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唐璇:中药麻醉史初考

已有 2841 次阅读 2019-9-27 16:48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中药麻醉史, 华佗, 麻沸散 |文章来源:转载

要:我国应用中药麻醉的历史悠久。从先秦以来的各代医药家均创制了不少中药麻醉方,并运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其经验和理论值得高度重视,应当深入发掘,认真分析整理,以便更系统地了解与传承中药麻醉知识。

一、先秦时期有关中药麻醉的记载

《尚书》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在《尚书・说命》有这样一句话:“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缪。”孟子解释为:若药之攻人,人服之不以瞑眩愦乱,则其疾以不愈也。说明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发现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和麻醉作用[1]。

《列子・汤问》中记载了扁鹊为公扈和齐婴治病,“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2]。尽管“毒酒”由什么成分组成没有文字记载,但这里的“毒酒”,显然是药与酒兼而有之,进而充分发挥药与酒的双重麻醉功效,大大增加其麻醉效果。

二、秦汉时期的中药麻醉

约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书内记载的药物凡365种,其中不乏如羊踯躅、大麻、乌头、莨菪子等镇痛麻醉的药物。1973 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病名100多个,治疗方剂280余首,药物240多种,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学方书。其中“令金伤毋痛”方,记载了麻醉药的性能和用法。“已饮,有顷不痛。复痛,饮药如数。不痛,毋饮药”。这样的描述 ,说明当时已在一定程度上知道药物可以产生止痛的效果,从而达到今天认为的麻醉作用[3]。

东汉末年,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后汉书・华佗传》中有一段使用麻沸散进行手术的精彩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这段关于割除肿瘤或肠胃吻合手术的描述与现代外科手术的情景惊人地相似。华佗用此方法成功地做了肿瘤切除和肠胃吻合等大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用中药麻醉药施行外科手术的记载。华佗被尊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麻醉药进行胸腔手术的人也实至名归。

中药麻醉剂“麻沸散”问世,比西方医学家使用麻醉剂进行手术要早1600年左右,对外科学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华佗之名因史书记载而流传全世界,华佗对麻醉药的贡献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承认。但史书对“麻沸散”的处方没有记载,现在发现的“麻沸散”的处方始见于孙思邈的《华陀神医秘传》。

该书卷三记载了麻醉药方一组,共计三张处方,其中“麻沸散”处方为: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4]。但由于华佗的著作早已失传,孙思邈的《华陀神医秘传》所记载的“麻沸散”处方是否是华佗的原始配方,到目前为止也无人得知。

三、唐宋时期的中药麻醉

在唐宋期间,药物麻醉发展迅速,全身麻醉法已经应用于临床。唐代段成式撰写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其中记载了当时荆州的一位外科医生,对患者因小腿骨折进行全身麻醉施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的故事[5]。唐代孙思邈在使用中药麻醉上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其《备急千金要方》第二十五卷中强调了大麻的麻醉功效,当“治腕折骨损,痛不可忍”时,“以大麻根及叶捣汁,饮一升。无生麻,煮干麻汁服”[6] 。不仅如此,《华陀神医秘传》中还详细记载了专用为痈、疽、疮、疡等开刀时的麻醉药方剂一组,共计三张处方。其中的“华陀琼酥散神方”最为后人称道,组方是:蟾蜍一钱、半夏六分、羊踯躅六分、胡椒一钱八分、川乌一钱八分、川椒一钱八分、荜拔二钱研为末,每服半分,陈酒调服,如欲大开,加白酒药一丸[7]。

唐代骨伤学家蔺道人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主张使用“整骨药”这种麻醉药:“常用整骨药,用大草乌,刮去皮,为细末,每服逐半钱,温酒调下。如未觉,再添二分药,酒下”,“又方,用乳香、没药各一两,别研;次用血竭、自然铜、无名异、醋煮黄木鳖子各一两,地龙二两,并为末,蜜丸如龙眼大,嚼烂,热酒咽下。俟了,用生葱嚼解”[8]。更值得称道的是,蔺道人还对麻醉药用量、麻醉深度、麻醉药中毒的解救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由于麻醉药的应用,使中国的骨折整复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蔺道人也无可争议地成为骨伤科历史上应用麻醉药的先驱之一。

宋朝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中记载了内服全身麻醉方剂“睡圣散”,此方由山茄花(又名曼陀罗花、洋金花、风茄子)、火麻花(即大麻)共研为末,“服此即昏不知痛,亦不伤人”,同时还强调了成人与儿童的不同用量和效果指标,成人“每服三钱, 小儿只一钱。”[4]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最早施行全身麻醉术者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扁鹊,遗憾的是,无论是扁鹊的著作还是华佗的著作及麻沸散的配方均已失传。幸运的是,作为以山茄花和火麻花为主的全身麻醉方剂“睡圣散”,从《扁鹊心书》收录起,以后的医学典籍无不载之,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元明清时期的中药麻醉

元代由于战争频繁,骨伤科疾病出现较多,医学家在此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外伤治疗和麻醉经验。五世名医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主张骨折在手法复位困难时,行切开复位法。在总结前人麻醉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草乌散”,首次提出把追加使用曼陀罗花的全身麻醉法用于骨科临床治疗,“服后若麻不得,可加曼陀罗花及草乌五钱,用好酒少些与服”。“用此麻之,任从用钳拽,或凿开取出”。麻醉用量按照患者年龄、体质及有无出血等具体情况而定,“颠扑损伤,骨肉疼痛,整顿不得,先用麻药服,待其不知痛处,方可下手。或服后麻不倒,可加曼陀罗花及草乌五钱,用好酒调些少与服,若其人如酒醉,即不可加药。被伤者有老有幼,有无力,有出血甚者,此要逐时相度加入,不可过多”。[9]

这种既追求理想的麻醉效果,又要防止用药过量产生意外的麻醉原则,与现代医学全身麻醉的给药原则何其相似。另外,该书还记载了不少外科手术治疗的病案。如从战场上送下来的伤员中,有人肠子流出,医生将肠子送回腹中并缝合对齐,病人痊愈康复。就是现在,这也是一个大手术,可见当时的外科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准,同时说明中药麻醉在当时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以曼陀罗花、乌头为主药制成的“草乌散”,比日本“医圣”华冈青州于公元1805年使用曼陀罗花为主的药物作为手术麻醉剂(被誉为“世界外科学麻醉史上的首创”),要早400多年。

明代朱棣的《普济方》对当时各种外治伤痛和麻醉的方剂及用法进行了总结,其中有与危亦林的“草乌散”相类似的麻醉药方,特别强调了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并记述在骨科手术时如病人怕痛,则用曼陀罗花与坐擎草各五钱,病人即入睡,手术时用刀割,或剪骨复位,甚至将箭头从骨中拔出,都没有痛的感觉。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对许多麻醉方剂进行了验方和详细收录,把麻醉方的药味从危氏沿用下来的十余味精简到两味,证实仍然有麻醉作用,这是一大进步[10]。其配方为“曼陀罗花、火麻花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炙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11]。

清代赵学敏在其著作《串雅内编》中介绍了一种由草乌、川乌、天南星、蟾酥、番木鳖等组成的开刀麻醉药方,不仅如此,还提出了用人参、生甘草、陈皮、半夏、白薇、菖蒲、茯苓组成的复方作为内服麻药的催醒剂,这是催醒方法的又一次发展和提高。《串雅内篇》中均详细介绍了由草乌、川乌、天南星、蟾酥、番木鳖等组成的开刀药方。另外,吴谦的《医宗金鉴》、祁坤的《外科大成》和张骥的《华陀传补注》等也都是清代中药麻醉极为珍贵的文献。

五、近现代的中药麻醉

遗憾的是,到了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内忧外患,中药麻醉的应用和发展自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1846年美国杰克逊和莫顿的乙醚麻醉获得成功,1847年乙醚麻醉技术传入中国,随着西学东渐,中药麻醉日渐式微。

值得骄傲的是,1949年以来,我国医药工作者为弘扬祖国传统医学,对古代的中药麻醉进行了深入发掘和不断提高。以洋金花为主药的中药汤剂制成针剂并成功应用于临床麻醉,以后又进一步开发研制出新的中药麻醉剂樟柳碱,使古老而神秘的中药麻醉重现光芒[12]。近年来,全国各地对中药麻醉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运用日益广泛,主要集中在中药麻醉原理研究、中药麻醉催醒药研究、中枢抑制中草药的筛选、中草药肌松剂的筛选、中药麻醉的抗休克研究及中药麻醉的临床应用等诸多方面。随着中药麻醉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不断深入,中药麻醉目前不仅应用于多种手术,应用范围还在逐步扩大到治疗精神分裂症、闭塞性脉管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外伤性休克、顽固性头痛和癌性疼痛等。

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在中药麻醉研究和临床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要更好地应用中药麻醉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建立健全有效的中医麻醉疗效评价体系,加强对中药麻醉效果及麻醉的现代药理学机制的深入研究,以期为中药麻醉剂的推广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加强中药麻醉的研发,以期能筛选出性能强、作用快的麻醉镇痛中草药或中药复方制剂供临床应用,并积极探索中药麻醉剂的最佳用药剂量与手术时间、手术强度、手术种类间的关系等等。

参考文献

[1]周一谋.略论中国古代的麻醉药[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5,2(12):6-7.

[2]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156.

[3]江玉,和中浚.中国古代麻醉术发明史[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2):74-76.

[4]宋・窦材.扁鹊心书(神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97.

[5]唐・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01.

[6]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二十五卷)[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76.

[7]唐・孙思邈.华佗神医秘传[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52.

[8]唐・蔺道人,韦以宗点校.理伤续断方点校[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14-50.

[9]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925.

[10]王爱芳,陈剑飞.从古方麻沸散到现代中药麻醉[J].中成药研究,1981(11):43-45.

[1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十六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211.

[12]曹云飞,俞卫锋,王士雷,等.全麻原理及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99729.html

上一篇: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125)
下一篇:[转载]Dawn Brezina:关于麻醉的小历史
收藏 IP: 120.229.10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