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医对人体物质的认识

已有 7362 次阅读 2018-12-29 09:52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中医学, 精微物质, 概念, 无法定义

中医认为人体的精微物质包括气、血及津液,它们与身体各部相互作用及影响,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这些认识,虽然能够相对自圆其说,仍然包含着无法克服的逻辑冲突。因为中医概念本身缺乏确定性,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各种臆测或虚构并不能通过检验而决定其存在与否。

一、气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及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并构成人体脏腑及经络生理功能。气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体内构成生命的「能量」或「动力」,通过其功能与特质来定义。

1. 气的生成

人体的气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自父母传下来的「气」,称为「先天之精气」;二是来自自然界的物质,包括空气、食物及水。来自空气的称为「清气」,来自食物和水的称为「水谷之精气」。两种精气会用作气的原料,并通过以下脏腑的加工及转化而形成人体之气。

首先,肾会将先天之精气往上输送,并与脾化生的水谷之气结合,然后这气会继续向上,与肺所吸入的清气结合而化为人体之气。

如上所述,中医认识到保持身体健康的一些重要因素,除了先天的遗传及脏腑的平衡外,我们还要从饮食物中获取宝贵的精微物质,以生化人体之气。

2. 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中医认为气能激发人体的生长发育,促进人体脏腑、经络及组织的生理功能。此外,气促进血的生成及循环,以及津液的代谢。若出现气虚的情况,气的推动功能便会减弱,生长发育会因此变得迟缓,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亦会减弱,血的生成亦会出现不足,造成一连串的健康问题。

(2)温煦作用:作为身体热力之源,气为身体提供温暖,保持了人体体温。若有气虚的情况,便会引起体温下降、恶寒怯冷及四肢不温等症状。

(3)防御作用: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充足的正气可以抵御外邪的侵袭。气的防御功能可理解为身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而外邪主要包括风、暑、湿、燥、寒、火。

(4)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表现为对身体物质及脏腑的巩固,并让身体组织维持于正确及应有的地方及位置。气使血液运行于脉中(血管中),防止其逸出脉外;并控制汗液、尿液及唾液的分泌及排泄,防止津液流失。还有,气能固藏精子,防止其遗泄,并有固定脏腑器官的位置及防止下移的作用。若气虚,气的固摄功能便会减弱,引致健康问题如出血、尿频、早泄、肾下垂或胃下垂等。气的推动作用与固摄作用互相补足,一方面,气推动了血的循环及津液的分布;另一方面,气控制及调节了津液的分泌。

(5)气化作用:透过气化作用,气能将身体的物质相互转化。例如,食物经过气化作用后,会化为水谷精微,然后转化为气及血。同样地,食物残渣经过气化作用后,亦会化为尿液及粪便,排出体外。整体地说,气对机体精微物质的转化及代谢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气的运动

气透过不同的运动进行各种功能。气的运动在中医理论中称为「气机」,不同的气有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基本上,气有四种运动形式,分别为升、降、出、入。这些运动非常重要,若它们停止,人的生命亦会终止。

不同脏腑之气各有其独特的运动形式。例如,脾气有向上升的特性,会将水谷精微上输,这功能称为「升清」;而胃气则有向下降的特性,将食物残渣往下输,这功能称为「降浊」。有些脏腑之气并不限于一种形式,例如肺气于呼气时「出」,吸气时「入」;并于宣发时「升」,肃降时「降」,肺气可说具有四种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

各种的气运动形式互相协调平衡,升与降的运动相协调,而出与入的方向亦相平衡。这协调平衡,对促进组织、脏腑及经络的生理活动非常重要。若体内气机失调,身体会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如肺气的下降运动受阻,会出现咳嗽,中医称这情况为「肺气不降」;胃气上逆亦会引致恶心及呕吐等。

4. 气的种类

中医认为气可以按其不同的功能、特性及运动分类,它们分别为元气、宗气、营气及卫气。

(1)元气:元气是最原本的气,亦是身体中最重要及最基本的气。元气乃属先天性的物质,它先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之后又倚赖脾胃化生的后天之精所充养,元气发于肾间(命门),并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肌肤腠理(身体的表面)。元气是身体所有生命活动的动力,除了促进生长和发育,它更可维持组织、脏腑及经络的功能。

(2)宗气:宗气是指积聚于胸中的气,其生成是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化生的水谷精气两者结合而成。宗气主要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血管﹞,于呼气时「出」,吸气时「入」,它运行于呼吸道之间,促进肺的呼吸运动,并控制着语言及声音的强弱。此外,宗气更流贯了心脉,推动及调节心脏的搏动以及血气的运行,并影响肢体的寒热与活动。

(3)营气:营气是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它们经常在脉中(血管中)运行,与血有着密切关系,由于营气与血常一起运行于脉中,故亦有「营血」之统称。营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它从中焦开始,经肺进入经脉,周流全身。营气有阴的特性,能将气转化为物质。透过注入于脉中,营气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并促进了血液的化生。营气亦会为全身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

(4)卫气:卫气是负责保卫及抵抗外邪的气,它可以被理解为身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能保卫身体免受疾病的侵袭。与营气比较,卫气属,并有较多功能性的特质。

卫气与营气一样,都由运化的水谷精微所生成,但它们循行的位置却不同,卫气行于脉外,营气行于脉中。营气主要散布于横膈膜及胸腹内,而卫气则在体外循行于皮肤之中。一方面,卫气保卫了身体并抵御外邪的入侵,另一方面,它调节及控制汗孔的开合与汗液的排泄,以及为脏腑、肌肉及皮毛提供温养作用。

营气及卫气同出一源,各行于脉中与脉外。透过协调营气(阴)及卫气(阳)功能,身体维持了健康的发汗、恒温及免疫功能。

1.PNG

气的生成流注图

二、血

按中医理论,血为身体提供营养的红色液体,但其所指的营养不只限于在血管内传递的物质,而是范指一般的营养物,包括那些非血管传递的营养物。

1. 血的生成

血主要源自「水谷精微」和「精」(生长发育及生殖的物质基础)。一方面,食物会透过脾胃的运化而化为水谷精微,并上输于肺,借着心与肺的气化作用而化生为血;另一方面,藏于肾的精会贯注于骨,化为髓,健康强壮的骨髓便会化生为血。此外,精亦会归于肝,从而化为清血。

如上所述,脾脏对于血的化生十分重要,故脾有「气血生化之源」之称。

2. 血的功能

血主要负责营养及滋润全身。血循行脉中,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对这些脏腑组织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

(1)为脏腑、经络、组织提供营养:人体的脏腑组织需要有充足的血液濡养才能保持健康。若血液充盈,则面色红润,皮肤毛发润泽,而爪甲、肌肉、骨骼亦会健康强壮。

(2)维持健康的身体活动及感官功能:《黄帝内经》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这正说明了血对于肌肉运动及感官功能的重要性。若出现血虚的情况,便会引致头晕眼花、视物不清、耳鸣、四肢无力等症状。

(3)维持健康的精神活动:中医认为血供应对精神健康十分重要。若血的滋养充足,则会表现精力充沛、神志清晰。另一方面,若血的滋养不足,则会引起健忘、失眠等问题。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神志失常及精神病等。

2.PNG

血的生成流注图

三、津液

津液是指身体中的各种生理水液,包括各脏腑组织内的体液,及其它分泌液如胃液、肠液、泪液等。津液与其它精微物质一样,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1.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中医认为津液主要源于水谷。食物首先经过胃的受纳腐熟,再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以及脾的运化而生成津液。此外,大肠吸收水液的功能亦与津液的生成有关。

津液透过不同的途径排泄及输布全身,当中包括脾的传输功能,肺的宣发及肃降功能以及肾的气化(水液代谢)功能等。此外,津液亦依靠三焦作为输布的通道。

津液能通过代谢作用排泄身体的代谢废物及毒素,化为尿液排出体外。透过不同的输布和排泄,津液保持了身体脏腑、经络及组织的健康。

2. 津液的功能

津液主要负责滋润及濡养,它们散布于肌肤表面,滋润皮毛及肌肤,使皮毛肌肤润泽健康而富有弹性。此外,津液亦具有滋润孔窍的作用,使眼睛开合自如,鼻息通畅,口唇润泽。津液渗入不同脏腑、组织,甚至于骨髓、脊髓及脑髓,并发挥其濡养滋润的作用。

津液失调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津液的濡养滋润作用不足,从而导致皮肤干燥、肌肉松驰、毛发枯干、两目干涩、口唇干裂、鼻干口干等;另一方面是津液的输布及排泄功能受影响,这种情况会表现为水液停滞如眼睑肿胀,形体浮肿和肥胖等症状。

3.PNG

津液的生成流注图

 

附聂广:藏象学说物质观的哲学思考

藏象学说引入“精气说”作为自己的物质观虽然奠定了中医学的唯物论基础,但“精气”在本质上属于哲学范畴的“物质”,用它表示人体的具体“物质”,就抹煞了自然科学与哲学关于“物质”定义的界限。

《易·系辞》说:“精气为物”揭示了“精气”的内涵;《管子·内业》说:“精气……下生五谷,上为列星”;《论衡·论死》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则阐述了“精气”的外延。可见,“精气”作为天地万物的物质本原,作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性,作为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说明,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哲学范畴的“物质”,它不是任何一种具体的物质。

那么,“精气说”引入藏象学说经过了怎样的加工呢?周学海在《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中指出:“是故气有三:曰宗气也,荣气也,卫气也。精有四:曰精也,血也,津也,液也。”可见,中医学对气作了一些分类,精则概括了几种具体的物质。这样一来,“精气”是否就从哲学的物质范畴跃入了医学的物质概念上了呢?

其实,“精气说”经过改造后,既失去了它原来的作为“物质本原”的高度概括的哲学概念意义,又无法表达人体的具体多样、复杂多变的物质。并且,作为经典说法,它碍于人民探求实体,不断发现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物质及其成分、结构、形态、性能等等。其缺陷大约有四:

一、思辩

血这种赤色液体真是心火化赤而成吗?真有一种行于脉外的卫气、昼于体表、夜于五脏吗?精究竟为何物肾怎样藏先天之精,又如何“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呢?医学方面许多只能通过观察、实验才能发现和验证的事实和联系,古人本来无法做到,但他们又急于药回答生命之谜的一些“?”,只好根据某些直观的表象,结合自然哲学原理来推测、想象和类比这些表象的内在联系、产生机制、变化原因、物质基础,但类比、推测和想象并未经过验证。例如:“血为什么是红色的?”古代自然哲学的医家为了说明它,采用取象类比的方法,因为心、火、红同属五行的一个类别,把三者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猜想——红色的血可能是心火赤化而成。当时并不能审察这个命题的真实性,千百年的流传“心火化赤为血”就成了心的生理功能。

二、抽象

例如气,它作为“万物本原”的抽象概念,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脏腑学说却把它具体化了。结果,一是引起结构和功能关系的脱节,即毫无结构可言的抽象物质的具体功用、性能;二是引起物质与运动的脱节,即抽象物质的具体分布、集聚、代谢、循行。例如元气,古人并没有发现这种具体的物质,却又具体地猜想了它生于中焦和下焦,以三焦为通道流行全身,推动生长发育,激化脏腑、经络的活动等等。这种具体的描述是附合在一种抽象的、人为规定的而不是发现的物质上。其结果,必然脱离物质和结构决定属性,属性和物质结构相统一的原则,而且,脱离具体物质的属性也无从验证。

三、笼统

《素问·金匮真言论》:“精者,生之本也”,《管子·心术》说“气者,身之充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行”,说明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是一种精微物质——“精”和“气”。但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总是具体的,而精气的概念却是抽象的,概括的。因此,我们如果提出构成肌肉、骨骼、脏腑等的究竟各是什么物质,以什么样的结构形成?精、血、气、津液似乎又都说明不了。而且,“精气”怎样构成人体,如何维持生命活动?只要我们更具体、更深入地提出问题,作为直观或抽象的“物质”概念就显示出它的无能了。这种物质观的笼统性表现为:(1)它不能客观具体地说明组成人体的物质;(2)它不能清楚明确地说明具体物质在人体内的具体活动。

四、封闭

这是因为:(1)与哲学的物质概念有关。自然科学里的“物质”是具体化,形形色色,千变万化,层出不穷,不断的产生、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认识;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概括性的、抽象化的,则相对稳定。(2)与自然哲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和目的有关。他们通过直观和思辩,总是企图建立一各尽善尽美的、一劳永逸的、不变的体系;辨证唯物论者则是强调变化和发展,任何科学体系将随着认识水平的深化逐渐改变自己存在的形式。(3)与科学发展水平有关。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化学直到十八世纪才成为一门科学(恩格斯),在这之前,人们对于物质的认识长期朦胧不清。(4)与历代医家的治学风气有关。人们不是面向客观实际、努力发现新的物质世界,而是囤于自然哲学物质观的“完美境界”之中,传抄经典,空发议论。最终形成一种惰性,把自己完全封闭了起来。

(本文刊于《中医药信息报》1987.2.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54140.html

上一篇:星言、星语与星月(九十一)
下一篇:“感悟中医”备忘录(二十八)
收藏 IP: 113.98.232.*|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