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与画—九州无事乐耕耘
鲍海飞 2012-7-6
虽说有诗、画不分家,但二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有一首著名的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首诗的谜底是‘画’,所谓‘诗情画意’。从一首诗里面,你很容易看到一幅画,甚至能够融入到诗中的画面里面去。就上面这首小诗,我们直觉和意念中就会去品味:仰望、侧耳聆听、看见花开、看见鸟来。但是反过来,也许就难了,你可能看到的是意境!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个头戴雨帽、身披绿蓑衣的老者,面对苍茫之水(画面中大片的留白)、独自垂钓。那种感觉,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不同感受,因为谁也不知道画里面的深层含义。也许你的感觉能够随着渔人一起走进画面里面去,但是你如何找到一副画来说,这是一首诗呢?若给你一幅画你如何想象它是什么样的诗篇呢?在网上看了一下,还真有不少题名为《独钓寒江雪》的画作,但合诗意者甚少。
从画里面可以较为容易地写出诗,因为‘触景生情’,‘心有灵犀’。于是有感而发。画里面隐藏着无尽的诗,有说不完的话,意无止境。故而有‘画外之色’,‘弦外之音’。从一幅画里,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有无限遐想。然而,从诗中读到的‘画面’,可能大致相同,但每个人内心深处却可能有不同感受。相对来说,画是静态之描述,尤其国画,画里面的妙处是留白!于是给人以想象。
但若从诗歌里面配出画来,确实不容易。因为,‘画’总有画不到之处,而一旦画了,模式就固定了,也就没有悬念遐想了。
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如果按照诗中所描述,那么提笔一画,极可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那个场景:‘高高楼上,昂首少年。秋风吹过,衣衫飘起。’如此而已。
徐悲鸿的代表作《九州无事乐耕耘》,你会配上一首怎样的诗或者句子?你可能会配上:‘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人说这不可以。可是你也可能会配上:‘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味道就浓了些。倘若你若配上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仔;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又能说个不字呢!但是只有当作者赋上了:九州无事乐耕耘。作者才赋予这幅画更为鲜明生动的含意。这又是怎样的一片境地啊!简直是神来之笔,诗(句)画竞相辉映!
好诗要有好画配,好画也要有好诗配。诗里有写不尽的画,画里有写不完的诗。
在网上索引了一下,居然没有人以此续句。下面我续写七绝一首。
九州无事乐耕耘,自在春风拂皱纹;
意重情深黄土地,麦香稻浪小山村。
附录: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