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60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602 真实、自由、优雅、坦然

博文

年轻教师看看这样的简单计算公式可能是有利的 精选

已有 7939 次阅读 2015-12-25 07:0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努力, 教师, 高校, 年轻

             刚刚看到一段文字,转载如下:

           

100%×100%×100%=1

100%×100%×100%×100%=1

……

这样连续乘365次,结果还是等于1。

这组算式可以这样理解:100%代表一个人的综合实力,即每天既没进步也没退步的综合实力,那么365天之后其综合实力保持不变,依然是1,或者说是100%。

第二组算式是这样的:

99%×99%=0.9801

99%×99%×99%=0.9703

99%×99%×99%×99%=0.9606

……

这样连续乘365次,结果等于0.03。

这组算式可以这样理解:99%代表一个人的综合实力,即每天退步1%的综合实力,那么365天之后其综合实力将由1下降为0.03,或者说由100%下降为3%。

第三组算式是这样的:

101%×101%=1.0201

101%×101%×101%=1.0303

101%×101%×101%×101%=1.0406

……

这样连续乘365次,结果等于37.8。

这组算式可以这样理解:101%代表一个人的综合实力,即每天进步1%的综合实力,那么365天之后其综合实力将由1上升到37.8,或者说由100%上升到3780%。

从上面的算式可以得到一个启示:自己同自己比,每天少一点阅读,就会少一点见识;少一点努力,就会少一点收获;少一点志气,就会少一点出息;少一点坚持,就会少一点奇迹……每天退步一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结果必然是每况愈下,越来越糟,糟得令人意外。这就是少一点定律。

把少一点定律和多一点定律合起来,就是一点点定律:任何重大的退步和进步,都是从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开始。


                   不同单位之间先不进行比较,只谈高校教师,即使研究生毕业后条件差不多到同一单位(同一学科)上班,实验室与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排除当官等因素,许多人的科研成功与所得到的成绩,是由于经过多少年,比别人多花时间与精力做科研所积累的结果。

          有些人,爱好非常多,喜欢炒股,喜欢打扑克,喜欢旅游,喜欢电脑,甚至喜欢电脑游戏,业余时间看资料与写东西的时间少。而有些人,除了上班完成正常工作之外,业余时间比其他人多花些时间看资料文献,写申请书,写论文,思考科研中的问题。

          一天二天甚至一、二年看不出来,经过几年,这差距慢慢拉大,而且越来越大,做得好的教师做科研的兴趣也增加,得到成绩也自信。相反,花时间少的,过几年一看,其他人走前面去了,再追就非常吃力,甚至后来只能被拖着了,最后从心理上就自认自己比不上别人了,自甘落后。

          一个年龄段,总会要让一些突出的人优先升职称,参与评审,进入许多学术机构。当然,目前的情况下官员与权力占的份量很重,但是,权力不等于学术,多少年后,学术界与行业最终还是客观地评价学者们的实际贡献与学术水平的,特别是企业做项目时,他们更加愿意选择成功率高的学者而不是官员。许多官员在位时,项目数不少,经费挺多,文章还行,不过,在许多人心里,就是‘混混’形象。而下台后,差不多就是喝茶的份了。真正科研水平高的学者,社会是从心里认可的,这其实就是一个口碑。

           不少人将自己的落后完全归结为‘权力’与‘职位’,这可能是不客观的,有时候会自暴自弃。

          在高校混了一辈子,看到的东西太多了,权力的作用明显,但权力并非决定因素。有些官员成功,其实与他们年轻时的刻苦,与他们在官位时利用资源同时也非常吃苦分不开的。

          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学者,从来没有当过官,包括芝麻官都没有当过,活动能力也一般,公关能力也基本没有,但他们的科研做得非常好,论文、国家基金、企业项目、专利等不少,也非常得到学界与业界的尊重。当然,他们的生活也不差。

          其实,许多科研厉害的学者,他们非常专注于他们的学术,特别是业余时间,他们花出了比普通人多得多的辛苦与努力。

          我们一定要注意,他们也并不完全是书呆子,没有情调与浪漫,没有业余爱好与看世界。只是他们会利用好这些时间,并摆正工作与休闲的时间关系而已。

          看看身边,许多成功的人并不是比其他人聪明多少,智力因素差不多。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智力非常好,名牌高校名牌学科毕业的,但由于会享受生活,不自觉地成为‘龟兔赛跑’中兔子。

          天道酬勤---这是永恒的真理。


          我相信许多年龄大点的博主,可能会认同我的观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945712.html

上一篇:许多学科学术‘繁荣’的背后
下一篇:‘因材施教’学生,更应该‘因材考核’教师
收藏 IP: 121.248.131.*| 热度|

36 姬扬 吕喆 於鑫 左宋林 郭战胜 何成文 杨正瓴 黄永义 张立学 张越 余皓 张骥 张卫 孟佳 徐令予 秦承志 李明阳 蔡宁 韦玉程 叶春浓 张云 曹俊兴 林辉 赵星 刘淼 刘克 葛维亚 shenlu biofans rlxahz chenhuansheng hmaoi xuqingzheng yunmu caoqingwei idealis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