脉涩而浮大之证或可见微喘而痞、便难而痰、脉浮涩而缓的燥湿相合之证。总之其病位均未离肺以涩脉及肺系功能失常症状为主治疗或养气血或温润或清润或理气开郁各自审因而治。

他脏病变致燥是以他脏为中心亦存在贼实微虚之病理以风湿热寒为主兼伤肺金致燥其脉亦以相应邪气为主兼有涩象。李氏分别对风燥、湿燥、热燥相合之证选用桂枝加瓜蒌汤、白虎汤、调胃承气汤进行治疗。对虚邪之寒燥相合之病李氏论曰“寒清相合肾唾多呻洒淅寒清无寐。《经》言 燥化清其脉沉实而涩酸枣仁汤主之。”说明燥化清寒清相合即为寒燥相合以肾病及肺清凉津伤 阴液不足不能滋养为主。寒燥相合病理的提出弥补了刘完素燥与热类病因相合致病的病理使燥邪与寒、温两大类病因均可相合致病进一步丰富了燥病的病因并为后世凉燥说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

3)以燥为病机系统论治便秘:《兰室秘藏·大便燥结门》系统论述了大便结燥的病因病机以饥饱失常、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厚之物而助火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而致其病证有热燥、风燥、阳结、阴结、年老气虚、津液不足等多种类型。遵循“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太阴不得大便以苦泄之。阳结者散之阴结者温之”之法李氏创通幽汤、润燥汤、润肠丸、养血润燥丸、升阳泻湿汤等名方。考虑肠燥便结大便不通的病理东垣以煨大黄、槟榔末通滞除燥散结考虑津亏血虚的主因以生熟地、当归身或梢、生或炙甘草、桃仁、红花、升麻等养液滋阴滑肠润燥之品。二类药物相合构成诸方药物的主体如属风燥结致的风秘可加用麻仁、防风、羌活、皂角仁祛风润燥而成活血润燥丸如逆气里急便不行加用青皮、槐子、黄芪、苍术为升阳泻湿汤如气涩致便秘者常加用郁李仁、枳实、皂角仁均可取得较好疗效。

4.朱震亨  朱氏论燥较为单纯在《丹溪心法·燥结十一》中专论燥邪致病以“燥结血少不能润泽理宜养阴”为大纲说明燥结之证以阴亏血少为主因治疗以养阴为主旨。朱氏根据多年治疗经验总结治大肠虚秘而热之方一首药用四物汤去性燥之川芎加陈皮一两黄芩、生甘草各二钱一则理气调气一则清热使血养气调热清而便秘得除。同时朱氏还善于继承前人治秘思想选用前人治秘效方如仲景之脾约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半硫丸东垣之通幽汤、润燥汤、活血润燥丸从正之麻仁丸等针对不同便秘燥结之证进行针对性治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23316.html

上一篇:第三章第三节 金元时期医学门派及疫病学说(1)
下一篇:第三章第四节明清时期的伤寒学门派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