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我那时为何能考上大学?(六) 精选

已有 4073 次阅读 2021-1-28 12:34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那时为何能考上大学?()

鲍海飞 2021-1-28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生如梦如幻。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离不开老师朋友,更离不开个体的自我努力和奋斗。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好人恩人贵人,需要慧心眼界和机遇。如果有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人生之路就不知道走向何方。回想起来,在我那时那样的环境和背景,我之所以能够考上大学,与这几点分不开。

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遇到对的人,做该做的事,这是第一点。一颗种子如何发芽,又何时发芽,能长成什么样,这取决于很多因素。春种秋收,大环境和大趋势使然。

遇到对的人,尤其是遇到对的老师,无比重要,其次是同学和伙伴。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师是我们人生至关重要的领航人,他的一言一行,他的理念和方法,他的道德和情操,甚至他的一个眼神和手势,都在无意有意、无形有形地引导和灌输着每一个稚嫩纯朴的童心和心灵。在教学上认真负责,对待学生以欣赏和鼓励的角度出发,而不偏颇,又能启发和诱导学生学习,这对学生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财富。至今犹记,初中语文课上,老师看了我写的‘工’字,夸奖我写得好。实际上,只有这个字没有越出田字格的疆域。夏日的劳动课上,拔除操场上的杂草,许多同学都散去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篮球架下弯腰低头拔草,被走过来的班主任看见了。上课的时候,老师表扬了我。讲课、备课认真,是教师的基本功。还记得,当初学地理的时候,学校缺老师,学校就硬把一个教体育的中年男老教师改造成了教地理的。半路出家的体育老师教地理,谈何容易,但体育老师也是下了功夫,一本地理书不说倒背如流吧,也差不多少。那真是有股劲头!但我却经常不及格。后来终于换了个专业的地理女老师,讲起课来,娓娓道来,我才有所起色,终于及格了。专业还真不能小瞧!从小学到高中,我经历的那些好老师,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都十分认真和负责,大部分老师都比较阳光和正气,能够以欣赏、赞赏、鼓励的角度来看待和对待学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学习过程中的好同学和伙伴,同样重要。比如,经常在一起晨读,一起讨论问题,潜移默化中,你就在一个良好的氛围环境中成长起来。至于做对的事,那就是在学习的年龄,在学习的时间,就好好学习。老师们安心的做着自己的功课,而不必为了几斗米去到什么辅导班讲学赚外快之类。

 

         好奇心和行动力一直在驱使我学习,这是第二点。好奇心是学习的一种原始动力,好奇心能够让人专一,从而能够钻研。我感觉自己比较敏感,或者感性一些吧。比如,听到美妙的音乐,我会从行走中停下脚步,仔细专注的听,听那美妙的旋律,听那动听的歌词。我对许多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比如邻居家的大哥从物理课上学到了几何光学,用手电筒和纸盒箱给我们演示倒立汉字的图像,我就饶有兴趣不停地看。我更愿意从那些大孩子或者大人的身上,学到他们的智慧。我还是比较富于实践的,敢于表现。至今记得,一次在物理课上,老师讲到音叉和拍频,并带来了音叉试验器材。老师把音叉放到讲台上,然后敲击音叉,并让同学们上前来去听。许多同学都很腼腆。但只有我走到讲台前,然后在讲台前很严肃地走了一个来回,仔细听着声音的变化。同学们看到我的样子,大家都笑了。有好奇心,勤于试验,敢于试验,是走向研究之路的必要条件。只要有条件,有机会,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聆听和学习的机会。这个习惯和行为至今保持着。宇宙如此之宽广和美丽,自然如此之宏大和玄秘,前人为我们开辟了多少条道路,怎能放弃学习的机会呢!

 

         第三,在有限的空间融入社会,拓展自己的兴趣。人是社会中的人。我那时,虽地处偏僻孤陋,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努力接触社会。广泛接触社会,是指我能够利用的一些资源,比如,我父亲的游艺室,里面有很多我可以阅读的报纸和期刊,这潜移默化的让我了解了一些外面的世界。比如,我爱看的电视节目,都看了,这无疑会拓展我的知识面和眼界。诚如我所说的,那时候资源少的有限,书本更是少得可怜,买书成为奢侈品。家里附近的百货商店,我最喜欢的就是看里面有什么新书来了没有,包括小人书。我不是个书呆子,尽管今天会有人把我看作成一个书呆子。对我个人来说,我愿意沉浸在书海里,做一个书呆子,而不愿去做那些勾心斗角的事。在组织的一些活动中,我积极参加,和老师同学们一起高歌。我曾经在学校时,也是个体育活动积极分子。曾经作过体育委员,在学校的团体操比赛中,指挥本班级进行操练和比赛。作为运动员,参加学校的体育比赛,跳远获得过第二名,参加过四乘一接力,获得过三千米的第四名。我甚至参加过区里组织的200米赛跑,尽管是最后一名。我还有一个武侠的梦,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夜晚,我们几个小伙伴在月朗星稀的夜空下,弯腰踢腿,模练着左右互搏和大力金刚爪。

 

  我有一个安静的读书场所。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我发现,这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经历过程和因素。一个人只有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才能专注和思考,才能发现一个属于真正的自我,他内心的孤独和渴望,属于他的一颗驿动的心。我的家里有一个专门的办公桌用来读书学习。回想起来,我经常在一个一个的午后放学回家后的时间段里,回到家,坐在办公桌前面,独自一人看书学习。大部分的时间里,周围没有人影响我打扰我。当然,更不用提什么网络、游戏的引诱,那个时代没有。所以,那时每天我都能够平心静气、心无旁骛的看书学习,从而有较多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时间。有一个安静的读书场所,坦然独处,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河水平静了,也就看清了河底;人宁静了,也就看清了心底。

     无可争辩的是,功课、作业适当和杂事少同样是重要的因素。因为没有做不完的试卷,看不完的书,无需填写多少个表格和备忘录,也没有繁琐的各种各样的手工,也不需要父母签字检查,没有什么形式多样的各类调查问卷,没有参加什么额外的竞赛和课题之类的东西,因为没有这些因素的影响,我才能有独立思考、学习和自学的时间,自己才能主动去书本内外寻找和钻研。正是因为少,没有干扰,才有了我个人的多。于是,我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有了这个空闲的时间,可以让我从容地安排自己的各科目学习计划,和同学交流和玩耍。当然,也有发呆的时刻。这或许应了那句话: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们这一代人,或许没有让父母有太多焦虑,因为家里孩子多,根本无法单独溺爱你。同样,我们自己也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焦虑,或许是比较单纯傻气。大多数时间,我经常在放学以后,回到家里,便一头扎进书本里,阅读、学习和思考。那些功课从来就没有让我厌倦过。

 

  第六,合理安排每天各科目学习的时间。没有人告诉我怎么去读书,怎样去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劳逸结合调节自己的学习和锻炼身体。我们是大文大理的时代,我选择的是理科,数理化语英生政。每天我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把所有的科目几乎都要去琢磨和演算一次,熟能生巧吗。有限的几本参考书成了我的座上宾,让我爱不释手。面对着那些书,有时候,偶尔自己仿佛真有一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感觉。今天书店里学生用的参考书,可真是丰富多彩,让人目不暇接又无从下手。许多时候,孩子都不必买书和看书了。因为老师作业留的就足够多了。大文大理的时代,各科目考试的分数几乎是均衡的,数学和语文是120分,生物是70分,其余则是100分。这样的分数配置还是比较合理的,没有过多的侧重和偏废。语文的作文好像是30分,那么占据卷面正好四分之一。看到今天高考的分数配置,有些让人不知所措了。比如,语文150分,那也就罢了,毕竟知识面的宽度、广度和深度是要有的,多些分数是为了学生能够有所把握而不至于偏漏、偏废等,但不知道为何作文要设置成70分。这几乎占据了卷面的50%,这真的有些让人不理解。批阅试卷的时候,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一般的语文给个4050分就不错了,因此,在这150分里面,至少有20-30分根本就是无用无效的了。语文固然重要,但如此设置实在没有必要。如果非要这样设置,那么,可以分解成设置2-3个写作项目,或者4个写作的考项。有记叙文,有议论文、古文翻译、诗歌、时政评论、简单分析和感受等,写出观点和要点。那么,这样的设置和分数就或许有效了。说得远了,总之,合理安排自己每一天,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保证。

 没有父母默默地支持、鼓励和远见,我也很难走到今天这样。他们不能为我们解答疑问和批改作业,也无暇给我们陪伴、伴读和安慰。只要我们不在外面打架,不惹事生非,那么父母就不必为我们操心。事实上,一般的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只要孩子们都吃饱了,没人吵闹就万事大吉了。我的父亲属于那种沉默寡言型的人,和母亲很少争吵,家庭还是很和睦的。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也很少给父母带来麻烦。但作为父母,他们有能力就尽力帮助和支持孩子们。至今记得,我的大姐在大集体刚工作之初,在一家小饭馆学会计,我的母亲便利用下班之余的时间,教她打算盘。我在读书时,需要订阅学习资料,我的父亲询问之后,便帮助我订杂志和买书等。徐徐多多的生活点滴,都融入了我的心里。

 

 就如一粒种子,在春暖花开之时,它开始生根、发芽、成长。没有大树依靠,没有甘甜雨露,在那人间的四月天,在山间、在小溪旁,听着鸟儿的歌唱,看着云儿翱翔,那粒种子自由地生长。或许因为内心中没有方向,只有书本和老师的陪伴,书把我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我没有太大的压力,没有过多的焦虑,没有睡不着的觉,也没有睡不够的觉,我的心思都沉浸在书和电视中所说的世界。至今我的梦境里,没有老师的怒斥和责怪,没有学习上的不安和焦虑,我的学习,就如我说过和感受过的,不断地学习,是为了寻找回来的世界,是为了寻找向前的世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1269399.html

上一篇:我那时为何能考上大学?(五)
下一篇:我那时为何能考上大学?(后记)
收藏 IP: 180.169.212.*| 热度|

22 刁承泰 杨金波 宁利中 江左文 郑永军 武夷山 李东风 晏成和 杨婵 姚伟 黄永义 柳林涛 李学宽 冯圣中 白蒲 尤明庆 张宇 夏炎 徐冉成 朱晓刚 郁志勇 霍天满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3: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