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不通顺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通病
彭渤
最近接到很多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的邀请。除退评2篇论文外,其他都接受了评审任务,并于写此文前提交了所有评审意见。总结起来,发现这些年轻学子完成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一个通病就是语言不通。集中表现在:(1) 基本语法错误。一些句子要么缺主语,要么缺谓语。给人残缺不全的感觉。(2) 表述的内容拖泥带水。一个句子本来是表述A的,却硬要把B的内容牵涉进去。让你反复琢磨也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含义。(3) 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一些论文的很多段,就是一个逗号到底。(4) 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逻辑关系混乱。如某论文中“……XX岩石裸露地表后在自然条件下容易被蚀变分解,从而淋滤释出Cd等重金属元素对环境产生影响;产生酸性矿排水损害生态系统;释放出二氧化碳参与全球碳循环。可见,XX岩石的风化-成土作用对地表物质迁移循环和生态环境等可产生重要影响,是非常关键的表生作用过程,受到学术界的大量关注”。在学位论文中读到这样的语句,感觉作者对论文针对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缺乏思考,或者思考的程度还没有达到入门的水平。
一篇语言不通的论文,很难得到较高的评价。因为语言表达通顺,是学位论文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研究生经历过中学、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应该受到了不少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都已经要求发SCI论文才能获得学位了,而学位论文的中文表达都不能规范、通顺,这是说不过去的。如果把一篇论文的完成比作修建一座房屋,那么一句一句的语言就是构筑这座建筑的一块一块的砖块。一座房子一块砖、两块砖出问题,可能对建筑的质量影响不大,但百分之十甚至百分之几十的砖块都出问题,那房子的建筑质量就难于保证。语言表达跟学位论文质量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我想,大多数论文评阅人都会赞同我的看法。
语言表达是论文水平的反映。本人曾强调,论文写作要使用科技语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096-822239.html)。科技语言有科技语言的特征和规范。其中一条就是要“使用行话”,就是要使用能让人看得懂的专业语言。而研究生要达到这个境界、达到这个要求,就是要通过阅读文献等各种方式方法来解决。对文献资料的把握、理解、模仿等方面的水平,往往在论文写作中表现出来。而且,学位论文的写作既是一个资料加工、理解分析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表达的过程。需要作者成为资料的主人、文献的主人,还要成为艺术的师傅。要做到这一点,没有一定的水平和基础是很难的。因此,在我看来,语言表达就是论文水平真实反映。
语言表达是作者科研态度的体现。研究生在读期间,接受的科研训练、完成的科研工作等,就包括了论文写作的训练。课后作业、实验报告、读书报告等等,都是在进行写作训练。特别是,因为学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才能获得学位的要求,本人常常给学生改很多的论文。可是,到要毕业了、要获得学位了,作为获得学位重要凭据的学位论文,连语言都无法写得通顺,除了水平之外,更多的是科研态度的问题。以为自己完成了科研、取得了数据资料、发表了期刊论文等等,论文就写好了,就可以过关了。于是,马虎大意,任意为之。从评阅的论文看。不少作者就是这个态度。在我这里,这种不认真、不严格的科研态度,是要受到惩罚的。
习总书记要求我们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想,对于年轻的学子而言,请一定先把学位论文的中文语言写通顺。谨此共勉。
2020年4月13日长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