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博士生一点公平和尊严
鲍海飞 2014-7-15
看了某大学化学系博士生的直白,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文中提到,学校出台新政策,要给博士生们长工资,这本来是一个好消息。但政策规定,是从2014年的新生开始,有大幅度提升,而不是他们这些老生了。由此,我们看到文中一个年轻的博士发出的呼喊,他愤怒又渴望。愤怒的是竟然有这样的政策,渴望的是公平和生活待遇应该得到提高和改善。看到这则博文,一丝悲情不由从心底而起,为之不平。
校园里,大部分的博士生都是年轻人,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他们像一张张干干净净的白纸,在涂抹着自己的人生世界,他们像朝霞一样灿烂和纯真,用他们稚嫩的双眼开始洞察这个世界。只要有一定的待遇他们就能好好工作,然而现实是他们很难安心工作,尤其是面对着不平等的待遇和现状。虽说不是为了这五斗米折腰,但就是这五斗米却让他们心焦。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在实验室,甚至以实验室为家,每天都筋疲力尽,殚精竭虑、苦心经营着自己的课题、论文、专利,还要面对着老师的脸色,还要面对着同学竞争的压力,更背负着父母殷切的期望。他们真的很苦。他们大都很听话,甚至比农民工还好管理,他们有头脑有思想。他们满怀着希望来读博士,想通过博士期间的训练能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面对未来,他们都有着满腔的热忱和希望,因为他们都是年轻人,因为他们都是可爱的小伙子和姑娘,因为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眼下,前进的道路上,怎么就这么坎坷!怎么就有这么多的不平!
这些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都是我们祖国现在的建设者,未来的领路人!真心希望学校、老师不要把他们看做是搬砖头的临时工,也不要把他们看做是只有到你这儿才能生存,才能磨练,才能成才,才能吃上这口饭。他们是头脑敏锐的、国家未来事业的缔造者。他们年轻,他们有机会,世界如此之大,天地如此之宽广,只要他们愿意,我想他们随时都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和出路。但是我们的学校一些政策制定者和一些所谓的老师,是不是就把他们当成了临时工?是不是就把他们当成了廉价的劳动力?如果是那样,我想,那就是大错特错了,不要把博士生不当秀才。说实话,都是机缘,让学生和老师才走到一起,才处在同一屋檐下!这都是缘分啊!虽然是偶然,但希望老师们能够珍惜。
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一个学校能够给学生什么?除了毕业时,一个能够让人感到一丝欣慰的盖着公章的证书外,还有什么?然后就是每个月施舍的那点救济金吗?然后就是那几年在学校学到的,到社会上一时半时都不能用上的知识吗?我们真的培养人了吗?
反过来看,学生又能够给学校什么呢?我想大家都清楚,是他们,是他们没日没夜地实验,煞费苦心地写论文、专利,还要填写各种项目的表格,帮助老师完成一个又一个项目。他们是实验室研究创新大路上的开路先锋。一个学生可以让一所学校扬名!一个学生他也会回报他的学校。这是双方互相‘恩惠’的结果。记得几年前,一对在美国的中国年轻夫妇,给美国的某高校捐款,结果遭到了国内人士的谩骂。但事实上是,美国的那所学校在他们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那所学校给他们提供了奖学金,使得他们能够在国外好好地生存和工作学习,当他们成功后,他们给那所学校捐款,那是他们对学校的回报啊!
请那些政策制定者们好好想想,这样政策的制定是否和那些博士生的导师们商量探讨过没有?如果商量探讨过了,那么这些所谓的博导们是怎样的态度?这笔工资是学校出,还是导师出。我想大概还是导师出。但是导师真的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吗?这样做,合理吗?
所谓‘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简直就是笑话,完全没有道理。难道那些25、26岁的‘老博士’已经享受过什么处级、厅级待遇了?现在不需要补助了;还是这些‘老博士’身上没有油水可榨了?不值得补了。实际上,类似这样的政策不仅在学校出现,在社会上其他系统也都有,真是美其名曰!实际上是某些人得到好处受益了。单纯对学校来说,这样的做法,无疑带来了老生与新生的矛盾,无疑带来了导师和学生的矛盾。试问,这样的境况,有哪个老师兄会愿意传授给富裕的刚入门的新生东西?老师兄会实心实意在实验室干活工作吗?这样又会有什么好的科学研究结果呢?这样的政策制定真有些出人意料,“只闻新人笑,哪管旧人哭。”
再说远一点,这些‘老博士’们,其实都是很好的劳动力!社会上那些盖楼的每天还都有百元入囊,那么我们这些‘老博士’就不值其二分之一吗?如果学校有计划的给这些大男孩们长工资,当这些孩子们回家的时候,哪怕给父母买一点点小小的礼物看看父母时,这对父母是有多么大的安慰,对学生自己来说,自己的内心也会感到多么欣慰;当同学们相聚在一起时,可以小吃上一顿、半顿的美味,也不至于入不敷出呀!在同学们心中也有一份面子吧!如果要是交上了女朋友,也不至于吃顿麦当劳都得再三思虑吧。囊中羞涩,让我们的‘老博士’脸上真的羞涩,其实,更羞涩的是,是‘老博士’的学校!
科网反映的是问题,科网传达的是心声。作为一个旁观者,希望学校政策的制定者,能够针对时弊,面向未来,把握全局,高屋建瓴,用宽广的胸怀来进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有一天,这些‘老博士’们或许会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当学生回首往事时,他一直会记挂着的是这所学校培养了我造就了我。不要让他们的心里现在有太多的负担、有太多的阴影。当多年以后,学生们会怀念,会为自己是某某大学的学生而骄傲和自豪,而不是,当离开学校的时候,没有半点依依不舍、留恋之情。
这是他们应得到的公平,这是他们应得到的尊严!他们不只是在学习,他们也一直在工作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