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原野上 播撒梦想的种子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adnet 猫眼看网路: 你上网了吗? 钟送黄昏鸡报晓 忙处人多闲处少

博文

科网群英烩No.0316王晓峰 出版体制改革 大部分学术期刊在被遗忘?

已有 4542 次阅读 2011-1-13 11:29 |个人分类:科网群英烩|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博客, 博主, 科学网, 期刊编辑, 王晓峰

 

 

 

科网群英烩
让水滴洒向为科学网灌水勤奋笔耕的人们 —— 科网群英烩粉墨登场

 

关键词: 科学网,博客,博主,王晓峰,期刊,编辑,网络,媒体,出版,体制,改革,色球,色空间

 

—— 群英 场 ——

 


学者王晓峰 发表于2011-1-11 22:45:09
查看评论:3 │ 浏览:172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我看新闻
大部分学术期刊在被遗忘?

除党报党刊等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按照事业单位的部署进行改革以外,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一律在2012年上半年前完成或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

——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在今天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说

新华网相关报道: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业界一直非常关注出版体制改革,希望此次大力度的改革能给学术期刊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打破原有桎梏,逐渐形成参与世界学术期刊出版竞争的能力。但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针对学术期刊改革的指导方针

把期刊分成时政类和非时政类,这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不去评论,但把学术期刊、科普期刊等具有明显公益性的期刊商业期刊放到一个锅里竞争,却是不够科学。当然学术和科普的期刊也有一些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的,但还是少数。

当前中国有不少学术期刊挂靠在学校研究所,不具有法人资格,2012年的底限自然对它们也就没有作用。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学术期刊将无缘这次体制改革?有志于学术期刊事业的人是不是还要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的科技期刊数量不小,但能量有限,没有几本能在国际上给咱中国人长脸,科学技术相对落后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因为也有一些国家的科技实力不强,但学术期刊出版很强的。

为什么我们的竞争力不强,一个原因是学术期刊出版实体不够大,几个人一个编辑部何谈竞争。肯定有不少编辑部希望把事业做大,但做大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例如,没有独立的出版个体,无法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兼并重组,使优势资源实现局部集中,形成规模优势。我是一个编辑部,他也是一个编辑部,分别属于不同的单位,谁能兼并谁?就算是国内最强的CNKI也没有办法。

如果不能兼并,退一步的选择是借助自身实力,办好原有期刊的基础上,创办新刊,但刊号并不是想申请就能申请到的,或者说是想申请也申请不到的

申请刊号需要非常严格的条件,而且是否符合条件,不是办刊人能说了算的。当然,据说现在已经有计划进行期刊的3%退出机制了。但为什么期刊数量一定要控制,要“挤”掉一些期刊才能办新刊?前面曾发过一次牢骚(提高科技期刊质量,一定需要限定数量吗?),就不再说了。

单靠计划、申报、批复,是培养不出有竞争力的学术期刊出版力量的。改革开放初期,靠有一定的自主权,深圳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也需要一块实验田。给政策、给刊号,成功了可以复制,失败也没有太大的损失

希望中国科技期刊不被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政策制定者们遗忘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3497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本文标签: 出版体制改革
相关文章: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ICF2009 readnet  
[1]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编辑之家 [2011-1-12 15:52:23] ip:  
博主好文已被编辑之家收录转载,特告知。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ICF2009 [2011-1-12 20:08:17]   
有可能呀,外国人给中国人办了一大堆低影响因子刊物,我们自己的就快被人遗忘了。
[3] 标题:[此为悄悄话]
发表评论人:ysxbhxf [2011-1-12 20:46:56]   
[此为悄悄话]
记录总数:3 总页数:1 当前页:1 93[1]4:

 

学者王晓峰 发表于2010-12-6 21:08:37
查看评论:10 │ 浏览:1287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精选     

 
我看新闻
修改论文需要大家的努力

NATURE刚刚出版了一篇文章讨论学术论文的写作,其中提到越来越多的文章在经过专业编辑公司的润色。(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41119.shtm)个人认为,投稿前论文的润色首先应该是导师的活。

导师给学生改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在日本学习时藤野先生给他修改讲义的情景,当然严格来说藤野先生不是鲁迅的导师,鲁迅当时又不是研究生。授课老师与导师还是不同的,导师的研究生数量有限,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导师的学生可以组成一个班。

很多研究人员会谈到自己的导师曾认真地帮自己改文章,令我等学界晚辈备受教育。如NATURE文章中提到的那样,有些研究论文投稿前在依靠编辑公司来修改,毫无疑问,这些公司的编辑熟悉英文的语法、段落的结构,但难以对文章做出科学性的修改。而导师对论文的把握明显要高于学生,如果英语水平再高一筹则可以给文章带来实质性的提升。

导师给研究生改文章好处多多。首先导师的身体力行会给学生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每一篇论文。每一篇文章都力求完美,而不是把一个半成品扔给别人去打磨。而且写文章的每一个步骤都会科研工作带来启发,半途而废确也可惜。一种好的习惯成为传统而传递下去,对于科学来说是件好事。

导师改论文对研究生来说也是一种鞭策,要一字一句的写文章,不能偷懒,形成习惯了英语水平也就提高了。这样,以后不但自己不需要求别人改文章了,等以后有了自己的学生也能指导他们写文章。

再有,导师能认真给学生改文章,也容易发现论文中的问题,例如不当引用,甚至是抄袭。细数学术界的论文丑闻,有不少的情况是导师在论文修改这一步责任的缺失。

当然,改论文也给导师们提出更高但属于份内的要求,招更多的学生就要改更多的论文,花更多的时间,用于学术交际的时间就少了,从而可能会影响到项目经费的来源。论文与经费,孰轻熟重,各人有各人的秤。

另外,学术论文的写作并不难,它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复杂的结构,经过短时间的练习是可以达到一定水平的。而且,偶尔出现几个小错误,不影响对文章的评审。掌握基本的表达方式,结合自己比较系统的科学思维再组织论文,就有可能做到不需要别人做二传手。

文中提到,很多期刊编辑希望非英语母语作者使用编辑服务,如此以来既可以提高文章质量又有减轻编辑工作量,只是作者要为一篇文章支付几百甚至上千的服务费。从道理上来说,编辑没有权利要求作者这样做,但在投稿这个环节,作者却是弱者。

很多编辑部面临这样一个难题:作者对论文的发表速度要求越来越高,用于稿件修饰的时间越来越短,而且大部分期刊的收入又不允许其招聘更多的编辑以加快速度。有不少期刊的编辑加工校对等工作是发包给编辑部以外的公司做的,但这又不是每个编辑部都能负担得起的。

谁来润色论文,是钱的事,也不是钱的事。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0997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本文标签: 学术论文 编辑 润色
相关文章:  
当前推荐数:8    推荐人: lgmxxl tangxq zuojun Flyingriver ysxbhxf aging00 weah0500 XUPEIYANG  
[1] 标题:
发表评论人:doniao [2010-12-7 10:10:49]   
帮作者修改的小错误,作者所指的那篇文章是nature上的
博主回复:谢谢指点,已改正。
[2] 标题:[此为悄悄话]
发表评论人:zuojun [2010-12-7 11:40:50]   
[此为悄悄话]
[3] 标题:
发表评论人:zuojun [2010-12-7 11:41:53]   
另外,学术论文的写作并不难...
DISAGREE!

博主回复:写论文的标准高低不同,难易程度感觉就不一样。要写非常高标准的论文的确不容易。
[4] 标题:
发表评论人:zuojun [2010-12-7 11:44:28]   
导师给(?)研究生改文章
IF the adviser is a co-author, then he or she SHOULD work hard on the manuscript.
博主回复:就我了解,国内很多情况是第一作者要付出70%以上的精力,导师把关,其他coauthor 基本不认真看论文,挂名的。
[5] 标题:
发表评论人:zuojun [2010-12-7 11:48:02]   
谁来润色论文,是钱的事,也不是钱的事。
You are confusing two processes: revising and (copy)editing. Revising is authors' responsibility, while (copy) editing is not.
博主回复:您说的很对,这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也有的研究人员会在投稿前把稿子交给专业的编辑公司对稿件进行润色,所以两个过程又直接相关了。
[6] 标题:
发表评论人:qingqing83 [2010-12-7 11:55:21]   
可惜啊。如今能亲自操刀认真改文章的导师越来越少了。
[7] 标题:
发表评论人:zuojun [2010-12-7 13:36:30]   

Revising is the key to write a good scientific paper. See another Nature paper, "Publish like a pro."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1214
[8] 标题:
发表评论人:hdecom [2010-12-7 15:44:26]   
现在的学生写出来的论文,质量确实不敢恭维。不用说英文,连中文都蹩脚的很,常常需要编辑花大量的时间去修改,润色。看来编辑公司确实是有存在的必要。
博主回复:作为编辑,我深有感触,但编辑公司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9] 标题:
发表评论人:OE [2010-12-7 16:12:25]   
稿件的写作一门艺术,即需要所有作者的付出,也需要作者导师的汗水(因为导师也是作者)。如果万事都走捷径,那样对作者来说,没有任何锻炼的机会,无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因此鄙人认为稿件需要作者付出一定的汗水。
博主回复:您说得很对。希望科研界能把导师给学生改论文这个传统传承下去。
[10]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fanpx [2010-12-7 19:04:11] ip:58.240.35.*  
导师的文字水平不一定比学生高。我老板写的东西往往别人看着晦涩难懂,我就做些编辑的活,而我写的文章,老板基本是不改文字的,只是在学术性上把把关。
博主回复:您说的对,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记录总数:10 总页数:1 当前页:1 93[1]4:

 


作者:张笑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0-12-6 13:03:53
选择字号:
 
《自然》刊文讨论论文编辑服务
会衍生论文撰写道德问题;是否该采用不同期刊编辑各执一词
 
12月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出版:援手》(Publishing: A helping hand)的特写文章,就目前大量涌现的论文编辑服务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倾向于借助论文编辑公司来完成自己的论文撰写和发表。大多数人都是寻求文字部分的提炼,比如语法、单词拼写、标点符号、连贯性、文章逻辑性等方面。除此之外,也有人希望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服务,包括论文数据的补充整理,甚至是实验方案和方法的可行性论证。
 
论文作者本身的需求,加上期刊编辑也似乎热衷于向那些英语不是母语的作者推荐论文编辑服务,使得论文编辑市场繁荣起来。
 
《生物化学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副主编、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王小凡就鼓励投稿人去寻求论文编辑服务,“不要找那种只会简单修改文章语法的人,而是要找能了解文章内容并能突出文章重要性的人”。
 
一些期刊编辑表示,通常语法上的一些小错误,是不大会让文章被拒的,但如果语法上出现重大错误而导致文章根本看不懂,那么就算研究内容再好,论文还是会被拒掉。因此,投稿前请论文编辑公司来改论文就显得很有必要。
 
但随着论文服务的拓展与加深,有些公司还提供更深入的论文编辑服务,包括对实验方案和实验设计的调整和修改等,由此产生了一个道德问题:那些经过大幅“手术”的论文到最后算谁写的?
 
对此,《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的新闻发言人Karen Buckley表示“论文代写是被严格禁止的”,NEJM对每份来稿都要求必须标明各个作者对论文所作贡献的详细情况。
 
不过要对每个作者所作贡献的真实性进行核实,也是不可能的。《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编辑Reinhardt Schuhmann说:“我们通常会建议作者咨询其同事以修改文章。可我们没法知道,他那个所谓的同事是不是花钱从论文编辑公司请来的。”(科学网 张笑/编译)
 
更多阅读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2011-1-11 1:52:08 匿名 IP:74.104.45.*
对于公司所谓的“保证发表”要分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一个论文编辑服务公司首先是论文编辑,其次是公司。作为服务,不能光看广告词就拒人千里之外,一棍子打死,只有试用过才知道这家公司有没有真本事;作为公司,自然遵循一些市场规律,比方说用一些吸引眼球的广告词。只要这些广告不是违法乱纪的,就没有什么不可。另外,如楼上有人提到的,如果有一个评估服务,有本事的人就能看出一个稿件的价值和问题所在,那自然心里有数,这篇稿件被接受发表的可能性有多高了。
2010-12-31 9:24:49 匿名 IP:116.226.39.*
我就是一家论文服务公司做,所谓的保证发表就是尽可能提高文章的学术水平,然后在合同规定期限发表,但是,万一,总是有万一的,在规定的期限内发表不了,就直接退款,就像炒股、基金和股票一样,风险度和受益度成正比。 还有,不是你文章要保证发表就可以的哦,也是需要先经过评估的,不然SCI还是SCI吗
2010-12-7 3:51:22 zuojun IP:
IF 有些编辑公司具有“保证论文发表服务”。
Then, you should NOT use such company!
2010-12-6 16:10:27 DNAgene IP:
有些编辑公司具有“保证论文发表服务”。我前两天收到的广告。
“如果您需要文章保证能发表,请使用我们的保证发表业务。”我担心他们是不是代为行贿来达到保证发表的目的。
目前已有4条评论

 

南方周末:美国的大学出版社与我们的有什么不同
中美大学出版论坛在京举办
 
 作者:程绮瑾 周玲 来源:南方周末 发布时间:2007-9-20 11:58:15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中美大学出版论坛现场。右四为施特,右五为道蒂。
 
哈佛大学出版社社长威廉·施特(William P. Sisler)的名片有三个版本:英文、中文、日文。这与哈佛大学引以为傲的东亚研究有关——哈佛学者费正清发起的哈佛东亚研究论丛,从大约50年前出版第一本专著,到现在已出版了约300种。
 
8月底,施特第一次来到中国。同行的还有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社长彼得·道蒂(Petter J. Dougherty)。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以出版数理学科、经济学著作见长,但也曾出过三卷本的英译本《金瓶梅》。道蒂也是第一次来中国。
 
8月29日,在“新六感北京出版创意与国民阅读促进中心”举办的“中美大学出版论坛”, 让两位美国出版人惊讶连连。他们听到了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以及一些中国大学出版社负责人的发言。
 
“从这个论坛上了解到,中国现在的这些大学出版社大多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他们从基本的教材出版做起,现在才刚刚开始关注真正的学术出版。我有点惊讶。另外至少两位中国大学出版社的负责人提到,他们还没有真正的同行评议制度。这也让我惊讶。看来我们的运作方式真的很不同。”施特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周蔚华听了两位美国客人的发言后则说:“他们也在考虑在强化学术出版的同时,怎么能够更加市场化和商业化。我想中国的大学出版社正好相反:过去市场化程度是很高的,但是在学术出版方面,美国的同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同行评议
 
“同行评议”制度,在美国的大学出版社创立之初就已存在,直接沿袭自英国的大学出版社。“每一本印有‘哈佛大学出版社’字样的书,都必定是经过我们的评议委员会通过才会出版的。”施特说。
 
哈佛大学出版社目前的评议委员会有13名成员,都是哈佛大学的高级学者,来自不同学科。他们的任期通常为三年,有的会续任。出版社社长可以根据出版需要来挑选学者,然后征求学者所在院系主任的同意。“通常他们都会同意。因为帮助把握我们出版的质量,也有助于维护大学的声誉。”施特说。
 
委员们不会从出版社得到报酬,但是可以获赠新书和每月一次的免费午餐。评议就在午餐时进行。出版社会给委员们准备好一套材料,包括编辑做的书的摘要,两个外部专家的匿名意见报告,以及作者对这些报告的回应。委员们有时候会要求提前看书稿,但通常一次讨论之后就会对书作出判断。如果有需要的话,他们会让作者提供更多的报告,以确保学术质量。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的流程与此类似,只不过委员会只由5名教授组成。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尝尽“同行评议”的苦头。他在回忆录《黄河青山》里写道,1974年,他写了一本概论性质的中国历史著作《中国并不神秘》送交一家出版社,结果三次审稿都未通过。1976年他写出《万历十五年》,也被出版商推来推去,大学出版社认为它不算学术著作,商业出版又要求他去掉所有注释,适应小说读者的习惯。直至 1978年,这部书稿才由耶鲁大学出版社接受,1981年出版。这时,黄仁宇已经被纽约州立大学辞退了。
 
“我在三个大学出版社前后做了34年,极少有学术政治。他们都是高级教授,不会愿意给公众留下有负面印象。而且每次同行评议都是多人参与的,有很多讨论空间。我们不会仅仅因为某个教授不喜欢就拒绝一本书。”施特回应说。
 
为什么中国的学术出版社没有这样的制度呢?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分析说:“中国目前的学术界还有很多难如人意的地方,缺乏科学的、有效的学术评价制度。多数人接受不了批评,以为批评就是否定。人们习惯地认为学术评议就该说好话,提出问题,就意味着质量差。”
 
贺圣遂和北大出版社总编张黎明都感慨,大学教授的优秀著作常常被社会出版社抢走。贺圣遂分析说:“中国的大学出版社普遍成立较晚,出版品牌的影响相对较弱。大学教授、知名学者的优秀学术著作更倾向于到人民社、商务、三联、中华这些历史悠久的社会出版社出版。更多的时候,学校出版社只能接受本校教师在社会出版社出版相对困难的出版物,同时,校方对本校教授的优秀著作是否应该留在本校出版社出版也没有相应规定,这就造成了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方面有许多局限。”
 
电子出版
 
在美国,学术出版物的一个主要采购者是大学图书馆,中国也是如此。据贺圣遂介绍,复旦版的学术图书60%是大学图书馆订购的。一段时间以来,美国的大学图书馆经费普遍缩减,图书馆更愿意将有限的经费用于订购期刊和电子数据库。在中国,据人大出版社总编周蔚华介绍,“以人民大学图书馆为例,它的经费的增长,远远赶不上出版物膨胀的增长率。只有把有限的资金转向订阅一些连续性出版物,订阅期刊和数据库,所以就大大压缩了对图书的订阅。”这成为大学出版社的一个直接压力。
 
让周蔚华耿耿于怀的是,人大社的招牌产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近年受到清华同方开发的“中国知网”的严重冲击:“实际上中国知网和人大资料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人大资料的内容没有充分的数字化,受到严重的制约,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
 
相比起来,美国的大学出版社在数字化方面有些捉襟见肘。施特在公开演讲时说:“大家都说‘所有东西都必须有数字化呈现’,但事实是这样做花费巨大,大多数美国的大学出版社都承受不起。甚至一些商业出版社也承受不起。而我们又不放心将那些珍贵的手稿交给第三方去数字化。那么谁能资助大学出版社,帮助我们数字化?这是一个问题。”
 
哈佛大学出版社对电子出版的热情也不高,只是乐于通过网上书店来销售图书。亚马逊网站的销售现在几乎占哈社销售额的16%。“在美国,严肃的学术著作还没有接到数字化出版的需求。如果出现这种需求的话,我们会去做。”施特说。
 
生存压力
 
要理解美国大学出版社的不同思维,需要了解他们的经济结构。
 
美国的大学出版社在成立之初,大多依靠大学支持。哈佛大学董事会在1913年决定成立出版社的同时,也决定每年借给这个出版社一两万美金,以后卖书赚了钱再慢慢还。董事会强调:“这个出版社的宗旨是出版高学术水准的著作,而不是参与商业出版的竞争。”
 
现在,哈社已经不直接从哈佛大学获得资金支持,而是主要依靠哈佛基金(Harvard Endowment Funds)拨款和自己的销售收入。“我们当然也想在学术和商业之间求得平衡,但是我们肯定是把学术质量放在第一位的。如果我一年赚500万美金,但是出的书学术品位都不高,董事会一定会炒我的鱿鱼。”施特坚定地说。
 
普社情况类似,只是自成立之初就依靠独立于大学之外的一个私人基金支持。后来他们还不断获得捐赠,包括一些专项捐赠,比如针对翻译工作的、针对爱因斯坦专著出版工作的等。当然还有他们的书籍出版所得。
 
中国的大学出版社大多是自负盈亏,商业意识比美国同行们浓得多。贺圣遂说:“相对而言,中国的大学出版社市场运作比较成功,经济效益良好,从业人员的待遇也较好。美国大学出版社大多受董事会控制,以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为主,在市场运作方面不如商业性出版社。中国的大学对所属的出版社大多没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出版的道路宽了,商业化运作的程度也高了。”
 
中国大学出版社赖以维生的途径和主要的赢利点是教材出版,至于是否做学术出版,要看经济实力,也要凭出版人的良心,而没有稳定的机制保障。政府对大学出版社有一定税收优惠,但是大学出版社并没有在学术出版的成果上有相应体现。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章培恒、骆玉明的《中国文学史》,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学术影响和市场回报俱佳。三卷本《中国文学史》自1996年出版至去年年底,销售达20万套,利润达二百多万元。《中国思想史》自2001年出版至去年年底,销售近7万套,利润近50万元。这在中国的学术出版里,算得上是成功的范例。
 
但是这样的学术著作,在复旦大学出版社每年出版图书种类里,所占比例不到30%,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更是微弱。《中国文学史》销量的重要贡献者也是大学的教材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同业里属于经营出色、也打造起自己品牌的,据社长肖启明介绍:“现在学术出版在我们总的图书品种里的比例已经超过60%,但是码洋比例大概是25%。”
 
而对于大多数美国大学出版社来说,学术出版就是他们的全部,很少出版教材。一是因为前期投入太多,二是因为他们认为教材的学术含量不高,不符合自己学术出版的定位。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有教材出版,但仅限于研究生教材,占了他们所有图书种类的10%-12%。
 
多种经营
 
中国大学出版社的负责人们表示,要学习美国同行的学术出版经验,但是并不会放弃多种经营的思路。有趣的是,于丹、易中天等人的出版物,在大学出版人之间引起了不同的反应。北大出版社总编辑张黎明有些遗憾地说:“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学术进一步职业化、社会化,教师的地位、职责与考评体系都在发生变化。由此,大学出版社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的调整。现在家喻户晓的易中天和于丹都出自大学,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成果更多地是被社会出版社拿走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则认为:“易中天和于丹成功地找出了一条联系高深学问与平民百姓之间的通道。他们的贡献是无论如何不能小觑的。但是,我们的学术出版不应该也不可能把他们的成功作为我们取得成功的捷径。”
 
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的态度相对折中:“易中天、于丹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了广大读者的精神世界,我认为是值得赞许的好事情。对一个人而言,方便面也能够满足他的温饱之需,虽然我们并不要求每个人都吃方便面。普及化的文化读物,也可以满足精神饥渴,滋养心灵。因此,我们不仅为教育出版、学术出版、专业出版服务,也为普通大众提供优秀的文化普及读物。”
 
(赵伟、吴静对本文也有贡献)
 

 

学者王晓峰 发表于2011-1-10 21:41:59
查看评论:14 │ 浏览:1051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此文已经入选科学网精选博文精选     

 
生活心情
学术期刊编辑的前途

学术期刊编辑的前途,这个题目已经趟在草稿箱好久了,没有动笔,确实有些顾虑。不想给新入行的编辑以自己主观的影响,希望他们能探索自己的职业之路,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但回想5年来的工作及今后的计划,作为阶段性总结,给自己以教训,给他人以借鉴,也许有点意义。

学术期刊编辑是没有“钱"途的行业,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这个很多人都知道。在这里我不想说那些靠版面费发横财的人,因为那毕竟是少数。相信有不少人,特别是从事编辑多年的朋友,都计算过自己的收入在朋友圈子里面是高还是低。

有不少人不甘于现实,跳出了这个圈子,当然也还有一些人在坚守。走的人有风生水起时,留的人也有衣带渐宽处。走的优秀,还是留的优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

从招聘的情况来看,应聘编辑的至少是本科毕业,硕士毕业的不少,博士毕业的也逐渐增多。刚刚毕业的学生,都想在工作岗位上大展宏图。求职的压力,让大部分毕业生十二分地认真对待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在经历了从学生到工作人的转变过后,一年也可能是半年,这些曾经的新人都会思考工作前途这个问题。这个职业我是否喜欢,它能否给自己养家糊口的回报?

具体到学术期刊编辑,情况有点特殊。学术期刊不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竞争的东西,这就意味着一个人或者他的团队工作非常出色,也有可能得不到在其他行业应有的回报。当然,在眼下的中国,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范例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这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但也不是一个非常稳固的体系,除了有限的几个以期刊出版为主业的单位外,大部分的学术期刊编辑都处在所在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团队之外,只能努力工作以免自己被遗忘。这是客观现实,在以教育、科研为主的单位里面,要求把期刊工作做在多么重要的位置,不用说别人不能理解,即使是编辑自己也感觉不可能

我们没有太多的理由埋怨我们的大学、研究单位,是历史留给了学术期刊编辑一个这样的角色。很多编辑已经习惯了在没有闪光灯的角落里面默然劳作的状态,年复一年。我很是担心,如果有一天学术期刊出版市场开放,这些散布各个角落里面的人,会不会被各公司挖走,成为中国自主学术出版事业的最强竞争者?

年薪只能购买当地几平方米房子的时候,要求自己或者他人坚持信念,甘于清贫,已经有些残酷。慢慢地看惯了身边的同事进进出出,没有了失落,只是偶尔会想:如果大家还能一起做事,这会是一个多么好的场面啊。

前途问题考验着每一个人,走了的,还有留下的。我们为什么留下来?有人习惯了学术编辑相对平静和寂寞的工作状态,做好手头的工作,享受寂寞与平淡。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作编辑可以有正当的理由看很多的书,工作在文字间,生活的文字间,与文字交朋友,从一而终。所以,编辑有机会看透一切,又安于现实编辑是个寂寞的职业,不是说他不需要与别人交往,而是交往的太多了

也有人把编辑工作当作是职业的最后一个选择,说不上喜欢,只是工作已经程序化,激情已经褪色。上班,下班,一天下来有什么收获,一年下来有什么收获,不知道。

抛却经济上的考虑,具体到每一个编辑岗位,如果不时刻想着“如此努力工作,那点工资是不是值得?”的工作哲学,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是很多企业成功的秘诀,也是很多人成功的理由。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努力工作就是忠于自己的选择。

我们可以悲观地看待学术期刊编辑的前程,但现实中的希望也并非完全没有。有很多的前辈正在为了编辑的前途而努力着,他们的努力很多时候是回报给了我们这些后来人。我们也应当认真地向后传递希望的火炬。

对于年轻的朋友,我还是愿意大声说:欢迎你们,这是一个能给予你足够回报的职业。

有人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所以,作为学术期刊编辑的前途本来就没有问题,只是我们想得太多了

关于学术期刊编辑的前途,你有你的答案。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2743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本文标签: 学术期刊 编辑
相关文章: 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十大关系[转载自:刘雪立]
当前推荐数:16    推荐人: Wuyishan ICF2009 ysxbhxf xupeiyang dyfxjl zuojun weah0500 readnet yangsk wangyk yuewenzhu libseeker xqhuang 秋天的布鲁斯 李霞 周春雷  
[1] 标题:
发表评论人:Wuyishan [2011-1-10 21:54:15]   
像马连生那样办刊,也未必没有钱途。
博主回复:谢谢武老师关注。
能像马先生那样的人还不多,虽然希望也有,但作为编辑新手很难给自己一个这样遥远、可以作为奋斗目标的前景。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ICF2009 [2011-1-11 10:02:11]   
说的好。编辑是非常辛苦的,但目前在主办单位里,期刊编辑都在主流之外,职称什么的都要靠边站,很不公平。解决办法就是期刊自主,组成出版集团,脱离所谓的主办单位。说实话,这些主办单位对期刊发展贡献甚少,而期刊却成了单位垃圾文章的收容所。
博主回复:就本人经验来看(不一定全面),不考虑市场竞争与部分的待遇问题,主办单位对期刊出版还是很有积极作用的(如审稿等),当然这要看期刊与单位的关系经营得如何。期刊在单位的定位是一种学术宣传,没有其作为个体在学术出版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发展受限。
[3] 标题:
发表评论人:ysxbhxf [2011-1-11 10:30:19]   
特别是把期刊当做事业来做的男人都有类似的感觉,事业有所谓的成功之日,但腰包却没有所谓鼓起之时。你的期刊可以在全国排在前列,但你的收入却远不如一个在学校里可能都没有什么名气的科研人员。持续性的投入和回报的比例失衡,让科技期刊编辑作为职业是没有多少吸引力的,唯一让人感到慰藉的是,你的名字会留在你为之付出过的期刊上,如果这份期刊还能一直办下去的话。
博主回复:谢谢关注。但说实话,又有多少人会为了把名字出现在期刊上(有的还没有),坚守清贫。抛开个人得失,投入与回报的失衡对一个行业来说,是不公平的,也会影响其发展。
[4] 标题:
发表评论人:dyfxjl [2011-1-11 11:06:17]   
文章对新编辑有借鉴价值。
我觉得做编辑对自身能力的提高还是很有意义的。
博主回复:做编辑是能学到很多东西,也需要一定的保障能让编辑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
[5] 标题:[此为悄悄话]
发表评论人:zuojun [2011-1-11 11:50:45]   
[此为悄悄话]
[6] 标题:
发表评论人:Namychan [2011-1-11 13:47:59]   
一个好编辑的blue...
[7] 标题:
发表评论人:yangsk [2011-1-11 16:17:10]   
期刊编辑在当下的确是非主流岗位,难于置于聚光灯下。但是,有的主编副主编我看是挂名的,为的是为自己镀上一层“金”,以便在争戴“院士”帽时有足够的“学术”光环;而洽洽是那些埋头苦干的小小编辑努力工作在“文字加专业”第一线,的确令人可敬。是他(她)们承担了科技期刊的传播工作,当局的制度设计应该顾及这一部分人士的合理薪酬问题。
博主回复:干活的小编辑不太需要“学术”光环,需要的是比较实在的支持与鼓励。谢谢关注。
[8] 标题:
发表评论人:wangyk [2011-1-11 17:00:17]   
学术期刊编辑的生存环境的确如是,特别对新编辑处境艰难。但“穷”则思变,只要我们善于学习提高,当我们的学术积累和人脉资源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也许会有所突围,能改变现状。总有“媳妇熬成婆”的那一天!

武夷山老师就是我们学术编辑的好榜样。

我也正在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有机会再交流分享。

博主回复:谢谢王老师支持,有机会一定多向您学习。
[9] 标题:
发表评论人:xqhuang [2011-1-11 20:40:50]   
中国学术界和学术杂志的编辑名声都不是太好。全国有多少像王编辑这样的好编辑?从你的系列博文我看到了希望。
博主回复:谢谢鼓励,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努力用心工作的编辑。
[10]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关注 [2011-1-11 22:16:52] ip:114.113.66.*  
向辛苦清贫的编辑们致敬!

[11]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humble88 [2011-1-12 5:59:28] ip:71.173.185.*  
本人审稿比较仁慈。但影响因子5以上的期刊往往仅要30%的稿件,影响因子更高的的期刊则要稿更少。有编辑请我多砍一些稿件。我回答你看得到全部稿件,应当由你平衡处理。现在想想学术期刊编辑也不容易。向辛苦的编辑们致敬!
博主回复:谢谢理解!
[12]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mals [2011-1-12 6:16:04] ip:61.149.134.*  
从11日在京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获悉,会议期间,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抓住战略机遇,把握主题主线,精心谋划实施新闻出版“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报告,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并对如何做好“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工作进行了部署动员。柳斌杰在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推进报刊出版单位分类改革工作。除党报党刊等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按照事业单位的部署进行改革以外,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一律在2012年上半年前完成或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
博主回复:请见下一篇博文,这个改革好像对挂靠在研究所的期刊编辑部没有多大实质影响。
[13] 标题:
发表评论人:zhaodl [2011-1-12 7:03:03]   
没有前途不是个人的遗憾,而是行业的悲哀,因为个人可以选择,而留下的也只能是对得起啦。
[14]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guoyanghuawu [2011-1-12 10:51:03] ip:211.144.201.*  
我觉得,能够当上编辑还是很好的,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长远看,编辑对自己的学术生涯帮助还是挺大的。

 

作者:贾志云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0-9-19 16:41:41
选择字号:
 
分析文章称中国科技期刊管理政策需改善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把期刊的影响因子等同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并普遍认为期刊在JCR中影响因子的提升表明了学术影响力的增加。然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学报》常务副主编贾志云博士的研究表明,由于各学科期刊、同一学科不同领域期刊的影响因子存在统计意义的差别,因此,在涉及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期刊时,将影响因子绝对值等同于学术影响力是不合适的。他提出了“学术影响力指数”的计算方法,并使用该指数对中国SCI期刊的影响因子以及学术影响力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发现中国SCI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多年没有变化。基于这个结论,他就我国的科技期刊管理政策提出建议:1)建议出台相关政策以引导科研人员投稿给我国期刊;2)建议采取措施,鼓励学科代表性期刊加大国际化力度;3)建议进行期刊改造;4)建议高度重视期刊学术编辑队伍的建设;5)建议用学科导向替代资助期刊时的SCI导向。
 
本研究发表在《中国科学院院刊》上,论文题目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折射出管理政策需要改善:基于中国SCI期刊群学术影响力年间变动的统计学分析》。
 
更多阅读
 
 
 
 

学者任胜利 发表于2010-9-17 6:50:01
查看评论:7 │ 浏览:1060   打印   推荐给朋友     

 
业内资讯
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折射出管理政策需要改善 (贾志云)

[博主按  承蒙《动物学报》常务副主编贾志云博士的信任,在本博转发他有关科技期刊管理政策方面的新作, 博文中文字从他提供的PDF文档中摘取, 全文请见附件.]

本研究系统、清楚地展示了中国科技期刊在2002-2008年间学术水平的变化过程。虽然影响因子呈现递增的态势,但是由于这种增加与所属领域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正相关,因此属于水涨船高式的增加,这类增加不能说明自身学术影响力的变化。不过,学术影响力指数没有年间变化,表明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圈内的地位没有变化,即学术影响力没有变化。相比而言,Faculty of 1 000(该数据库仅收录生物医学领域排名前2%的文献,2001-2008年间收录了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发表的530篇论文)中,2004年仅收录27篇中国作者的论文,而2008年所收录的中国作者的论文数量增加了4倍,表明自2001年以后,中国科学家高质量论文数量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此外,在过去10年中,中国科学家在主要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已经增加到了原来的3倍。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科学家的科研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目前中国科技期刊的水平不能代表中国的科研水平,即科技期刊的发展落后于学科发展。

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目前中国科技期刊水平的提升滞后于科研水平,与该衡量标志相悖,折射出中国有关管理政策需要改善。

(1) 建议出台相关政策以引导科研人员投稿给中国期刊。目前,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依赖于在JCR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科学家高端论文流向国际期刊。然而,由于科研经费来源于国内纳税人,因此,在使用这些科研经费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有义务发展中国的期刊事业,从而使中国科技期刊展示出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水平。

(2) 建议采取措施,鼓励学科代表性期刊加大国际化力度,通过刊登国际优质稿件提升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待晋升为国际重要期刊时,自然能吸引中国科学家的高端研究成果,从而展示中国的科研水平。

(3) 建议进行期刊改造。目前中国学术期刊最大的问题是重复出版,并且有些期刊所覆盖的领域泛而不专,而国际期刊的发展趋势是期刊专门化,越专的期刊,越容易吸引到高水平的稿件。建议对学科老化而又有替代性期刊的刊物在高起点上进行改造,凝练办刊方向,从而在迎合科学发展需求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学术影响力。

(4) 建议重新审视中科院期刊编辑的定位。编辑的素质以及学术水平对期刊的学术质量影响很大,根据编辑的工作性质进行分类管理,从理念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中科院期刊学术编辑队伍的建设。

(5) 建议用学科导向替代资助期刊时的SCI导向,确定资助对象时应考虑到中国科学发展的学科布局。……目前,科技期刊的低谷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软肋之一,也影响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和国际影响力。要走出低谷,迫切需要改善有关管理政策

    文字来源:贾志云. 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折射出管理政策需要改善.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0, 25(4): 448-453

        PDF文档--全文阅读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3827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本文标签: 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管理政策
相关文章: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年第1期概览
妙哉: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年第1期 摘要和全文点击统统为1
中国科技期刊的诚信之路
科技期刊学术权威性的基本要素
西部大开发形势下组建陕西省科技期刊集团的研究
出版问答(XXVI):审稿人的初衷和行为准则
[转载]科技期刊:科技强国“代言人”
2008年度中国地学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排名表
科技期刊如何面对数字出版
我有一个梦想
当前推荐数:4    推荐人: xupeiyang tangchangjie zhaoxing 侯振宇  
[7] 标题:
发表评论人:zhaodl [2010-9-19 22:59:59]   
"领域泛而不专'未来不见得是弱点。
博主回复:做出特色来就转化成优点了。
[6] 标题:
发表评论人:侯振宇 [2010-9-18 14:15:54]   
中国期刊最大的毛病不是管理政策!

而是:出版周期长,稿件私人关系色彩太强!

博主回复:出版周期长,稿件私人关系色彩太强:这些与管理政策确实关系不大。
[5]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想当科研包工头 [2010-9-17 12:41:29] ip:220.181.147.*  
贾博士的研究很深入,任博士的知识面很广,你们自身的素质这表明您二位负责的期刊质量肯定差不了。如果中科院期刊的编辑们都像您二位一样,科学院期刊也许能在将来撑起中国期刊的一点天空。不过,中科院的期刊编辑队伍,貌似也不咋地,整体来说,也就是改改格式、改改标点符号。因此,科学院期刊,前途不咋地。
博主回复:想当期刊包工头 :-)
[4]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二子 [2010-9-17 11:34:28] ip:114.243.1.*  
真闲,什么时候你能忙得没时间在这天天发博客了,中国的科技期刊就有希望了。
博主回复:有必然的联系吗?
[3] 标题:
发表评论人:zhaoxing [2010-9-17 10:28:13]   
zhaoxing将您的文章推送到学术期刊,
博主回复:Many thanks.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得闲来看看 [2010-9-17 7:50:54] ip:159.226.67.*  
任博士的博客,总是能有一些好论文。顶!
博主回复:Thank you.
[1] 标题:
发表评论人:xupeiyang [2010-9-17 7:38:49]   
这五条建议非常好,如果这样去做中国科技期刊就有希望,也是中国科技的希望,人民的希望。
博主回复:盼望中国科技期刊的希望。
记录总数:7 总页数:1 当前页:1 93[1]4:

学者宁笔 发表于2010-9-10 18:49:59
查看评论:2 │ 浏览:616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我看办刊
[转载]推荐贾志云博士文章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折射出管理政策需要改善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贾志云博士,有一篇新作,名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折射出管理政策需要改善。征得本人同意,分享给大家: 

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折射出管理政策需要改善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times.cn/m/user_content.aspx?id=361713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book 秋天的布鲁斯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混饭吃的教授 [2010-9-11 11:21:23] ip:220.181.147.*  
我印象中,中科院期刊的编辑,就会改改标点符号,弄弄格式什么的。这篇论文是编辑写的吗?恕我冒昧,期刊编辑有这么高的水平?
[1]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an editor [2010-9-11 10:25:53] ip:159.226.67.*  
很不错,方法严谨、结论可靠,是目前期刊界中少有的好论文。科学院院刊,好。
记录总数:2 总页数:1 当前页:1 93[1]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395-403999.html

上一篇:科网群英烩No.3747-1曾庆平 色帝写色博总结鬼魅魍魉翩翩蜂狂蝶舞
下一篇:那山 那水 那景 那人 (二)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