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om Open Access to Open Research - 2014-09-23 - CAS-Library
From Open Access to Open Research - 2014-09-23 - CAS-Library(1).pdf
作者:冯丽妃 郭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9/29 11:18:51 选择字号:小中 大 | ||||
■本报记者 冯丽妃 见习记者 郭爽 网络技术不仅改变了出版,而且改变了科学家进行研究的方式。开放获取不仅是绝佳的出版模式,而且更有利于科研发展。9月23日,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召开的“从开放获取到开放科研”学术报告会上,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开放获取业务总监印格致博士宣布:《自然—通讯》将自2014年10月20日起从混合型开放获取期刊转型为完全开放获取期刊。 “为何要开放获取?因为能分享优秀的科研成果,以不受限制的方式传播与交流知识,可以增进互相了解、互相激励和促进良性竞争。”印格致表示。 开放获取让科研成果能以快速高效的方式加以分享、复制、展示和出版。全球的开放获取科研成果中,欧洲所占份额最大,而亚洲则主要来自中国。 “其实,开放获取对我国期刊也是一件好事。”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张晓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让更多的国外人士拥有阅览权,通过查询,更多的文献被引用,影响力也随着用户量的逐渐增多而扩大。过去,在纸本情况下,人们阅览时是先看刊后看文。如今,在当前网络环境下,人们查询文献的方式有所改变,可以做到先文后刊。 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14年5月发布公共资助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实行开放获取政策声明,要求自政策发布之日起,得到公共资助的科研论文,在发表后把论文最终审定稿存储到相应知识库中,在发表后12个月内实行开放获取。 印格致表示,开放获取虽有争议,但已经得到广大科研人员和期刊工作者的认同。自然出版集团也同时在努力推动其他期刊陆续实行完全开放获取。 印格致认为优秀的开放获取期刊,可以从它的影响因子、同行评议、稿件质量、稿件经过编辑建议后的修改程度等各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以自然出版集团的Scientific Data数据期刊为例,充分说明了开放获取不仅可以扩大传统学术期刊论文的传播能力,而且有利于今后科学研究的相互激励、合作与进步。 通过该平台,很多“被拒绝”的数据就能被利用起来。通过数据分享,通过他人的评价与分析,分享者可以知道自己数据的可信性,从而指导自己的科研方向。 同时,分享数据还可以帮助扩大科研合作的可能,促进多学科合作,这也有利于中国科研界巨大潜力的发挥。 如果我国期刊不实行开放获取,受众数量将逐渐变小,订阅量不足,影响力会减少。因此,“从开放获取到开放科研势在必行!”张晓林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4-09-29 第4版 综合)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