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60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602 真实、自由、优雅、坦然

博文

有的‘人才’会被‘高帽子’催‘残’的 精选

已有 8113 次阅读 2014-5-9 06:5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才, 教授, 计划, 催残

      我前几天写的博文‘ 对目前补充师资的忧虑’,有101个评论,刚刚看到的一个评论如下:      


[101]mmyu75  2014-5-9 06:12

林老师说得太透彻了!真是讲出了我们年青人的心声!我还就真没有勇气改变研究方向,科研启动人才引进项目的结题标准在那里悬着呢!冒险一换,小心吃不了兜着走!我感觉年青人还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走来得实在一些!猛的被扣上几个高帽子真的可能吃不消啊!最近我们这边的很多学校都开始关注青椒的心理压力疏导问题了,但此举都是在付出惨痛代价之后的亡羊补牢的行为!最重要的还是如林老师所说,决策层必须对青年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作出深刻的改革!否则后患无穷!


      这位博友的身份可能是以‘人才’的身份聘来的,可能学校或政府给了一些数量的科研经费,肯定也有合同,要求近多少年内必须写多少文章及申请多少项目,如果完不成,会影响名誉。看得出,这位博友压力是挺大的。

       我为什么写那篇文章?是因为写博文的前几天,一位也是得到不少资助的年轻‘人才’与我交流过,他们感觉压力不小,既然政府及学校给科研经费,而且签了合同,要发表多少sci论文及拿到国家课题的,这是硬指标。他们不敢懈怠。

       大家要清楚,许多人才在国外或其他单位做博士后或读博士是原来导师的研究方向,学科为了杂交,经常从不同研究方向甚至专业引来人才,目的是为了从原来的研究方向角度与方法来研究目前所学科的科学问题。一个学科的教师从不同角度来研究,这个学科会充满活力的。

       但是,如果这些人才来了后,要他们马上改变研究方向以适应目前所在学科的研究领域或研究内容是不可能的,必须有个了解、切入、起动、发展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不是一、二年甚至三、五年能够完成的。而合同需要他们二、三年内就要发多少文章,申请到国家或省课题,他们根本不敢改动原来的研究方向,或者作些调整。这样的人才可能多少年内难以调整好研究方向以适应当前学科的研究领域或内涵。

        多少年来,许多从国外回来的年轻人与我聊过天,当他们没有走出来的时候,他们真是‘压力山大’。因为他们得到了资助,但新的方向没有出来也没有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加上回来的时候单位唱了高调,让他们亮在本单位的‘聚光灯’下让他们唱戏,可以想象他们的压力是什么样。

        如果长时间游离于目前学科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这个人才最后是个‘四不象’,以前的研究内容由于没有土壤而不能与时俱进,不会有后劲,而新的研究方向由于没有时间与精力做,可能难以融入。

        人才计划,就是人才激素,快催快长,长得好,会成为栋梁之才,如果长得不好,长得高而不壮,被风一吹就折。

       被‘折’的人才,我们见过!



关注年轻科研人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792631.html

上一篇:复旦学生的呼吁不符合‘法的精神’
下一篇:巨人少,打酱油的多--世界科技界
收藏 IP: 121.248.130.*| 热度|

20 水迎波 郑永军 蔡小宁 邹斌 曹建军 王启云 逄焕东 戴德昌 戴小华 汪晓军 刘淼 赵美娣 李宇斌 胡良军 陈敬朴 ljxm JIANHUN zhouguanghui wangqinling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