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第二章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三)

已有 3092 次阅读 2019-7-8 11:19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传染病辨证体系, 规范化实践, 伤寒论辨证模型

按:翻开博文“第二章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二)”的发表时间是2014-2-21 12:06,接着往下吧:

二、六经辨证的示范效应

在中医学四大经典里,张仲景的著作四居其二,为什么呢?因为《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创立,宣告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与辨证论治模式(范式)的确立。

范式(paradigm)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中系统阐述的,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在中医临床医学里,六经辨证就是这样一种范式,它与最早创立诊疗体系的人一起,被后世医家推上了神圣的殿堂。

1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  《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因其首创性,它所具备的各种要素都成为后世效法和挖掘的基础。后世研究表明,它综合了邪正阴阳、表里虚实、经络脏腑、营卫气血等内容有机地结合成综合性的辨证论治体系。《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已具备了八纲辨证的雏形“八纲”之间诸如寒热真假表里虚实错综复杂的关系等已有论述。张景岳依据其定性分析总结前人经验明确提出了八纲辨证他说“夫医者一心也病者万象也举万病之多则医道然而病之病则各得一病……吾心之理明者自者自焉能相混。阴阳自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继之程钟龄则指出诊病总要不外阴、阳、虚、实、表、里、寒、热八字并详加论述,至此八纲辨证脱颖而出。

2.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  有关脏腑病证的理论虽在《黄帝内经》中已大量提及但尚未系统地与治疗结合起来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已将其证和治密切结合具备了脏腑辨证的初级形态。以太阴阳明病为例通过定位分析判断何脏何腑的邪气盛衰正气从而确定病在某脏某腑。这里通过脏腑之位辨明脾胃的虚实病变是脏腑辨证的例。后世如刘完素的脏腑辨证理论及钱仲阳的小儿五脏辨证等使脏腑辨证更加系统从而演变成为今天的脏腑辨证理论。

3.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伤寒论》中有部分关于卫气营血的内容也有关于三焦的内容而《温病条辨》的三焦辨证中也采用六经辨证的内容。伤寒与温病其在命名时前者是从感的角度而后者是从病证的角度进行命名都是对热性病的认识。无论六经辨证或是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其共性都是依据邪气和正气的不同反应来判断疾病所处的时段。三焦辨证亦是在六经辨证定位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伤寒论》已言及三焦之证则将温病的证候归纳于三焦之中。

4. 六经辨证与病因辨证  仲景虽未明确提及病因辨证但在强调邪风之气非常之疾”的外因说同时更注意强调内因认为“不固根本若冰谷。”而《金匮要略》中的三因说则奠定了病因说的基础。对于外在六淫之邪的辨证六经辨证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陈无择在仲景病因学说的基础上重新论定了“三因说”。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病因学说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现在的病因辨证不仅有系统的六淫辨证而且充实了情志劳逸饮食等内容但不可否认这仍旧是在六经辨证上逐步发展而臻于完善的。

5. 六经辨证与气血辨证  六经辨证虽然没有准确的定量标准但其模糊集合式的综合判定气血量的多少、有无脉象的频率、强度及症状的轻重程度以及范围大小。在六经辨证过程中对气血津液的虚、寒热进行较为准确的辨证其内容虽然疏星寥寥但可见其气血津液辨证之一斑。

6. 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  张仲景在运用三阴三阳分证的同时并没有舍弃《黄帝内经》中脏腑、经络分证等内容以六经病综合脉证进行分析、归纳以确定病在何经,在《伤寒论》中以阴阳辨证作为六经病辨证总纲以表里定病位任何一经病证都有寒热虚实之变,运用脏腑经络辨证确定病在何脏何腑经。

综上所述《伤寒论》虽以六经辨证为法但六经辨证必须靠其他诸种辨证方法的综合进行才能完成和体现出来;其他各种辨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皆以《伤寒论》所用方法为渊薮。各种辨证方法都以因、性、位、量、时、等因素的分析为内涵而这些认识论的概念是自三阴三阳六经衍生而来。因此说六经辨证体系既可以运用于外感病、又可以运用于杂病,是包括了其他各种辨证方法的辨证体系。

三、方证对应的崛起与辨病模式的弱化

,疾病的诊疗路径可以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辨病模式,一是辨证模式。其实,辨病辨证更加契合临床急需,但是如上所述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模式构建以来,其示范效应使辨证论治模式逐渐成为主要形式而显著强化,辨病论治却呈现弱化迹象。此种趋势在疫病(外感病)的诊疗过程中尤为明显,而其革新的意义特别明显。因为在疫病(外感病)的诊疗过程中,“辨病论治”注重的是每一个独特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化的全过程着眼于贯穿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当今随着对各种感染性疾病具体特性和病程的不断探索我们越来越有必要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以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纵观中医学术发展史辨病早于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黄帝内经》涉及病名有300多个还专论临床各种疾病把各种疾病分门别类于不同篇名的就有“寒热病”“水肿”“热病”等并分别论述了各病的特异性致病因素和相互之间的鉴别诊断等内容。如心气虚、肾气虚、阳虚、气虚等一些证候名称多在诸如“经脉”“本神篇”等基础理论或相当于临床医学总论性的篇章中出现。因此从临床诊疗特征而言整个《黄帝内经》以辨病论治为主、辨证论治为辅。被作为辨证论治经典之作的《伤寒杂病论》也是先辨别六经之病然后再辨证论治。故全书皆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为篇名即先以六经病分类列出病的总纲再按具体病名分类最后详尽地分析脉证包括传变、合病、并病、变证等的演变及预后提出具体的治疗方案、方药和服法等脉络清晰完全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其中《金匮要略》作为杂病部分更强调辨病为先。一篇之中并列数病脉证并治为篇名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等。书中所列病名如中风、肺痈、消渴等至今沿用。可以说,后世医家先辨病后辨证的理论阐述不胜枚举。

但是,自《伤寒论》之后,后世方如潮人们更加重视方剂及其适应证的研究,如《备急千金要方》《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等,其内容主要是讲方证。《伤寒》因不但有方证经验,而且还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尤其对日本汉方医学影响深远。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决策者要取消汉方,当时身为西医的汤本求真先生,看着亲生女儿因腹泻用西药治疗无效被夺去生命,因之悲愤感慨不已,转而发奋学习经(见《医界铁》),并结合临床体验,著成了《皇汉医学》,使日本的汉方医学重振旗鼓,方证对应成为日本汉方医的主流派。

1.经方派对“方证对应”的认识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是讲方证对应,宋代高保衡、孙奇、林亿等在宋刻《伤寒论》序中写到:“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本草之经”,道明了《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一脉相承,即《伤寒论》的方证,包括单方方证和复方方证,是由《神农本草经》的单方方证及《汤液经法》的单复方方证发展而来。以道家的大小、二、六神为名的数个方剂及其适应证,如四逆汤源自于小泻脾汤,理中汤源自于小补脾汤,括蒌薤白半夏汤源自于小补心汤等。而关于张仲景改变方证中脏腑名称的原因,陶弘景说得很清楚:“张机撰《伤寒杂病论》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之耳”。

方证相应说首见于《伤寒论》317条: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伤寒论》并有桂枝证”“柴胡证等提法,而且还指出治疗疾病的法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唐代孙思邈遵循仲景这一原则,在《千金翼方》中对《伤寒论》的整理采取了方证同条,比类的方法。

宋代伤寒家朱方证相应说作了更明确的阐述,他将方证简称为药证,他说:所谓药证者,药方前有证也,如某方治某病是也。 他还说:“仲景伤寒方一百一十三道,病与方相应,乃用正方,有差别,即随证加减”(《类证活人书》)

明末喻嘉言将方证相应说通俗地解释为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千变,清代名医徐灵胎提出 “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其著作《伤寒论类方》重点论述各方证的病机治法。

柯韵伯将经方汤证分别隶属于六经脉证之下,认为伤寒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并且分经阐述了本证主治、变治、随证治等方法。徐灵胎将《伤寒论》113方归类于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12,各类主证中先出主方,随以论中用此方之证列于方后,成为以方类证、证方治的“方证对应”学说。

2.汉方派“方证对应”的认  日本汉方界尽管对《伤寒论》极为崇拜,认为该书是在长期人体实验基础上加以总结,以方证形式写成的,简明实用,再现率高,但他们认为书中的理论与解说部分乃后人所加,因此主张《伤寒论》方可用,论不可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方证对应”与“药证对应”的临床方式。

日本古方派代表吉益东认为:“医之学也,方”;“《伤寒论》方与证耳”;“医之方也,随证而变,其于证同也,万一方,其于证变也,一病万方”。其著作《类聚方》只述方证,不及方药理,识证更重视实证。因此在这样思想的影响下,汉方更注重的是经方对应的症状,而不是病机,因此他们应用经方治疗的疾病谱相当广泛。在药证对应方面,亦不能不提吉益东洞的《药》一书。《药》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依据,对古方中常用的53味药物主治进行了考证。从著书宗旨来看,《药》只讲药效,不讲寒热温凉;从论证方法来看,《药》重在归纳。在《皇汉医学》中,更在每一方下单独讨论单味药的应用指征,如连翘:“治疮疡、瘿瘤、结核有神效……大人、小儿呕吐不止,可用连翘加入任何药方之内……据说观之,则本药为解消炎性利尿药,有时得为镇吐药者,亦可谓具消炎利尿之作用也。”这样就为经方的每一味药的增减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并且揭示了经方化裁的内在规律。

3. 现代伤寒学家对“方证对应”的认识  近现代,方证相应说仍成为许多医家的临床指导思想。曹颖甫、陆渊雷、祝味菊、恽铁樵、包识生、范文甫等医家,在中医处在危急存亡之际,开展方证研究,为保存中医学术作出了贡献。现代名医岳美中、吴佩衡、范中林、胡希等,临床擅用经方,在方证识别和古方今用方面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

无论是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其最后都要落实到方药上去。因此,当代经方大师认为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伤寒大家刘渡舟指出:方与证乃是伤寒学的关键”;中医名家任应秋教授:“我看到过一些有经验的老先生,使用经方的疗效都非常好,其关键还是‘方证相合’。”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历代运用经方或时方的名医,虽然学术体系各异,但都能应用其方药治好疾病,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暗合‘方证对应’。”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对经方派中医来说,‘方证相应’永远是临证始终追求的最高境界。”

刘观涛先生的《方证相对:伤寒辨证论治五步》(中国中医药出版20094月第1)认为,方证相对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的关键。他归纳了临床最常用的50经方,采用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热证寒证实证、虚证热实证(阴虚)证寒实证辨寒虚(阳虚)证辨风辨燥津液亏虚证辨湿水停证辨饮痰证气滞证血瘀证气虚证血虚证等一一对应。

但是,目前的方证辨证,有三个主要的缺陷。一是方证内容粗糙,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具有临床使用价值的方有限,只能解决中医临床的部分方证问题;三是方证表述中有些中医的专用术语,尚无法用现代语言来对,这与方证的本质尚未完全研究清楚有关。

方证内容的粗糙,不光是因为宏观体征和指征的表象性和模糊性,也由于不同医家个体经验造成的认识差异和表述的术语差异,还有患者自觉感受的敏感度不同等,造成目前方证的界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与不确定。而中医候的规范化工作,已经开展十年,却难以最终完成,其原因是规范化诊断标准在临床上难以得到普遍承认,绝大多数医生的证候诊断仍各自的经验性为依据如此循环的怪圈,使得中医方证的规范化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医家只是对方药的所谓功效大谈一通,但对关键的用药指征却一笔带过。

总之,外感病(即传染病或感染病)辨病模式最终没有得到应有进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方证对应”的盛行,辨证模式逐渐强化;二是时代局限,人们对“病因”的认识大大滞后。正因为如此,中医外感病临床诊疗走上了一条辨证论治的特色道路,从而与辨病模式渐行渐远。但是,当中医学与西方医学不期而遇,我们能否从两者各自的特色中获得一些有益的融合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88567.html

上一篇:关于腧穴:定义的重要性
下一篇:第二章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五)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