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屠呦呦先生的文献在CNKI(中国知网)被收录41篇,总被引次数截止2015年10月6日(下同)为840次;在Scopus(爱思唯尔公司)中收录17篇,总被引次数247次;在SCI(汤森路透公司)中收录4篇,总被引次数为141次。
CNKI收录的中文期刊范围较广,然而其对主流英文期刊的收录是缺失的。从三个二次文献数据库中均收录的两篇文献来看,一篇文献被引次数远远高于Scopus和SCI,而另外一篇文献明显低于Scopus和SCI。从这点看CNKI统计被引次数的可靠性需要改进。
就Scopus收录的期刊来看,覆盖了所有屠呦呦先生发表的英文SCI文献,也收录了中文的核心期刊。Scopus的被引次数一般都高于SCI被引次数,这点不难理解——Scopus收录的期刊量远大于SCI,且基本覆盖SCI收录的期刊,因此文献在Scopus中获得的被引次数一般情况下多于SCI。另外,Scopus近年来开始将收录文献的被引次数回溯至1971年,因此可以发现屠呦呦先生早期发表的文献被引次数也有比较完全的统计。
从文献计量角度来看,屠呦呦先生SCI索引的文献和其他同学科的科学家相比,并不能看出其学术影响力有何过人之处,因此一直以来科学界质疑是否应该使用SCI来评估科学的影响力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佐证,笔者也认同用SCI的收录与否和被引次数多寡的评价体系是具有很强的学科限制的,例如生物医学这个领域,本来被引次数普遍很多,多几次少几次引用,对于研究本身对人类的贡献很可能没有直接关联。反观现在各大医院科室,均以发表SCI论文作为评职称的主要指标之一,屠呦呦先生的获奖无疑是对这种制度的当头一棒。SCI相关的评估也许在物理、化学这两个领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其在工程技术,生物医学和人文社科等领域是否也一样能够普适,是很值得质疑的,因为本身这些领域中对于社会的贡献评判标准,并不是按照收录标准,或者几次被引次数来决定的。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屠呦呦先生获奖的文献证据。1969年1月,屠呦呦被任命为北京中药研究所523课题组的组长,领导对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的搜寻与整理。1977年2月(收稿日期为1976年2月),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屠呦呦先生是协作组骨干成员)在《科学通报》发表了题为“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首次揭示了青蒿素的分子结构。下表所标注的红色文献为屠呦呦先生的关键性文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屠呦呦先生1981年发表的中文文章不仅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被翻译收录到SCI数据库,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初步的影响。1982年这篇后续的英文文献(青蒿的化学成分研究II)被scopus和SCI数据库双收录,产生了进一步的世界影响。随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直到最近几年,屠呦呦先生和她的团队一直在坚持做同一项工作,探究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化学成分及其临床应用。与此同时,这种药物也在全世界挽救了几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我们需要注意,一项重要的成果要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仅仅在疗效方面产生作用是不够的,必须在英语学术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屠呦呦先生和她的团队在2006年和2011年发表的两篇英文文献均被Scopus和SCI数据库双收录,并产生了较大的世界影响。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米勒·路易斯在《细胞》杂志上专门撰文说过:“没有文献,没有出版记录,到底谁才是发现青蒿素的主要贡献者呢?当我们 (米勒和苏) 于2007年着手探究青蒿素研发的历史时,我们对问题的答案还一无所知。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我们毫无疑问地得出结论: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教授是发现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1981年10月,屠呦呦在北京代表523项目首次向到访的世界卫生组织研究人员汇报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成果 (Tu, 1981)。”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或许才是屠呦呦先生获奖的关键原因,国际同行专家不相信“口水”,能让他们信服的只能是充分的证据,又有哪位争议者能够提供这样的证据呢?
附表:屠呦呦先生的学术论文发表及其收录、引用情况
序号 | 作者 | 题目 | 来源 | 发表时间 | CNKI被引 | Scopus被引 | SCI被引 |
1 | 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 |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 | 科学通报 | 1977 | 138 | - | - |
2 | 屠呦呦; | 中药鑑别經驗的学习心得 | 中医杂志 | 1962 | 0 | - | - |
3 | 刘静明;倪慕云;樊菊芬;屠呦呦;吴照华;吴毓林;周维善; | 青蒿素(Arteannuin)的结构和反应 | 化学学报 | 1979 | 98 | - | - |
4 | 屠呦呦;倪慕云;钟裕容;李兰娜;崔淑莲;张慕群;王秀珍;梁晓天 | 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 药学学报 | 1981 | 71 | 16 | 7 |
5 | 屠呦呦;倪慕云;钟裕蓉;李兰娜 | 中药青蒿的化学成分和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简报) | 中药通报 | 1981 | 12 | - | - |
6 | TU, YY ; NI, MY ; ZHONG, YR; LI, LN; CUI, SL ; ZHANG, MQ; WANG, XZ ; JI, Z; LIANG, XT | 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 of Artemisia annua Part II. | PLANTA MEDICA | 1982 | - | 20 | 9 |
7 | 肖永庆;刘静明;屠呦呦 | 冬虫夏草化学成分研究Ⅰ | 中药通报 | 1983 | 30 | - | - |
8 | 肖永庆;屠呦呦 | 蒿属中药南刘寄奴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 药学学报 | 1984 | 12 | 12 | - |
9 | 吴崇明;屠呦呦 | 白莲蒿化学成分研究 | 植物学通报 | 1985 | 2 | - | - |
10 | 吴崇明;屠呦呦 | 蒿属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Ⅲ)——艾叶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 中药通报 | 1985 | 7 | 5 | - |
11 | 屠呦呦;朱启聪;沈星 | 中药青蒿幼株的化学成分研究 | 中药通报 | 1985 | 5 | - | - |
12 | 肖永庆;屠呦呦; | 中药南刘寄奴化学成分研究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 1986 | 1 | - | - |
13 | 屠呦呦 | 中药青蒿的正品研究 | 中药通报 | 1987 | 6 | - | - |
14 | 屠呦呦;陈妙华 | 苦杏仁的炮制研究 | 中药通报 | 1987 | 5 | 0 | - |
15 | 肖永庆;毕俊英;刘晓宏;屠呦呦; | 地丁化学成分的研究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 1987 | 36 | - | - |
16 | 孙秀珍;谢蜀生;龙振洲;张文仁;屠呦呦; |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免疫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 中西医结合杂志 | 1991 | 39 | - | - |
17 | 顾玉诚;屠呦呦 | 大蓟化学成分的研究 | 中国中药杂志 | 1992 | 24 | - | - |
18 | 顾玉诚;屠呦呦 | 小蓟化学成分研究 | 中国中药杂志 | 1992 | 23 | - | - |
19 | 黄黎;刘菊福;刘林祥;李德凤;张毅;牛惠珍;宋红月;章春宜;刘晓宏;屠呦呦 | 中药青蒿的解热抗炎作用研究 | 中国中药杂志 | 1993 | 39 | - | - |
20 | 杨四旬;谢蜀生;胡国俊;龙振洲;屠呦呦 | 雷公藤甲素对人扁桃体淋巴细胞表面IL—2受体表达的抑制作用 | 中国免疫学杂志 | 1993 | 14 | - | - |
21 | 屠呦呦; | 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 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 | 1997 | 0 | - | - |
22 | 屠呦呦 | New Antimalarial Drug-Qinghaosu and Dihydro-Qinghaosu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 1997 | 0 | - | - |
23 | 陈佩惠;屠呦呦;王凤芸;李凤舞;杨岚 | 双氢青蒿素对约氏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影响 |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1998 | 2 | 2 | - |
24 | 屠呦呦 |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timalarial drugs: Qinghaosu and dihydro?qinghaosu |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 1999 | 1 | 23 | 19 |
25 | 徐丽敏;陈学荣;屠呦呦 | 双氢青蒿素对狼疮性BXSB小鼠的作用 |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2002 | 0 | - | - |
26 | 徐丽敏;陈学荣;屠呦呦; | 双氢青蒿素对狼疮性BXSB小鼠的作用 | 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 2003 | 0 | - | - |
27 | 董妍君;李卫东;屠呦呦;张慧娜;邹万忠;杨岚;林志彬 | 双氢青蒿素对BXSB小鼠狼疮肾炎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中国药理学通报 | 2003 | 46 | 8 | - |
28 | 杨岚;赵玉英;屠呦呦 | 荚果蕨贯众化学成分的研究 | 中国中药杂志 | 2003 | 38 | - | - |
29 | 董妍君;李卫东;屠呦呦;邹万忠;膝慧玲;林志彬 | 双氢青蒿素对BXSB狼疮小鼠自身抗体产生、TNFα分泌及狼疮性肾炎病理改变的影响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03 | 24 | - | - |
30 | 屠呦呦; | 坚持对青蒿素的深入研究开发 为人类保健事业作更大的贡献 | 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文集 | 2004 | 0 | - | - |
31 | 屠呦呦; | Contribute to Human Health with Further Researches and Development of Qinghaosu | 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文集 | 2004 | 0 | - | - |
32 | 杨岚;王满元;赵玉英;屠呦呦 | 荚果蕨贯众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 中国中药杂志 | 2004 | 19 | 2 | - |
33 | 王满元;杨岚;屠呦呦; | 红药苯乙醇苷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 中国中药杂志 | 2005 | 22 | 9 | - |
34 | 杨岚;王满元;赵玉英;屠呦呦 | 荚果蕨贯众化学成分研究 | 药学学报 | 2005 | 30 | 5 | - |
35 | 王满元;杨岚;屠呦呦; | 红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 中国中药杂志 | 2006 | 17 | 8 | - |
36 | 杨岚;王满元;张东;屠呦呦; | 青蒿药材中东莨菪内酯的含量测定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006 | 15 | - | - |
37 | Li, W.-d., Dong, Y.-j., Tu, Y.-y., Lin, Z.-b. | Dihydroarteannuin ameliorates lupus symptom of BXSB mice by inhibiting production of TNF-alpha and blocking the signaling pathway NF-kappa B translocation |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 2006 | - | 42 | 37 |
38 | 张东;杨岚;杨立新;王满元;屠呦呦; | HPLC-UV-ELSD法同时测定青蒿中青蒿素、青蒿乙素和青蒿酸的含量 | 药学学报 | 2007 | 29 | 12 | - |
39 | 纪晓光;孙雅洁;王京燕;杨岚;屠呦呦; | 青蒿化学成份及其与青蒿素伍用对鼠疟的药效学研究 |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 2008 | 4 | - | - |
40 | 田光;李豫川;王京燕;纪晓光;杨岚;屠呦呦; | 青蒿提取物对伯氏疟原虫超微结构的影响 |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 2008 | 3 | - | - |
41 | 张东;杨岚;王满元;屠呦呦; | HPLC-ELSD测定青蒿素片中青蒿素的含量 | 中国药学杂志 | 2008 | 3 | 2 | - |
42 | 张东;杨岚;傅梅红;屠呦呦; | 荚果蕨贯众化学成分研究Ⅲ | 中国中药杂志 | 2008 | 25 | 7 | - |
43 | Tu, Y. | 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qinghaosu) and gifts from Chinese medicine | Nature Medicine | 2011 | - | 74 | 65 |
44 | 屠呦呦; |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前言 |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学术论文集萃 | 2012 | 0 | - | - |
合计 | 43 | 840 | 247 | 137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